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动为导向,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
2016-10-21朱义墩
朱义墩
[摘 要] 随着现代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职工的要求不断提高,不只需要单一的工作能力,也需要综合职业能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职业关键能力。但是现在我们国家中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占的比例一般在67%~83%,缺乏企业所需的职业关键能力,所以在学校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
[关 键 词] 职业能力;职业关键能力;行动导向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1-0051-01
职业能力是指每个个体“愿意”并“有能力”在不同的工作场合,社会场合及私人场合表现出专业性及责任感,即为学生就业时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专业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应该做到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系统工作,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独立决策,灵活机动,愿意并能够进行自学,与他人进行合作并具有责任感。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比较长,毕业后缺乏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因此刚毕业的学生往往不能满足企业要求,这些刚毕业的中职学生在工作入职后,不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往往感到无所适从,有时还感到无助,企业对他们的表现十分不满意,还要花一定的物力和精力对他们进行培训,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做好上岗准备”,不具备职业关键能力。主要是不具备独立完成工作计划和做出决策的能力,也不具备团队合作中所需要的沟通技巧和恰当的人际交往技巧。只有具备了以上职业关键技能,他们才能够在任何现代化的工作环境中得心应手;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关键技能的培训地点应该设在企业,只有企业才能让学生体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情景角色,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
针对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体制,江苏省的中职学生实行“2.5+0.5”学习方式,即在学校达到2.5年,另外再加上现代企业的改制,使中职学生无法有过多的时间进行企业实践,如何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职业关键技能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工作中,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以行动为导向的完整行动模式;以行动为导向的学习是一种整体性、动手性都很强的教学模式,学生和老师共同决定需要完成的产品,将学生现有能力和学习正确工作行为二者融入教学之中,培养学生更强的系统工作能力和自我指导下进行工作的能力,使得学生的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高度协调发展。教师的新角色是:创造足够条件来保证学生能独立工作,从制订计划到执行实施到最后的质量评估,所有的步骤都需要学生来完成,教师只是提供必要的帮助。给予学生布置的任务应该具有以下3个特点:1.任务本身有一定复杂性,同时条理清晰地给出任务描述,例如生产一个包含多个单独部件的产品,其中需要学生完成从计划到质量检查的所有阶段,并在每一个阶段使用若干不同技巧。2.任务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任务完成需要学生认真思考,运用解决问题的技巧。3.任务的执行过程应该包含团队合作成分。任务的设计要保证在不同场合都需要几个学生通过沟通与合作共同运用知识。
一个完整行动模式包含:获取信息、制订计划、进行决策、具体实施、检查控制、最终评价六个阶段。这种教学模式,针对性和操作性很强,因此,在以行动为导向学习时,教师和学生都要各负其责。对学生的要求:1.职业情景:学生扮演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教师扮演企业的相关领导专家;2.学生要有自己的行动计划,要在行动中主动学习,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确保行动可以保质保量完成;3.要有详细的教学评价方案。对教师而言,要创造足够条件来保证学生能独立工作,从指定计划到执行实施到最后的质量评估,所有步骤都要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只提供必要的帮助。学生是行动的主体,要确保教学效果,前提是给学生布置具有以下特点的任务:1.任务本身要有一定复杂度,同时条理清晰地给出任务描述;2.任务本身对学生来说要有一定的难度;3.行动的执行过程应包含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在使用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时,一定要注意:1.改变一些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方法;2.借助于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平台;3.多介绍与社会相关的知识,使学生尽快融入社会;4.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改变对学生的一些看法,理解学生,了解学生。
该教学方法在使用时,一定要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有时可能难以保证预想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师和学生要不怕失败,大胆使用,最后一定会达到全面提高学生适应企业关键能力的教学目的。
当然,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全体教师共同努力,把工作过程转化为行动领域,再把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针对不同任务,设计“学习情景”,把工作过程具体化,把学生融入企业情景教学中,從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对学生进行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教育。在一段时间后,中职学校一定会培养出一批职业关键能力强,能完全满足企业需求的中等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贾德民,吴让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指导[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