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象征意义探究
2016-10-21赵路
【摘要】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熏陶,已经不再是一件纯粹的乐器。它承载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思想,仅仅从形态和结构上,就有各种象征意义。而本文更深究了它的音色、传说以及在儒道思想中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古琴;构造;音色;传说;儒道;象征意义
古琴,又称琴、瑶琴、玉琴、五弦琴和七弦琴,是中国的拨弦乐器,有3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自古琴为其特指,19世纪20年代起为了与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
古琴的起源,有伏羲斫琴一说。伏羲见凤来仪,息于梧桐,于是伐桐为琴,故琴也被认为是依凤形而制(也可以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额,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由于人们对古琴十分喜爱,所以将古琴加入了一些拟人化的称谓和神圣动物的名称,如:“额”、“颈”、“肩”、“腰”、“龙池”、“凤沼”、“龙龈”、“雁足”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是将天地间美好事物和古琴发生联想,表达出琴人愿与琴和自然合而为一的愿望。
一、古琴构造的象征意义
1、构成
古琴的基本构成,是由琴面和底板两块木头合制而成,琴面拱圆,是为“天圆”,底板平坦,是为“地方”,天圆地方。桐木属阳,用来制作琴面;梓木属阴,用来制作琴底,取其阴阳调和之意。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就构造而言,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2、尺寸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分(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征周天365度);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象征六合(东、西、南、北、上、下),容纳宇宙天地洪荒;厚约两寸(6公分左右),按两仪(阴阳)。龙池八寸,象征八面来风;凤池四寸,象征四气应和;腰腹四寸,象征四季气候。
3、徽位
琴面有十三个徽位,象征着一年有十二个月再加一个闰月,居中最大的七徽,是谓闰月。
4、七弦
古琴琴弦有三节,声音自尾到七徴为浊声,自七徴至第四徴为中声,上至第一徴为清声,琴上部称“池”,池即水,意其平整;下部叫“滨”,滨就是服从之意。
古琴有七根弦,最初的五根弦是五行的象征,分属金、木、水、火、土,从音乐属性讲又是五音:宫、商、角、徵、羽,同时还表示了君、臣、民、事、物五个等级;而第六弦、第七弦相传为周文王和周武王后加,是文、武之声,也是君臣合恩的化身;七弦悬于琴上,亦是北斗七星挂在高空的象征:
一弦属土为宫。土星分旺四季。弦最大。用八十一丝。声沉重而尊。故曰为君。
二弦属金为商。金星应秋之节。次于宫。弦用七十二丝。能决断。故曰为臣。
三弦属木为角。木星应春之节。弦用六十四丝。为之触地出。故曰为民。居在君臣之下为卑。故三弦下八为此也。
四弦属火为徵。火星应夏之节。弦用五十四丝。万物成美。故曰為之事。
五弦属水为羽。水星应冬之节。弦用四十八丝。聚集清物之相。故曰为之物。
六弦文声主少宫。文星柔以应刚。乃文王之所加也。
七弦武声主少商。武星刚以应柔。乃武王之所加也。
5、琴头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承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是“护轸”。
其中岳山在整个琴面中位置最高,确似山之高岭。根据《易经》,山泽必相对,而在古琴的构造上也充分印证着古人的这种宇宙观,“泽”既是琴轸部位的“轸池”,也是琴底部的两个音槽,也就是两个发声孔——“龙池”和“凤沼”。山泽相应,龙凤相对,这便是万象天地。
轸池,急于发令而顺以成礼。
池侧有凫掌二处,护轸,轸如震动,凫掌合而止。
凤额下有凤嗉一个,接喉舌以发音。
临岳,以枣木制成,表其赤心。
人肩,顾于臣,有俯就随肩之像。
6、琴尾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硬木”龙龈”,用以承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可以保护琴尾。凤翅,左右张开。
龙唇,以出声。
龙龈,吟声所出。
龙口,固定弦且装饰。
7、琴底
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空,较大的称为“龙池”,较小的称为“凤沼”。在龙池与凤沼之间近风沼(约琴面的九徽)处,有两只支撑琴体和系缚琴弦的脚,称为雁足。龙池,象征潜龙;龙出则布雨,从而象征人君的仁慈。凤沼,凤浴其中,以清洁其身,象征人君品德。琴底有凤足,用黄杨木制成,以现凤本色。
8、琴腹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声池”。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
二、古琴音色的象征意义
