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学在中职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优化与发展研究
2016-10-21张菡
张菡
[摘 要] 音乐欣赏课程是中职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公共艺术教育中开展音乐欣赏课程,不仅有利于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但是,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音乐欣赏课程的开设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从分析音乐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展开,探讨了中职公共教育中的音乐教学现状以及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 键 词] 音乐教学;中职教育;公共艺术;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1-0032-02
公共艺术课程是中职学校实施艺术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素质教育深入推广的背景下,当前许多中职院校纷纷开始提倡艺术教育,而音乐欣赏课程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中职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艺术素养更是具有重大影响。它立足于向学生普及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以及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等。
一、音乐教学在中职艺术教育中的教学目标和作用
(一)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目标
中职公共艺术教育主要包括两种课程,一个是音乐欣赏课程,另一个是美术课程。作为中职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欣赏课程主要立足于“普及”音乐文化知识和培养基本能力,开展隐性课程教学,旨在提高中职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等。《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曾对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过基本要求,即音乐教学应该通过学习中外不同风格、特点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到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掌握音乐欣赏的正确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等。要求音乐欣赏课程应该重点选择旋律优美的经典名曲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不同时期和不同民族音乐的理解。
(二)音乐教学在中职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1.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中職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4~18岁期间,正是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点和关键时期。许多学生都存在着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较弱以及容易失落、自卑感强烈、贪图玩乐和厌学明显等心理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也妨碍了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中职学校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以期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同时,更好地稳定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其走上心理健康、精神积极稳定的道路上去。而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作用也是如此,它在提高学生艺术欣赏水平的同时,也起到了帮助学生身心保持稳定完美状态的作用,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走上正轨。
2.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
众所周知,中职公共艺术教育开展音乐欣赏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水平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对于美和丑、善与恶做一个正确的判断。例如,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一些经典红歌,当学生感受到音乐中那种激昂的旋律和强烈的情感时,就能激发起他们内心强烈的爱国情感,从而实现精神境界的升华。这与中职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以乐怡情”精神不谋而合。
3.有助于德育教学工作的展开
此外,开设音乐欣赏课程还能辅助学校德育工作的展开,让学生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形成优良的思想品格。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仍存在着思想素质较低的情况,这就要求学校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发挥音乐欣赏课程辅助德育教学工作开展的积极作用。比如,为了培养学生懂得感恩和孝顺父母的情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听妈妈的话》这首歌,让学生在欣赏优美动听的旋律和饱含赤子之心的歌词时,深化自己对母爱的理解,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多地体谅父母的辛苦。
二、中职公共艺术教育中音乐教学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对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音乐欣赏课程虽然是中职学校的常规课程,但是其地位依然十分低下,甚至处于末等状态。许多学校对音乐欣赏课缺乏应有的重视,只有在课时不足时才会安排音乐课替代。有些学校偶尔开设音乐课,也只是把它当做消遣放松的课程,要么组织学生合唱歌曲,要么让学生进行流行音乐的歌唱表演,而很少有其他教学内容,使音乐教学变得可有可无。还有些乡镇地区的中职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学生的就业率,甚至大量占用音乐课的时间,去开设一些专业技能的学习课程,从而剥夺了学生欣赏音乐的机会。
(二)教学设备简陋,教师资源短缺
