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路遥《平凡的世界》

2016-10-21夏君宜

青春岁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苦难平凡的世界人性

【摘要】路遥是当代著名作家,其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崇高美体现了作者对审美的自然追求。本文从史诗性、苦难意识和人性美角度进行研究,对作者的审美有了全新的认识。

【关键词】史诗性;苦难;人性

一、史诗性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描写我国社会转型期(1975-1985)的史诗,纵向以社会历史为架构,横向以平凡人的人生追求为诗情,二者交相错杂、互融为一体,完成了史诗性的建构。

《平凡的世界》反映的是1975至1985年间的中国城乡变革历史,“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运动走向破灭,另外一场以经济变革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实验正在展开,社会经济结构与广大民众的生存方式、精神面貌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动。对此,路遥的宏伟抱负是谱写一部全景式反映社会生活、概括时代精神的史诗性巨著,再现这样一段剧烈变革的历史。他注重以乐观的历史态度,从一个宏阔的时空跨度反映国家政治走向的变化给社会、个体带来的新风貌。

路遥的创作始终执着于乡土的表达,他曾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对此有过坦言,“我迄今为止的全部小说,也许都可以包含在这一大主题之中。”相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乡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前者多为现实主义冷静的批判,甚至讽刺,通过对传统中国儿女的刻画来突出反封建的社会主题,具有现代启蒙意义。而后者在对农民自身的狭隘性进行批判的同时,受到传奇性的精神表达的制约,则表现出不彻底,不能冷峻观照甚至伪饰的姿态。

《平凡的世界》中的乡土描写在精神传奇的烛照下,作家利用记忆的重组,在社会经济大潮流面前维系了人们对于乡土上传统血缘情感、邻里情感的守望,抚平了“平凡的世界”里人们的精神创伤,具有了永恒的审美价值。但是,也为此造成了诗意的想象与现实的乖离,夹带着损害了现实主义创作叙事的真实,以及冷峻的观照,对乡土的批判沦为“戴着镣铐的跳舞”。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双水村,村庄是小说的起点。小说以主人公孙少安的形象为线索,从个人到群体,从点至面,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交错而清晰地联系到一起,将故事情节置于大的关系网中。小说尤其对主人公孙少安做了详细的描述,有感而发地让其成为了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孙少安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却能够创业起家,成为当地的企业家,而作者文笔一转,让故事进入另一个层面——爱情。少安的妻子罹患癌症,意想不到的挫折让其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在悲壮的氛围中,他继续着平凡世界中的平凡人生。故事的结尾并非结局,继续着的人生道路给人们留下久久的回味和想象的余地。

二、苦难抒写

路遥出生于陕北山区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在农村长大并读完小学,青少年期间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农村和县城度过的。直到恢复高考制度后,他才进了城市读大学以及工作。“路遥作为从农村走进城市的知识分子,他的生活道路具有普遍的意义。……因此,路遥的作品有一个主旋律,就是对农民的深挚理解,对他们生活状况的焦灼和痛苦,以及农村中小知识分子对于生活幸福的追求、人格解放的渴望和对于文明的接受和向往”`。他的作品大多是描写从农村走进城市的青年,写他们对城市文明的追求和奋斗,这其中始终贯穿着城市与农村、离乡与恋土的矛盾冲突。

