浅论中职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的渗透
2016-10-21官云燕
官云燕
[摘 要] 感恩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教育不仅需要教育的引导,还需要环境的影响,从而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从心理的认知外化为实践行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没有必要再围着考试的指挥棒,教师可以更多的侧重于人文教育。并且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因此, 利用语文教学对中职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其独到的优势。
[关 键 词] 中职;语文教学;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1-0184-02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我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要遵循德育規律,通过情感教育切入个体心理世界,激发个体心理共鸣,增强个体责任意识,发展和深化个体道德情感。
二、感恩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当今,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因为考不上高中而无奈地选择上中职学校的。他们中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家庭教育问题,尤其是独生子女这一中国特有的群体。家长们往往都只注重督促孩子学习,其他一切事情都包办代替,忽略孩子成长中必须经历的很多问题,认为学习好就可以,其他的都可不在意。这样的结果致使很多孩子心理成长不健全,逆反心理严重,导致学习上也受到影响。本该好好学习的他们认为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稍有不如意,便怨声连天,殃及一切。这样的结果是学习上不去,成长中该具备的一些品质也丢失了,感恩心理的缺失就是其中之一。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很多学生在潜意识里形成了“人人为我”的思维定势,只知道索取,不懂得给予、付出、回报、奉献,缺乏对他人、社会、自然的感恩之心,当然也不会产生感恩的行为。尤其来到中职学校以后,很多学生是第一次离开家住校,在感恩心理的缺失下,与同学相处中不懂得感谢别人,不会和同学相处,给学习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基于这样一些情况,对中职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一件当务之急的事情。
三、中职语文教学渗透感恩教育的策略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之一。在中职学校,语文退出了“主科”的位置,不用再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教师可以更加灵活地处理所教内容,让语文学习不仅体现它的工具性,更重要的让它成为一种文化构成,让它更多地成为文化载体,传达思想与情感,承载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而感恩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这些方法让学生接受感恩教育思想。
(一)经典诗文的学习和背诵
在当今的很多媒体报道中,我们经常听到或是看到孩子弑母和弑父的消息,多是因为父母不满足孩子所需而引起的。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孩子不但不懂得感激,反而认为父母为自己付出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稍有不如意就离家出走,甚至上演谋杀亲生父母的惨剧。这样的孩子是极其缺乏感恩教育的。
经典的诗文原本就是人类文化的精粹,其中不乏表达真挚情感又蕴涵感恩主题的篇章。通过学习背诵此类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在积淀语文知识过程中懂得什么是感恩,怎样感恩。
如孟郊的《游子吟》中的“慈母”形象。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解读,用诗中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让他们体会母爱的伟大,并试着理解母亲对每一个子女的付出。甚至可以超越狭义的母亲形象,象征着孕育、抚养、调教、指引我们个体生命的所有外在因素,使我们产生一种不但感谢母亲,更应感谢世界万物的向往。又如李绅的《悯农》可以引发我们用感恩的心态对最普通劳动者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的珍惜,在内心中生发一些美好情愫。如果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背诵一首经典诗文,并搜集一些蕴涵感恩情感的优秀诗文,在赏析的基础上进行背诵,那么学生就会蓄积丰富的情感,随着时间的延续从而产生感恩之情。
(二)挖掘语文教材中能激发感恩情感的资源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教育。作为教育者,不能只停留在讲空洞的大道理上,而作为语文教师,更应充分挖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中专语文新教材任何版本都有许多篇目蕴涵着丰富的感恩教育情感,教师如能在教学中适时挖掘,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便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最好资源。如表达父母恩情的有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史铁生的《合欢树》等课文;表达他人之恩的有林清玄的《好雪片片》、日本栗良平的《一碗清汤荞麦面》等这样的篇目;表达自然之恩的有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敬畏自然》、美国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等篇目;表达祖国恩情的有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等一些诗歌。在每一个篇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加以引导,适时点拨,让学生思想上受到熏陶,理解并懂得各种感恩之情,从而播下感恩的种子,逐渐学会感恩的行为。
(三)利用感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渗透
随着“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和建立,语文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延也扩大到与生活同在,这样,语文学习就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向,那就是以实践活动为主的综合性学习。现行使用的由倪文锦主编,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教材中,就特意在每一单元结束之后策划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教师可利用教材上与感恩教育有关的内容及教育资源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角色扮演、事件辩论、名言警句的搜集等等。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的理解更深入,情感的投入更真实,对感恩的理解也就能有更多更新的体会,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制作感恩卡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
在一些重大节日,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写感恩书信,或做力所能及的报恩小事。如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时,都可写信,表达自己对父母亲及老师的感恩之情。春节、重阳节等节日,可以为长辈做一两件表感恩的事,即使是夹一次菜给家人都行。并要求学生记录自己的行动,当做一次作业交给老师,以此来督促学生做好感恩活动。
当然,写周记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既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开辟了一条师生沟通的渠道,同时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美好的情操。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中职语文教学中,我们做语文教师的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载体,充分让学生在学习中知恩、识恩、感恩。让好的文学作品陶冶学生的性情,让积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情感的诗歌和美文来丰富学生内在的感觉美、意象
美、情感美,甚至是语言美。语文教学就应该抓住这些最能调动学生审美情感的名篇佳作,来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人文关怀,来引发学生学会感恩。
参考文献:
[1]车军芳.《背影》中的感恩教育[J].文学教育,2007(11).
[2]邹品梅.浅议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语文教研,2008(10).
[3]赵艳珍.在语文教学中唤醒同学们的“感恩之心”[J].基础教育研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