大部分开设音乐课程的中职学校,在常规的音乐教学活动中仍存在着教学设备简陋、教学设施紧张和专业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许多农村地区的中职学校,教学设备简陋到只有一台收音机,以播放磁带的方式来开展音乐欣赏课程。而其他地区的中职学校也存在着缺乏固定教学场所,或者让其他科目的教师来教授音乐课程的现象。这就导致了原本应该丰富生动的音乐课程,变成了单调枯燥的“文化课”。此外,教师资源的短缺也是当前中职音乐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之一。比如部分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师并非本专业出身,缺乏音乐素养而无法胜任欣赏课程的教学工作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音乐欣赏课程的积极性。
(三)学生对音乐欣赏存在错误观念
中职学生往往存在这样的错误观念:我们来校的目的是为了三年后就业,至于其他杂七杂八的课上不上无所谓。因此,在他们眼里,音乐欣赏课只是无关紧要的课程,而学音乐也仅仅是为了娱乐。这就给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增加了难度,同时在教学管理上也面临诸多困难。因为部分学生从文化课教室到音乐教室,完全是为了放松而不是学习欣赏,所以常常表现出交头接耳、昏昏欲睡、不认真听讲,更不细心欣赏作品的状态。此外,很多学生对音乐的定义也过于狭隘,认为音乐仅仅是指流行音乐。由于中职学生和普通的高中生相比,受社会影响更大,“社会化”程度更高,因而对流行文化的敏感度也更高。而且他们了解音乐信息都是通过电视、网络、手机或报纸杂志等渠道来了解的。以至于流行乐坛上那些包装精美的音像制品和名目繁多的排行榜,常令学生目不暇接;而舞台和荧幕上的灯光刺激、音响震撼效果等也都深深改变了他们对音乐的看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对古典音乐和其他风格的音乐的排斥。
三、音乐教学在中职公共艺术教育中优化发展的策略
(一)改革培养模式,优化师资队伍
为了提高音乐教学在中职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中职学校应该注重改革当前的教育培养模式,把音乐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使其成为职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学校应该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开设一些声乐、舞蹈、器乐、中外音乐鉴赏等课程;在课程形式上,采取选修和必修两种形式相结合,把音乐课提到与其他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其次,在教学评价上,还要将音乐课纳入课程的考核体系中,占据一定比例的学分,使音乐教学成为人才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学校也应该加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专业扎实的音乐教师队伍,让音乐教学工作得到更好的落实。一方面,在引进音乐专业人才的时候,应该给予这些教师一定的关注和重视,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教研环境,帮助其提高业务能力等。比如,为教师提供一定的项目资金支持,建设专门的音乐教室,配备齐全的音乐教学设备等。通过教学设备的完善,吸引更多专业的音乐教师前来就职,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开发教学资源,更好地创新教学方式等。
(二)拓宽教学内容,将音乐欣赏与专业特点结合
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至关重要。针对中职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特点,教师在音乐欣赏课程上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发教学资源,使整节课堂融声音、图像、视听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欣赏感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到丰富的音乐知识,又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其次,教师还可以将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相结合,大胆突破传统思维,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因为流行音乐本身就具有传唱性强、节奏明快、彰显青春活力的特点,非常符合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审美标准。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教师在选取流行音乐作为教学素材时,要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不加选择地引进流行音乐素材。以内蒙古民歌《辽阔的草原》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组织学生在欣赏该歌曲时,可事先播放一些和内蒙古有关的流行音乐让学生欣赏,如《乌兰巴托的爸爸》《吉祥三宝》《天堂》等,让学生对草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去欣赏《辽阔的草原》,这样更能理解作品,感受作品所营造的意境。此外,教师还可以将音乐欣赏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化工班、机电班的学生一般都会开设绘画课,学生的绘画能力比较强。那么教师在给这些学生上课时,就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在音乐作品中听到的意境用笔画出来。或者,在给幼师班的学生上音乐课时,还可以鼓勵学生根据自己的舞蹈特长,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从而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三)丰富活动形式,拓宽音乐教学的美育广度
在完善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师也要注意不断丰富音乐教学的活动形式,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更多学生能够进入音乐课堂中,感受音乐所带来的感官享受和身心愉悦感。比如,以学生社团、技能辅导团的形式,挖掘音乐潜在人才,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学校还可以根据教师资源和特长学生资源,组织合唱团、舞蹈队、乐队等,安排一定的课外培训,并且定期开展比赛和文艺表演活动,使有音乐特长的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当然,学校还可以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出氛围浓厚的校园音乐文化。通过开设校园广播和制作音乐专题网页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重视程度。让学生在日常的课外生活中,更多地感受到高雅音乐对自己的熏陶。
参考文献:
[1]吕其玮.高中音乐欣赏课实践的体会[J].中国音乐教育,1995(6).
[2]王次召.音乐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