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一条难走的路。对于那些盼恋人最终团圆、好人一路平安的好心读者来说,路遥好象是成心与他们作对似的:恋人总是天各一方,好人偏要遭尽磨难。其实,这决非作家本人过于心硬手狠,而是生活和人生本身就是严酷无情的。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本身所构成的多向交叉式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氛围,总是给人设置了无尽的难题,布下了无尽的坎坷,造就了无尽的风浪,活着就意味着杭争,进取就更意味着挑战,苦难注定是探求者最忠实的人生伴侣。《平凡的世界》里那些难遂人愿的生活图景,委实是作者不加掩饰、不打折扣地反映了人生的本来面目而已。孙少安、孙少平等人在致命的挫折和严酷的现买面前的一次次思索、皮杭与崛起,这实际上就在面对非凡苦难的、非凡杭争过程中张杨了非凡的精神和坚韧的个性,从而使人物形象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对峙中超越苦难、高扬主体。孙少安、孙少平等每经受一次命运的打击,对现实的认识也就更深刻一步,对自己的调整也就更切实一步,从而在人生的搏击中更加走向成熟。他们虽然依旧是普通的农人,依旧是普通的矿工,但却渐渐注入了时代新人的血液,托出了社会强人的筋骨,成长为影响着一方天地、支撑着一方世界的中流抵柱。命运的苦难折磨人,命运的苦难也成就人,人生不能没有苦难,人生更不能没有成就,重要的是需要有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和战胜命运乖赛的魄力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三、人性美

路遥曾经感叹:“雪夜之中,依偎在街角的恋人是最幸福的,也是最让我羡慕的!”通读他的《平凡的世界》和《人生》,无论是高加林与刘巧珍、孙少安与田润叶、孙少平与田晓霞,甚至孙兰花与二流子王满银,他们的爱情无不充满了人性的张力。路遥在其作品中,正是以爱情这永恒诱人的话题来表现其中人物的善良与真诚,尽显他们高尚的人性美。《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田润叶青梅竹马,心心相印,但实际却打碎了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当润叶向少安敞露少女羞涩心扉的时候,少安却用理性感拒绝了她。这并不是少安对这份爱情无动于衷,事实上,恰恰是因为其爱之越深才拒之越绝。少安超越了普通爱情的情感,因为爱之深而对润叶多了一层善的呵护。他不愿心爱的人为了他而跨越当时的“户籍”鸿沟,因为那样的挣扎对她来说太难太难;他不愿心爱的人为了他而失去县城的生活,因为农村的生活太苦太苦;他不忍心这些苦涩的果实降临在润叶头上。于是忍痛割爱,把他对润叶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而跑到山西去找了一个农村姑娘结了婚。他用自己的善良一厢情愿地为心爱的人选择了一条看似平坦而又幸福的道路。

“他指路遥写的人生虽然是各种不同形态的,处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有着各种不同的艰难曲折,却都是对积极人生的肯定,对消极人生的否定”吧。路遥汲取了儒家文化的精髓,肯定了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行为准则而不断进取的追求意识和积极求实的人生态度。因而,他的作品总是给人一种实实在在的鼓舞和啟迪。

路遥笔下人物的人格力量是巨大的。当高加林在农村受到第一次命运打击时,他并不是报复或联合村民向上告发的方式扳倒那个不正派的大队书记,而是每天准时出工劳动,很晚才收工回家,努力做好一个农民,从而在书记面前显示出自己的强大和不可侵犯。孙少安因田福堂的“密告”而接受批判时,心中并未怨恨田福堂,相反,还悲悯田福堂在接受良心的批判。孙少平在发现包工头胡永州欺辱一个十五岁的小女孩小翠后,不顾自己的生活窘困,毅然辞工并把工钱全部给了小翠,送她回家。这些都给人们做了一个表率,给人以启示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而这些更是启迪青年们要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正确选择生活道路,对自身进行合理调整,努力开创新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邵燕君.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现实主义常销书”的生产模式分析[J]. 小说评论, 2003,(1).

[2] 杨庆祥. 路遥的自我意识和写作姿态——兼及 1985 年前后“文学场”的历史分析[J]. 南方文坛, 2007,(6).

[3] 路 遥. 路遥全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M].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作者简介】

夏君宜(1991—),女,聊城大学文学院201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苦难平凡的世界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意识
历史齿轮上的累累伤痕
铁骨柔情——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
从蒙克看向朱耷
《平凡的世界》之魅力评析
《平凡的世界》(双语加油站●跟我学)
《平凡的世界》里的4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