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向宏:乌镇的“设计师”

2016-10-21吴瑜

决策 2016年5期
关键词:陈丹青戏剧节木心

吴瑜

发起乌镇戏剧节,考验的是修养、眼界,决定的是活的灵魂;构建硬件设施、互联服务,测量的是规划师心中的一把标尺,塑造的是健全的肌理;复兴文化与艺术,讲究的是乡人姿态,传承的是正直风骨。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许巍的一首《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在朋友圈走红,而乌镇北栅的陈向宏也许就是歌词中的那类人。他曾经是级别不低的官员,1999年被组织派来掌管乌镇,由此逐渐变成商人、匠人。

戏剧乌托邦

乌镇,这个中国南方版图上的小小古镇,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关注焦点,而最初让乌镇真正“火”起来的,似乎就是乌镇戏剧节这把“柴”。

戏剧,是最能引起观看者情感带入与共鸣的综合艺术,聪明的乌镇人将其择为乌镇的媒介,传播向大众。而这个聪明的乌镇人正是陈向宏。

陈向宏,乌镇景区总规划师、设计师及总裁,国内著名大型景区建设管理的实践专家;自1999年起主持乌镇古镇旅游保护开发,在全国古镇中率先提出“历史街区再利用”的理论,同时也是乌镇戏剧节的发起人。

以往的乌镇对于游客们而言,并不特殊,它和很多江南小镇相似:曲巷黛瓦、石板路乌篷船、小桥边的浣衣娘……以国人走马观花的看景方式,乌镇自然是一个没有回头率的小镇。

而在陈向宏重视本土人文情怀和对文化的诚意下,乌镇有了不一样的格局。乌镇戏剧节,作为文化乌镇首发的发声平台,成功地向世界推广了乌镇的特殊氛围。这不是打造、包装、建造出来的,而是传承了1300年传统的文化积淀,抓住了江南小镇本身固有文化的便宜,抢占了新一轮小城镇文化发展的高地,成就了现在的乌镇。

开启第一届乌镇戏剧节序幕的话剧——《如梦之梦》就像预言一样:乌镇戏剧节是一个梦,圆了戏剧人的梦,也圆了乌镇的梦。而陈向宏这个造梦者,让乌镇本身,演成一出好戏。

互联网思维操盘

百度搜索中输入“2015乌镇”,相关结果共1400000个,首先弹出的词条是:2015乌镇互联网大会。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2015年12月16日开幕。

大会嘉宾来自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20多个国际组织的负责人,以及600多位互联网企业领军人物、互聯网名人、专家学者……参会人员涉及网络空间各个领域。

如此重要的盛会,为何选在乌镇?乌镇为何能被确定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据悉,专家组在全国寻访会址时,提出了三个要素:一是互联网经济比较发达;二是像达沃斯那样的小镇;三是能代表中国的千年传统文化。

对于乌镇来说,后两者“先天”具备,而互联网经济则源于“后天”打造。

1999年,陈向宏调任乌镇旅游公司董事长兼法人代表时,乌镇总共9000人,大部分还是留守老人,创业资金仅仅200万元。“刚来的时候,我担心的是前期投入能不能收回来,别说仕途了。”陈向宏坦言。

于是,他对照着百年前的乌镇“做减法”,拆掉了东栅景区里所有的新房子,外迁数家工厂,把高压线、低压线、有线电视线、电话线通通埋到了地下。

2003年,陈向宏又迁空了西栅的所有住户,把整个西栅按照功能区重新调整内部结构,并在此期间布下了互联网光纤、能举办国际会议的场馆和配套接待设施。

2005年,在联想集团的协助下,陈向宏开发了管理协同系统。“通过这一系统,酒店里的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网上预订情况准备住房,网上通知配送中心准备食材。”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扫码支付尚且只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崭露头角的时候,这种便捷的支付方式已经在乌镇的商超系统中普及。

近年,陈向宏又开始推广“智慧旅游”体系。2012年6月,乌镇西栅景区已经基本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

正是多年的积累,如今乌镇才满足了互联网大会对网络硬件的需求。

超过5万人同时使用4G网络,每隔几百米就有直饮水龙头,景区内免费供应茶水、手机充电和雨伞租借的志愿者之家,游客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可以直接借到公共自行车……乌镇向世界展示了硬实力。

