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国际意识教育现状初探及对策分析

2016-10-21李银波何云严洁赵静

亚太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载体高校大学生

李银波 何云 严洁 赵静

摘 要:在全球化时代,国家间交往日益密切,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剧,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具备较好国际意识人才的培养,越发受到各国和教育机构重视。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我国高校也在日渐重视国际意识教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国际意识;载体

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重大社会责任,其作为教育开展的实施主体,对大学生提升学习能力、拓展认知领域、加强素质培养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在培养大学生国际意识方面承担重要角色。当前国家、地区间交流日益频繁,合作程度不断加深。作为当代大学生,应积极拓展国际视野特别是加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的分析能力,熟悉国际规则,加强国际意识,以适应多元化国际社会需求。

一、高校国际意识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国际意识概念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国际政治意识、经济意识、文化意识等,其是关于国际世界的一种主观映像。总体而言,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高校对国际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在逐渐提升。目前高校践行国际意识教育的主要途径有课程教育和课外活动两类,前者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类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等,后者主要包括各类课外活动、学术讲座等。受特色、建设重点和专业设置不同等因素影响,各高校国际意识教育发展和普及程度也各异,总体基础亦较薄弱。《当代大学生国际政治经济视野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学生金融危机认知与应对调查报告》一文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时事有一定的了解,但多数学生对金融危机只进行了浅层次的关注,没有深层次研究政治经济问题的主动性”[1];硕士学位论文《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国际意识培养研究》中针对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国际意识情况及培养现状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学生的国际意识基础弱,经常关注国际时事的学生比例只有39.1%,国际意识未被学生广泛了解和熟知”[2]。

通过分析下沙高教园区高校国际意识教育现状,也可看出其在国际意识教育现状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国际意识基础总体较弱。大学生学习国际意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深层次背景分析能力欠缺;学习渠道少、理解度浅,信息接收主要来自网络快餐文化,缺少纸质媒介、专业书籍等阅读,往往导致“浅尝辄止”。

(二)缺乏国际意识培养载体,或已有载体发展不成熟。当前与国际意识教育紧密相关的课外活动,代表性项目有“模拟联合国活动”。以浙江省为例,已拥有模拟联合国协会或已组织参加过模联活动的高校有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涉及高校数量较多。以浙江大学为例,其举办的“浙江大学泛长三角地区模拟联合国大会”发展已较成熟,规模和影响力较大。至2015年,下沙高校模拟联合国大赛也已举办十届,规模逐渐壮大,组织逐渐成熟。但受起步晚、支持力度不大、专门人才缺乏及支撑活动开展的相关专业基础薄弱等因素影响,载体影响力和辐射范围还有待拓展,其中部分高校还存在活动周期、频率不固定等问题。

(三)现有高校课程体系中,国际意识培养的专门课程开设较少,课程知识结构和体系不完整。作为开展大学生国际意识教育的主体机构,现有高校都以“两课”和形势与政策等非专门课程为主,针对学生进行的国际意识教育,除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已开设较多涉及国际意识教育的课程外,其余专业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基本较少或未设置此类课程。

(四)高校培养力量薄弱,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经对区内高校涉及国际意识培养的队伍情况进行了解,除专业教师欠缺外,作为承担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辅导员队伍,受本身日常管理工作量大的影响,再加上缺乏专业学习和系统知识,知识技能讲授受限,致工作多局限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等领域进行展开,缺乏进行国际意识培养的应有维度和动力。

二、高校加强国际意识教育的对策

(一)高校需积极重视学生国际意识教育,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相对于以往更突出国际意识教育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模联活动为例,区内大学生参与者知识较为丰富,应变能力强,但整体来看受到专业知识结构缺失的限制。对此,高校在鼓励学生加入活动队伍、重视队伍稳定、实现良好更替的同时,可专门加强课程教育等专业知识培训,积极做好课程资源开放和共享,扩大受众面。

(二)加强国际意识培养的载体建设,创新培养手段。各高校要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国际意识培养和载体建设积极性,促进有关社团组织发展创新。同时,可充分利用区内高校集群优势,促进跨校间载体资源整合,拓宽载体学生培养范围;进一步增强载体独立性,丰富载体课程教学内容,并实现由课堂理论向课外实践转变。

当前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原先传统的课程教育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教育需求。因此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媒介传播手段,坚持开放兼容,可作为培养渠道拓展的重要方法,并体现高效、快捷。

(三)重视培养大学生国际意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学生是国际意识教育的学习主体,其学习主动意识是国际意识教育能否发挥实效的关键所在。高校需充分激发学生对国际政治、经济及时事等内容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动力。对此可充分利用较丰富的留学归国教师和留学生资源,通过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国外亲身经历和真实情况,做好引导教育。

(四)积极引进专门人才。在已有教师队伍基础上,加强专门人才的引进力度,壮大师资力量,促进专业化建设。

综合来看,包括区内部分高校在内的众多国内高校,针对国际意识的教育力度与以往相比有了较大提升,但仍存在专门人才缺乏、专业课程资源不足、优质载体数量不多等问题。国际意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针对国际意识的教育问题,相关部门和机构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加强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傅玲等.當代大学生国际政治经济视野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学生金融危机认知与应对调查报告[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2]房晓丹.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国际意识培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载体高校大学生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