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究
2016-10-21沈维霞
沈维霞
[摘 要] 模拟电子线路是各中专院校电类专业中的骨干课程和支柱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基础类知识以及专业知识进行紧密连接,此课程的学习情况对之后的专业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究,供大家参考。
[关 键 词] 模拟电子线路;教学方法;改革探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1-0140-01
电子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就是模拟电子线路,此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性,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课程拥有较多的内容并且难度较大。模拟电子线路在多数中专院校的电子专业中都是期末考试的必考科目,是承上启下的重要基础课程,无论是学生日后的学习水平还是创新实践能力,都会受到模拟电子线路学习情况的影响。所以,应当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的提高。
一、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地规划
1.在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设置的过程中,要对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分析电路原理的方法加以重视,通过组成电路的基本分立元件对分析方法进行讲解,在进行集成电路的讲解时,教师要对其内部电路的相关分析和计算进行淡化,将教学的重点着重于外部的特性和电路的实际应用,提升集成电路在教学中的地位。
2.在对场效应管和二、三极管进行内部原理的讲解时,教师要对其相关的参数特性曲线进行着重讲解。进行电路分析的过程中,重点就是要对其非线性的器件进行线性的等效,比如在对二极管电路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将其导通和截止等效为短路就可以将电路进行线性电路的等效,进行理想模型的建立,便于进行分析电路和计算电路。
3.在此基础上,对教程的部分内容可以进行优化,将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合理调整,通常是对分立元件和电路进行优先讲解,最后对集成电路进行讲解。例如,可以先对集成放大器进行介绍,将线性模型引出,让学生通过分析模型来对集成电路进行分析,使学生对模拟电路产生亲近感,与之前所学的课程紧密联系起来。在进行课程内容安排的过程中,要增加电路的原理的实际应用的内容,尤其是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方法的分析时,更应当详细讲解,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应用集成电路的能力。
二、对习题环节进行加强
在院校的教学中,习题课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之一,但是当前在中专院校当中,对教学课时间压缩成为普遍的现象,大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只能够着重讲解理论知识,很难留出富余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习题的学习。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进行课后作业和习题的完成过程中,就会出现迷茫和盲目的情况。所以,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算是时间较为紧凑也要进行相应的习题环节,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主次的划分,不仅让学生能够明白知识的含义,还要能够运用知识进行习题的解答。
1.教师在进行习题的讲解过程中,可以摒弃电子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传统的板书来进行推导和分析,这样能够使讲解更加细致和一目了然,也便于学生消化和理解所学知识。学生在课后也可以进行独立地解题,对自身的自信心进行提升,进而对学习成绩进行提高。
2.教材中设置了较多的课后习题,专业不同的学生其专业对于知识范围的要求也不同,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的需求,对作业习题进行相应的筛选。
3.教师可以在网络资源中或是其他的参考资料中进行习题的筛选,拓展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提高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能够使教学的目的性更加突出。
三、对学习动力进行促进
由于模拟电子线路同时具有较强的理论特性和实践特性,导致课程的难度在理论方面难度较高,在实践课程方面又难以进行富有新意的验证实验,这都导致了学生对模拟电子线路的并没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内在学习动力进行激发,鼓励学生报名电子类的竞技比赛,电子类的竞赛能够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行激发和培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对学生针对現实问题而进行电子制作的能力进行提升,进而使学生对于理论知识进行更加努力的学习。参与电子竞赛是一个对经验进行积累的过程。还没有能力参加比赛的新生可以到比赛现场进行观摩,将参加比赛的优秀选手作为自身努力的目标,进而进行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在历年比赛中逐渐对学习成绩进行了提高,并且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实践,这也充分说明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模拟电子线路课程具有较大的学习难度,所以任课教师应当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对教学的思路进行积极地调整,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基础,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力求教学方法能够易于学生所接受,由易入难、由简入繁,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对于模拟电子线路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曙光,朱辉.电子线路教学实施个性化分层次实践改革的探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
[2]陈佳兰.如何实施高效电子线路课堂教学[J].科技风,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