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医教一体、校院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6-10-21王静廖书娟李敏陈俊李燕
王静 廖书娟 李敏 陈俊 李燕
摘 要: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符合社会需求的护理专业高职学生。我院开展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通过校内护理系与附属医院护理部整合成立“医教一体护理教研室”,校外与40多家医院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三年的建设,形成高职护理专业“医教一体、校院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医教一体 院校合作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6-0256-02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背景下,《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我院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协同育人。不断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已形成“学院育才、学生成才、企业用才”的三才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从2013年开始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广泛调研,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岗位能力需求,校内护理教研室与附属医院护理部进行整合,校外与45个医院资源密切合作,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上进行改革实践,现已形成高职护理“医教一体、校院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成立“医教一体”护理教研室,实施医院护理与学院教学的一体化管理
1.整合附属医院护理部与学院护理系,成立“医教一体”护理教研室
护理系副主任兼任医教一体教研室主任和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全面负责护理系教学和医院护理工作,实现教学管理、医院护理管理、队伍建设、实训中心建设、护理科研、社会服务上的融合,形成教学师资、实训环境循环,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训一体化。改变了多年来医院和学院相分离的状况,极大提升了临床护理质量和学院护理教学质量。专业教师队伍由学院护理系和医院护理队伍组成,共同完成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使教学和临床双功能的一体化教研室,成为护理专业教学、科研、技术服务、社会服务等管理核心。
2.整合医院与学院资源,实现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一体
将护理专业部分核心课程教学放在附属医院完成,即在完成相应课程理论学习后,将学生分组进行床旁教学,使学生能够应用护理程序,评估患者病情,分析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学生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护理计划,集中评价护理效果,使学校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一体化,极大提升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对医院开放学校护理实训室资源,定期培训临床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提高临床服务水平,医院的临床功能和学院的教学功能实现融通和循环,不断提升教学与临床护理质量。
二、校外与合作医院建成护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打造校院共建育人机制
1.利用雅安医教联盟平台与校外雅安市区域内近15家医院建立合作关系,与区域外45家医院二、三级甲等医院长期合作关系,联合培养护理专业人才。进一步完善校院合作中人才共育、过程共管、目标考核、顶岗实习等工作,使校院合作制度化、规范化,全面完善校院合作顶岗实习等方面的协议、文件。依托各实习基地医院建立共同培育人才和合作机制,校院双方共建专业、共育人才、共谋发展,共赢共长。
2.开展护理“订单式”人才培养,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携手中西部,共创护理教育新模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成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班,学生与医院签订协议,由医院和学院共研共定的人才培养方案[1],培养学生受到医院的一致好评,此经验在全国护理类高职院校起到示范作用。拓展、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实施助产专业1.5+1.5“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核心课程前移到医院,由医院临床教师完成教学,此种模式使学生早期进入临床,并利用医院的优势资源进行核心课程的教学,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适应临床工作环境的能力得到提升,为实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与医院合作建成教师培养平台,培养“双师素质”,提升教师临床实践能力
1.建设双师素质培养的常态化机制
学院制定相青年教师医教结合、医教一体整体方案和制度,系上根据学院的方案制定系年轻教师每年1个月到临床实践制度、青年教师到上级合作医院进修制度等通过进、专科护士培训、临床实践等方式培养院内双师素质教师,并形成常态化机制,即每年45岁以下年轻教师必须到临床实践至少1个月,教师的临床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2.制定教师分层培养计划
根据教师年龄、职称、学历,实施教师分层培养。针对刚入职的教师进行岗位胜任力和教学规范的培养,建立老带新制度,即老教师帮扶一位新教师。实施青年教师学习手册制度,即每学期要记录听课、培训以及临床实践心得等体会。开展青年教师教案评比、教学技能评比等,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构建“护理岗位能力需求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形成“工学交替,学做合一”的能力递进式人才培养方案
1.构建以护理岗位能力需求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在护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通过调研对护理专业岗位、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典型工作任务,依据护理工作任务领域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2],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确定能力需求课程模块,即职业基本素质模块、职业岗位基本能力模块、职业岗位综合能力模块、职业岗位拓展能力模块,构建“护理岗位能力需求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将专业基础课与公共基础课放在第一学期,使学生早期接触专业、认识专业。2012年起开展实施学生分阶段“递进式”医院临床见习和顶岗实习工作,从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每学期安排一周的临床见习,第一学期见习的内容:实训室见习+医院门诊见习,第二学期见习内容为院临床病区见习;第三学期见习内容为医院临床病区+急诊见习,第四学期岗前培训+综合技能实训。
2.形成“工学交替,学做合一”的“递进式能力培养”的人才培養方案
我院护理专业实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结合了学校整体办学理念、学生学制特点、学生学历层次,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课程设置总体体现了护理高职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对照岗位要求形成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体系,理论教学体系的设计体现了高职教育的“适用、够用”的教育理念,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体现了“校院结合、工学结合”的开放性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
结束语
实施高职护理“医教一体、校院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上取得良好的效果,培养的学生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我们还注重人才培养的效果评价,每年到各实习医院和用人单位进行人才培养调研,了解医院用人需求,总结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和不足,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升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培养出用人单位满意、社会满意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翔静,李锡忠,樊先茂.构建高职影像技术“医教一体、学教实岗”人才培养模式,医学信息,2013.04(26):13.
[2]段艮芳,何海艳,何梅.护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 01(02):115-116.
[3]邓菲菲,杨柳青,左风林.护理职业岗位能力调查分析与思考,护理学杂志,2013.07(28):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