古琴有三种音色,泛音代表天,按音代表人,散音代表地,分别象征天、地、人和。泛音幽雅、飘逸、空灵,仿若天籁之音,故称天声;散音深远、雄浑、厚重,有如钟磬之声,故称地声。按音细腻、柔润而略带忧伤,极似人的吟唱,故称人声。天、地、人三者相互补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架构了古琴丰富的音乐艺术表现平台。
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其中以疏疏淡淡、欲断还连的“吟猱“为最。其微茫虚空处,就像中国画的空白,书法又称之为布白,空白处尤见匠心。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无既是从有处见,这时的虚无就非枯寂的一无所有,吟猱的律动一派灵机,生意盎然,有如大海的潮汐,高山的松风,湮湮蕴蕴,若云山暧叇,香雾空朦。吟猱至于无声处,正是给听者以想象的地步。
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意趣高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讲究中正平和,无过无不及,「琴之为器也,德在其中」。
三、古琴自身传说的象征意义
传说古琴为伏羲氏所制作。作琴的目的是为了“禦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从周代起对于琴的解释都是从道德方面加以论述。他们的解释是“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认为琴就是表现和像征道德的乐器。
在《诗经》中古琴被提到十次,瑟十一次,有趣的是其中有八次古琴和瑟是被同时提及的。仅此即足以使“琴瑟”这一概念在很早就意味着“紧密相连、同韵、统一”,至今“琴瑟”还用来形容美满和谐和婚姻:琴瑟之乐,琴瑟和好,琴瑟调和等等,它也用于相反的意义,如琴瑟不调,形容婚姻关系之不和。
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被视为友谊的象征。
所谓琴之九德,是说一张理想的琴,应具备九条标准,即所谓: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当然,象雷威所斫的“春雷”、“九霄环佩”那样的九德兼优之琴,是非常罕见的珍品。一般来说,能具备诸德,就已经是一张难得的好琴了。
(1)奇:所谓奇,指其琴轻松脆滑兼备。其材轻松脆滑。音亦轻松脆滑。
(2)古:所谓古,指其琴音淳和淡雅中有金石韵。
(3)透:所谓透,指其琴发音清亮绵远而不咽塞。
(4)静:所谓静,指其琴音纯净,没有杂音。
(5)润:所谓润,指其琴发声不燥,韵长不绝,清远可爱。
(6)圆:所谓圆,指其琴声浑然不散。
(7)清:所谓清,指其琴声如金石,如风中铃铎。
(8)匀:所谓匀,指其琴七弦俱清圆,均匀平衡,无三实四虚之病。
(9)芳:所谓芳,指其琴弹愈久而声愈出。
四、古琴音乐在儒道中的象征意义
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即五正音,这可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
例如,古琴琴型中最有代表性的“仲尼式”,以孔子的字来命名,那正是一个人直身而立的样式。因此可以说,整架古琴,就是一个人;而整个世界,又都融合在人身里。琴所表达的融合精神,是儒家最理想的道德境界。
再例如,古琴中有山(岳山)有水(琴弦),这其实是体现了中国文人的一种审美意趣:见山立志,遇水生情,仁者喜山,智者乐水。水发源于山,高山流水,“岳山”上的琴弦就像条条河流一样流淌不息。经过一年的时间(十三个徽)到达司水之神“龙“的口中(龙龈),经过“龙龈”后缠绕在“雁足”上,汇聚于“足池”之中,然后流向“龙池”、“凤沼”,完成一个循环,依此回环往复,体现了易经里的太极阴阳转化生生不息。
五、结语
如此看来,小小一具琴身上,有天、有地、有年、有月、有山、有水、有龙、有凤、有君、有臣、有文、有武、有时间、有空间。天地之道,万物之和,便是古琴的化身,亦是古琴的精神。
自古,中国历代文人皆讲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每当文人抑郁不得志之时,通常选择由儒入道,将关注点从纷攘的外界拉回到丰富的内心,逍遥隐逸,寄情山水,亲近广阔的大自然。抚琴作为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令历代文人雅士为之沉醉而解脱释怀。这正如嵇康在《琴赋》当中所言,「物有盛衰,而此(古琴)无变;滋味有猒,而此不勌,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
时至今日,古琴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參考文献】
[1] 李美燕. 琴道与美学[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2] 杨宗翟. 琴学丛书[M]. 影印本.北京:中国书店, 1989.
[3] 章华英. 古琴[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4] 裴金宝. 阴阳学说与古琴[J]. 乐器, 1991,3,29-31.
[5] 汪 芝, 编. 西麓堂琴统[M]. 北京:中国书店, 2007.
[6] [清]徐上瀛. 溪山琴况[M]. 济南:齐鲁书社, 1995.
[7] 庞雨珠. 古琴的文化神韵及形制结构[J]. 齐鲁艺苑, 2003,01.
[8] 方建军. 中国古代乐器研究的方法[J]. 音乐研究, 1996,04.
【作者简介】
赵路(1990—),男,汉族,青岛科技大学民间美术整理与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