而景区商铺及民宿的规范化服务则是乌镇软实力的体现。“在西栅吃饭,每一条白水鱼、每一盘河虾都列入指导菜单,番茄炒蛋必须放满三只鸡蛋,菜单上面标注着用料、配额、价格和投诉电话。”乌镇旅游开发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自诩为“包工头”的陈向宏对乌镇的开发不仅是宏观上布局,更是细节上的雕琢。乌镇每一座桥、每一盏灯、每一面马头墙都由他亲手设计。有人曾问陈向宏,你跟乌镇什么关系,他很文艺地回答:乌镇就像一个图书馆,很大的图书馆,而自己就像图书馆管理员,一边修补“残本、破本”,一边发现“善本、孤本”。

古镇故乡情

2015年的乌镇,还有一个重大事件:木心美术馆落成开馆。木心先生虽然在国外华人圈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但是在内地被大众所熟知,还是2015年初突然传阅起的一首《从前慢》。

木心先生是乌镇东栅人,1995年1月曾独自潜回阔别50多年的故乡。他举目望去,唯见运河两岸“房屋倾颓零落,形同墓道废墟,可是都还住着人,门窗桌椅,动用什物,一概陈旧不堪,这些东西已不足出卖,也没人窃取”。回到纽约后,木心作文《乌镇》记录此次归乡之旅。其中一句话直抒胸臆:永别了,我不会再来。

陈向宏刚上任,看到印有木心文章的报纸,心有戚戚,请木心还乡。当时国内书店还买不到木心的书,陈向宏更不知道木心身价几何,唯一确定的是,木心是乌镇走出去的文人。

2000年,茅盾文学奖在乌镇颁奖,陈向宏通过王安忆联系到陈丹青打听木心消息。联络上木心后,陈向宏当即决断:买下木心故居产权,命厂家搬出,给予补偿。并嘱托陈丹青:“丹青老师,你告诉先生,我们尊重他本人的意愿,只要老先生回话,随时翻新故居”。

木心故居施工的每一步都是由木心本人画好草图,由陈丹青捎给陈向宏,他再让人按图施工,并拍照请先生过目。木心没有意见,施工再进入下一步。若是反馈了意见,陈向宏总是一句话:没问题,我们做吧。

有人不理解,木心是作家吗?他加入作协了吗?陈向宏说:“先生在外漂泊了大半辈子,现在故乡把他请回来,是一种应有的礼仪和姿态。”

2006年9月8日,木心在陈丹青的陪同下回到乌镇。为了木心的回乡,陈向宏前后花了五年时间。有人说陈向宏聪明,懂得让乌镇借用木心的名气,而直到2011年底先生去世,连他的名字陈向宏都没有拿来宣传过。

在一次采访中,陈向宏说请木心先生回来,凭的是一种直觉。这种直觉,不仅让他成功接回远洋的木心先生,也正是这种直觉,使得他坚定地按照自身的理想国蓝图将乌镇一笔一笔修复出来。

陈丹青先生曾经这么形容他:“所谓草根,荒年过去,风吹过来,立马疯长。因缘际会,见山开路,遇事解决,原是草根人物的命。”

发起乌镇戏剧节,考验的是修养、眼界,决定的,是活的灵魂;构建硬件设施、互联服务,测量的是规划师心中的一把标尺,塑造的,是健全的肌理;复兴文化与艺术,讲究的是乡人姿态,传承的,是正直风骨。

3月27日开幕的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主题定为:“乌托邦·异托邦”,呼应着那句广告词:“乌镇,来过,便不曾离开”。因为总有人,让我们虽然身在苟且的眼前,却眺望着诗和远方的田野。

(作者单位:1912商管公司)

猜你喜欢

陈丹青戏剧节木心
学校里的戏剧节
木心《从前慢》
张岪与木心
张岪与木心
第七届江西艺术节·第十一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演出安排表
作品推介
第二届中国校园戏剧节演出日程表
第六届江苏省戏剧节、第七届江苏省音乐舞蹈节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