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食及胃肠减压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评价
2016-10-21李薇
李薇
【摘要】 目的:探讨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患儿使用禁食和胃肠减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5例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患儿实施研究,随机分成观察组(n=23)和对照组(n=22)。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禁食和胃肠减压治疗,比较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呕吐缓解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腹胀好转时间、恢复完全胃肠喂养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中对喂养不耐受的新生儿使用禁食及胃肠减压方式治疗可有效改善新生儿胃肠功能,临床治疗效果确切,有推广运用意义。
【关键词】 禁食; 胃肠减压; 新生儿; 喂养不耐受; 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R7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5-0132-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5.072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在临床治疗中又被称作喂养困难,主要原因是部分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因胃肠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现象,此病如持续发展会使患儿胃肠功能出现紊乱现象,对新生儿的生长以及发育带来严重影响。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完善,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使用体位、鼻饲等方式实施治疗,但是均未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1]。为观察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患儿使用禁食和胃肠减压治疗的临床效果,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5例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患者实施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5例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患者实施研究。所有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患儿均符合美国Vermont Oxford Network中制定《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定义》中的有关要求[2]。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23)和对照组(n=22)。观察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0~22 d,平均(3.26±1.47)d;体重1200~4000 g,平均(2436.29±263.28)g;包括早产儿7例,新生儿窒息3例。对照组男14例,女8例,年龄0~21 d,平均(3.06±1.19)d。体重1300~3969 g,平均(2397.17±243.67)g;包括早产儿5例,新生儿窒息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频繁呕吐≥3次/d;(2)耐量减少或者不增>3 d;(3)胃内有残余奶,胃潴留量>上次喂奶总量的30%;(4)所有患儿均无胃肠道先天性畸形病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患儿使用常规治疗方式实施治疗。(1)积极治疗患儿原发疾病,放入到暖箱中进行保暖。(2)暂时停止胃肠喂养或者将喂奶量减少,等待患儿病情逐渐好转之后将喂奶量逐渐增加。(3)对吞咽功能较弱或者吞咽不协调患儿使用鼻饲喂养。(4)保证患儿体内所需热量、保证其水电解质平衡。
1.3.2 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患儿使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禁食及胃肠减压治疗。(1)禁食治疗:给予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患儿实施全静脉给药方式,禁食3 d,保证患儿体内有正常的营养供给。(2)胃肠减压:每间隔4 h进行胃管回抽。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1.4.1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时间 经不同方式治疗后观察两组患儿呕吐缓解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腹胀好转时间、恢复完全胃肠喂养时间[3]。
1.4.2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患儿经不同方式接受治疗后观察其治疗效果。痊愈:患儿呕吐现象消失,进奶量得到显著增加,体重恢复到正常水平,经检查后胃内无潴留现象;显效:患儿呕吐现象得到明显好转,患儿进奶量增加,体重有显著好转现象,胃内仍然有部分潴留存在;有效:患儿临床呕吐现象得到有效好转,进奶量有增加现象,体重出现增长,患儿胃内部仍然有明显潴留现象;无效:患儿呕吐次数无好转迹象,进奶量未增加,体重未增长,观察后胃部仍然有严重潴留存在[4]。治疗有效=痊愈+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數±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好转时间比较
经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患儿的呕吐缓解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腹胀好转时间、恢复完全胃肠喂养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16.365,P<0.05),详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是临床治疗中比较常见的疾病,患儿主要表现为胃潴留以及呕吐等现象。因新生儿(患儿)胃肠功能尚未完全发育,致使胃肠功能的负荷较重,容易使患儿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等不良现象,最终形成喂养不耐受疾病。如果患儿出现喂养不耐受现象,那么新生儿则无法通过胃肠道的正常功能获取相应的热量以及营养,这对新生儿正常发育的生长造成严重影响,所以临床治疗中及时改善患者症状非常重要。其中常规治疗是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鼻饲或者(口喂养)减少奶量常规治疗方式治疗。但是本次研究发现,目前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治疗中可运用的促进胃动力的药物较少。并且本次研究发现,使用常规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其临床病症缓解时间长,在治疗中的过程中患儿会出现诸多不良影响,长期治疗会导致患儿无法正常发育和生长,对其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5]。所以当前临床治疗中及时选取有效治疗方式对其进行治疗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研究对观察组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患儿使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禁食和胃肠减压方式治疗。经研究后发现,对患儿使用全静脉治疗并禁食不仅可保证患儿体内有正常的营养需求,还可随着肠胃运动逐渐将潴留现象有效缓解[6]。同时胃肠减压是通过虹吸和负压吸引的原理把胃管从患儿鼻腔或者口腔内插入,通过胃管把聚集到胃肠道中的液体和气体全部吸出,在临床治疗中有良好的适用面。可帮助患儿及时恢复正常的肠胃蠕动,从而帮助患儿及时康复。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儿呕吐缓解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腹胀好转时间、恢复完全胃肠喂养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萧慧敏等[7]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使用胃肠减压和禁食治疗可将患儿临床病症全面改善,对促进患儿及时康复、正常进食有重要意义。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1%,对照组为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乔木等[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了使用禁食和胃肠减压治疗方式实施治疗可把治疗效果有效提高。
综上所述,臨床治疗中对喂养不耐受的新生儿使用禁食和胃肠减压方式治疗可把新生儿胃肠功能有效改善,临床治疗效果确切,有推广运用意义。
参考文献
[1]穆艳顺,刘花玲,宋冬梅,等.微生态制剂在新生儿窒息后喂养不耐受的应用及其对胃动素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7):37-39.
[2]庄艳云,林真珠,李燕芬,等.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4):2937-2939.
[3]杨军兰,董玲,杨侠,等.新生儿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版),2013,42(2):90-92.
[4]陈秀丽,钟奎英,魏贤娇,等.极低出生体重儿给予重力喂养及非营养性吸吮并结合新生儿抚触护理干预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7):105-107.
[5]刘邓浩,李蔚江,王铮,等.单氏小儿推拿促进早产低体质量儿胎便排泄的临床观察[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4,25(1):26-29.
[6]刘海燕.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妈咪爱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5,10(1):86-87,90.
[7]萧慧敏,陈顺何,杨秀芬,等.谷氨酰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预防及对血浆胃动素的影响[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4,35(2):71-73.
[8]乔木,张丽静,邱锐琴,等.早产儿早期微生态干预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5,36(5):532-535.
(收稿日期:2015-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