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从心起

2016-10-21陈淑珍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6年6期
关键词:感受融合教育理解

陈淑珍

【摘 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成长的保障。小学时期是行为养成的重要阶段,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总结经验,重视小学生的养成教育,采用正确的方法树立良好的德育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融合教育;理解;感受;相互成长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人是群体动物,脫离不开社会,所以当你行善帮助别人的时候也就是在帮助自己。人可以在行善中,感觉到自己是那么被强烈的需要,从而达到一种自我满足感,可以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人真正做了善事,会非常快乐。小学的养成教育,不是口号,不是模仿教育,而是要让孩子在心中有所感悟。这样,孩子良好的行为就能慢慢形成,并落实到平常生活中去,坚持做善事,从而达到一种自我满足感。

班集体是实施小学生道德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基地。我班学生有两个福利院智力残疾的随班就读学生。如果强调他们与普通学生的差异性,他们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以及社会生活。融合教育则强调两者的相似性,希望特殊儿童能融合在普通环境中,就应当提供良好的角色示范;提供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互动的机会;提供普通儿童对特殊儿童由接近、认识到接纳、协助的正确过程。笔者通过以下几方面尝试践行。

一、理解加指引

我们班有福利院的孩子,他们是一群特殊的个体,也是一种教育资源。从福利院的成长环境来看,再从心理学的边界分析,福利院的孩子的心灵家园太小了,没有自我、弱小、不够独立,没有安全感,不清楚自己的需要。明白成因,对他们不良行为的纠正就有目标了。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让普通的孩子认识、接纳两个孩子的特殊,并取得其他家长的谅解、接纳。班级同学共同帮助两个孩子认识自己的东西、别人的东西,要珍惜、爱护自己的学习用品,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慢慢学着建立个人的边界,不随意去拿走别人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同学也在培养着助人的良好品质,经常提醒他们那是别人的东西,如果你有兴趣就先征求别人的同意。小孩的群体中助人者也自助了,善行在孩子当中自然开花。

二、感受、知行

在学校开展“日行一善”的活动中,班中有个不大和谐的声音“老师,谁谁偷东西!”我翻开了字典给同学们理解了两个字“偷”、“拿”。偷:趁人不知时拿人东西;拿:用手取,握在手里。福利院的两个孩子由于习惯问题,常拿同学的东西,他们在经过同学位置时看到喜欢的学习用品拿在手里,玩过了又扔到别的同学那儿或扔掉。看了词语解释,同学们感受到了用词的不当,现在不会随意说同学“偷”东西,这样减少了对犯错孩子的伤害。同学们都希望两个孩子不要做出别人不喜欢的事情。引导孩子恰当处理问题,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处事,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三、心的触动,细微处见善行

孩子都是平等接受教育的,福利院的孩子出生后就意味着他的特殊性,来到普通的班级学习,与普通的学生一起会起到一个相互促进的作用,孩子之间慢慢学会关心、体谅他人。外出活动,由于两个福利院的孩子都很瘦小,总落在队伍后面,那时小队长总会牵着他的手一路照顾。大课间活动时,有个孩子的鞋带松了,别的孩子发现了主动去帮忙。“老师,我来帮你发作业吧!”“小房,你来当班级的修理工程师,行不?”“行!”——稚嫩的话语暖心窝!

家长的榜样作用在孩子良好的行为形成中尤为关键。家长心中牵挂着福利院的孩子,自发主动组织集体活动,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体会到大家的关爱。在活动中,普通孩子与他们一起游戏,融化他们孤独的心。

每天对别人一个礼貌的问候,一个甜美的微笑;当别人有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虽然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能做到,我想,日行一善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吧。善从心开始,就会随心而行!

猜你喜欢

感受融合教育理解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评析
初中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感受
将“旋律——感受”反馈机制融入中学生物课堂的尝试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