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
2016-10-21孙洪梅
孙洪梅
摘 要: 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们来说,他们不仅仅要了解并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更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为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因此,中职院校在开展对学生的培养时,就要围绕“就业导向”,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开创人才培养的崭新模式。
关键词:就业 导向 中职生 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6-0134-01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提及职业素养,我们通常认为它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点: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娴熟的职业技能。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具有显著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对于中职院校来说,他们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具体就是要有科学的精神、崇高的责任意识、公正的观念以及诚实守信的基本原则、较强的自律能力和完善的人格特征等。
娴熟的职业技能则是指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完成各种工作目标,学生就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娴熟的职业技能。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
对于中职院校而言,要想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真正合格的人才,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1.人才培养的定位要准确
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因此在拟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就要有所考虑,要以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为背景,围绕职业化的标准,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出现,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把握企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进而对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符,保证培养的人才恰恰是社会所需。
2.专业课程的体系设计要合理
中职院校的很多学生是因为成绩不够理想,无法进入高中,而选择进入中职学校,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不是特别浓厚,相反他们对与就业有着更加强烈的渴望。因此,在专业课程的体系设计上,务必要做到科学、合理。具体来说,应该力求做到:
首先,课程设置的难度要合理,课程的设置务必要立足于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合理进行课程的设置,既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
其次,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注意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仅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必须要加强实践课程的比重,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提供良好的机会和平台。但是,从目前所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中职院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依然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这样就导致学生虽然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的机会,并不能真正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工具的转变,也就无法真正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再次,评价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一直以来是没有受到应有重视的环节。在中职院校,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评价也要有所创新。大胆摒弃那种传统的单纯凭借成绩的好坏去评价学生的做法,相反,要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对于技能的掌握同时纳入到课程评价体系中来,建立科学、合理、恰当的评价体系。通过这样的一个评价体系,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时刻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际的学习中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3.构建具有专业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
恩格斯说“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不同专业的职业特点不同,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也不一样,对学生道德规范的养成不仅仅是专业教师的职责,更是思想政治教师的任务,我这些年来主要担任畜牧专业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畜牧专业的学生将来所面对的群体是一群群不会说话的动物,这就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广博的人间大爱,过硬的专业技术,常年的岗位坚守,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而这些规范的养成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学生入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利用一切,比如说:专业语录、校园文化墙、班级板报、实验室规章制度、安全管理手册等手段,向学生灌输职业道德的内容,让学生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去“做事“。
4.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仅凭学校的一己之力是很难实现的,就必须进一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共建实践基地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更好的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了解未来的工作流程,为未来更好的就业做好最充分的准备。事实上,很多中职院校已经逐渐意识到了加强与企业合作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也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预期的效果还是有着不少的差距。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很多学校的校企合作就仅仅局限于实习这个环节。等到学生到了在校学习的最后一年或者半年的时候,给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而这种实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必须要经过的环节,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实习的重要作用,而且也不知道如何充分利用实习的机会,去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做出有针对性的弥补与调整。校企合作并不等同于简单的实习,相反应该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为此,学校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企业,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作用,要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在实训基地、企业岗位上锻炼;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教学;要特别强调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要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另外学校也可以让企业走进来,定期到学校进行一些专题的讲座,为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管理、相关的常识、将来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最后,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不能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恰当的引导,因为很多中职教师的理论素养要远远优于实践能力。尤其是在学生们到了校外实训基地以后,很多教师认为和自己就没有什么关系了,甚至连中职院校的管理者也仅仅是单纯的指派教师到实训基地去巡视。这样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该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让每一位专业教师都到实训基地去定岗实习,以此来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素养。为此,教师也要不断加强学习,将丰富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强大的实践工作,和学生共同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孙兵,朱红枫.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J].当代职业教育,2012,10.
[2]蓝钢.加强中职生职业素质培养 提高就业能力[J].文理导航(中旬),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