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水肿病发病原因及症状防治
2016-10-21李玉荣
李玉荣
仔猪水肿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运动共济失调,惊厥,局部或全身麻痹及眼睑部水肿。该病病程短,治愈率低,致死率高,发病率为5%~30%,死亡率达90%以上,已成为养猪业危害较严重的疾病之一。
一、发病原因
1.管理不善
管理不善,卫生不良,消毒不严,营养缺乏,引起肠道微生物变化,促进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生长繁殖,导致发病。
2.断奶应激反映
断奶后饲料单一或喂给大量蛋白饲料引起仔猪胃肠机能紊乱,有利于致病菌繁殖并产生毒素诱发本病。
3.消化功能不全
由于初生仔猪的消化器官容积小,胃肠内的消化酶和胃酸分泌不足,如果饲料中添加的植物性蛋白质过多时,蛋白质不能彻底分解,使肠内容物腐败、发酵,刺激肠末梢感受器蠕动增强,从而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等。继而发生水肿病,因营养过剩而引起的水肿病多数归于死亡。
4.母源抗体因素
通过胎盘、初乳或卵从母体所获得的抗体称为母源抗体。仔猪出生后,母源抗体的随着母乳经小肠传给仔猪,母源性大肠杆菌性抗体在仔猪体内维持时间是8-36天.所以断奶后容易引起本病的发生。
5. 饲料中维生素E、硒的缺乏
饲料单一或饲料搭配不当,常造成猪缺硒、缺乏维生素E。维生素E和硒在机体内共同参与机体的抗氧化防御体系,两者有复杂的补偿和协同作用,机体缺乏时,免疫器官正常结构遭到破坏,抗病力减弱,引起仔猪营养不良,消化酶活性降低,影响消化道正常生理机能,肠道菌群失调。从而为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增殖、附着和毒素产生与吸收创造了条件。
二、临床症状
仔猪突然发病,体温常无变化,急性病例常见患猪突然跃起,然后倒地抽搐,肌肉震颤,四肢乱蹬,口角有少量白沫,角弓反张,呼吸急促,来不及救治就死亡;慢性病例常见患猪四肢无力,喜卧,共济失调,走路摇摆,呼吸急促,采食量无变化或少量减少,个别的体温升高,有的腹泻排灰色或黄绿色稀粪,有的便秘排干硬的粪球,有的盲目乱冲,叫声嘶哑,对外界声音等刺激敏感,肌肉震颤,触之惊叫。患猪常见眼睑、颜面和头颈部水肿,结膜发红,所以该病又常称为“仔猪红眼病”。有的患猪还出现打哈欠,两前肢向前伸展,后肢向后伸展,腰部突然下沉呈“腰沉”或“哈腰”症状。随着病情加重,喉头水肿,患猪常因呼吸困难衰竭而死。
三、预防措施
1.减轻仔猪断奶后营养应激的影响
合理的早期断奶可以提高母猪的繁殖能力,加快仔猪的生长。但早期断奶对仔猪来说是一种应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母仔分离的心理应激;二是仔猪分娩舍到保育舍的环境应激;三是仔猪营养从母乳转向饲料的应激。研究结果表明,3种应激中营养应激最为强烈,影响也最大,而心理应激和环境应激的影响较小。因此,应在断奶前及早开始补料来过渡适应。
2. 降低仔猪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
仔猪早期断奶后胃酸分泌少,各种蛋白酶的活性低,尤其不适应植物性蛋白质高的饲料,因此,断奶后3周内仔猪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不应高于19%,其中植物性蛋白质含量不应高于15%。
3. 应用酸化剂
仔猪断奶后1个月内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1.0%~1.5%的柠檬酸以提高胃内酸度,既适合有益的乳酸菌的繁殖,又能抑制有害大肠埃希氏菌及其他病原菌的孳生繁殖,还可以提高消化酶的活性,对控制仔猪水肿病和仔猪腹泻有明显的效果。
4.补铁
仔猪常常发生缺铁性贫血现象,缺铁性贫血不仅影响仔猪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会引起繼发感染大肠埃希氏菌,导致腹泻和水肿病的发生。因此,仔猪应在3日龄内股内侧注射牲血素、铁钴针、丰血宝等补铁补血剂。
5. 补硒
在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维生E素添加剂,或肌注亚硝酸钠注射液,并改善饲养管理,不仅可以预防白肌病、仔猪肝营养不良等病的发生,而且对仔猪水肿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6. 药物预防
常用的药物有杆菌肽锌、土霉素、金霉素、喹乙醇、新霉素、磺胺类药物等,使用药物饲料添加剂对预防仔猪水肿病和仔猪腹泻有一定的效果。
7.疫苗预防
采用k88k99基因工程苗在仔猪断奶前、后给仔猪皮下注射1/4~1/3头份,不仅可以使仔猪的腹泻降低90%以上,而且可以使仔猪水肿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14~18日龄肌注仔猪水肿病多价酶胶苗1头份,可使机体产生免疫保护力。因此,应用疫苗预防该病效果明显。
四、治疗措施
仔猪水肿病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只能采取对症治疗,治疗原则为抗菌消炎、利尿脱水消肿,促进有毒物质排出及增强机体抵抗力。主要是使用抗菌药物以抑制肠道内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繁殖,同时采用一些对症疗法。因该病是由某些溶血性大肠杆菌在仔猪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毒素进入血液,导致本病发生。治疗一般是针对那些还没有表现临床症状而处于潜伏期和发病的同窝仔猪。一旦发现本病,必须对全窝仔猪采取综合治疗的措施,限制采食量,降低饲料中蛋白质水平,适当增加饲料中纤维素的含量,添加有机酸并内服抗菌素药物。
(作者单位:162100黑龙江省甘南县甘南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