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探究

2016-10-21孙霄

俪人·教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语文教学课堂

孙霄

【摘要】小学语文是小学生所接受到的最主要的课程之一,也是其人生道路上的第一門最为关键的课程。而人文素养则又是现代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素养,从教育的角度入手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潜移的,渐进的,是在长久的感悟熏陶中逐步形成的。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本文就此谈了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关键词】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 课堂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应该继承和发扬的。而对于21世纪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要重视语文教育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让学生在小学语文中学习到最优良的文化内涵,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意义。人文素养是一种精神方面的素质与内涵,只有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才能真正从小抓起,提高全民文化内涵,也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扎实的语文功底,从而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

一、营造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

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许多时候需要一种感应,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交流特别需要一种其乐融融的心理环境。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外部环境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师要牢记学生也是一个“人”,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人文环境是浸透着人性和人情的文化环境,创设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但它又不局限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将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与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心理氛围合理、有机、巧妙地整合,让学生“沉浸”其中,把学生内心最美好的东西激发出来,使他们的语言丰富起来,让课堂韵味十足。

1、教师走下来。教师从神圣的三尺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卸下心理上的包袱,迸发出创造的潜能。

2、教师退下来。教师从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宰者的位置上退下来,改变自己无视学生人格,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的做法,容许学生自由活动,容许学生提问质疑,容许学生指出老师的错误,打破教师的“权威”,把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二、感悟文本,提高人文素养

语文教材,每篇课文都韵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让学生反复品读,在读中领悟洋溢在课文字里行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运用文本中的人文素养,滋养学生的心灵,使阅读教学的过程成为人的意识,精神的培育过程。

简卡尔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高尔基也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大量而有台阶性的诵读训练,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并获得不同的心灵感悟。教学时,我先进行全文的范读,以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中去。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重点句,关键词句。教学时要注意把握这些词句,引导学生用重锤敲打,使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情感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教师不仅要在深入挖掘教材的总体,而且要把握教材的局部乃至细部,对词句包含的深意能真正有所领悟。因此,我认为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文本,即重视文本语言感受。

三、注重言传身教,注重潜移默化

在学校中,老师是许多学生的偶像和崇拜者,老师的言行举止、人文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因此,在日常的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自己丰厚的人文素养去影响学生。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让教育充满绿色,向学生倾注人文关怀。多给学生“微笑”,少一些“冷眼”,多给学生“温暖”,少一些“冷酷”。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用关爱呵护学生的心灵,用时代的人文精神和个人的人格魅力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老师的人文关怀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加油站,风雨征途中的竹杖藜。在教学中,师生要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真正发挥教人以生命智慧,给人以健康心灵的教化作用,引导并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地发展。

四、鼓励课外阅读、体验生活,召唤人文内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的是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

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生在课堂,拓展、延伸、充实在课外。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受到的文学作品的熏陶,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布置人文性的作业,引导组织学生去阅读、感受中外优秀作品,从中受到感染与教育。在阅读的同时,指导中、高年级的学生写读后感,组织进行交流。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搜集有关的作者资料、相关的作品。引导他们进行民间考察,去发现搜集民间的优秀艺术作品,去发现民间艺术的魅力,感受到祖国文化遗产的源远流长。学生的作业体现出无限的情味,无穷的趣味,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去完成作业,感受到完成作业是一件愉快而有意义的事。每学期举行古诗诵读赛,每周背诵一首古诗,每天花十分钟阅读一篇文章,并作好摘录。开展故事周活动,让每个学生的头脑中储藏下几个有趣的、有意义的小故事。每周小练笔,让他们走出课堂、走进校园、走向社会,去发现、去挖掘、去描写生活中的人与事,去抒发自己的情与感。同时引导、带动更多的学生走上这条路,为长大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打好基础作好准备。活动中,学生发现自我、珍惜自我,让他们的才能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找到自尊和自信,真正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五.构建发展评价,提升人文情操

为了让人文素养进一步得到提高,学校可以构建发展评价,把小学语文的教学按评比的方式进行。例如,期末或者期中考试中,可以不光以成绩做评比,而是把课堂气氛或者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评比标准,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提升人文情操,语文的教学也会更加丰富。

总之,小学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开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在学术上与特长培养上,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与人文素养层面。上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提高和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具体方法,相信我国小学语文的教育会得到越来越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仇刘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J];小学教学参考;2009年33期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语文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