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典型示范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思考
2016-10-21杨耀荣刘鸿彬
杨耀荣 刘鸿彬
摘 要: 近年来,各高校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典型示范是一项集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和学习典型于一体的渐进工作,每一环节都要遵循特定的原则,将典型内化于心,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党建工作更有说服力,更具导向性,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典型示范 高校 党建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6-0124-02
典型示范是通过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学习典型推动工作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各高校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有效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重视典型示范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作用,以“筑牢理想、典型引路、全员育人、机制保证”为总体思路,开展形式多样的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向身边的先进学习,并构建典型示范的长效机制,促进学院党建工作开展。
一、新形势下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典型示范,就是将具有广泛而深远影响力、感召力、示范性的人、物和事形象、真实、集中地展现出来。它是一种以树立典型形象为内容,以形象教育为手段,以学习模仿为目的的宣传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思政教育方式,是开展党建工作的抓手。
1.典型示范具有榜样作用。榜样引领是典型示范的重要作用,典型示范的榜样作用就是通过挖掘典型人物或事,找到他们与社会所倡导思想、道德的共性进行宣扬,以便使人们按照这种正确的方式进行学习和模仿。例如,“优秀党员事迹报告”,就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给人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树立学习的榜样。
2.典型示范具有感染作用。典型示范,通过对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人或事进行推广普及,引发社会成员的共鸣,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年一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十大道德模范等都是充分利用典型的感染作用,以朴实而具感染力的接地气实例感动着国人,其宣扬的情感因素和道德价值对人们的影响深远。
3.典型示范具有引导作用。树立了旗帜,产生了情感共鸣都不是典型示范的最终作用,引导践行才是典型示范的最终落脚点。如果典型示范只是停留在指引方向,那不是成功的典型示范,除了指引方向,典型示范还应进一步引导人们作出价值判断和行为预测,将典型的精神价值内化到人们的心里,从而产生教育引导的作用,帮助人们树立是非观,真正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对道德模范的评比和倡导,对慈善捐赠的宣传,对勤勤恳恳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人的宣传都是通过典型示范引导民众对正确的价值观的认识和实践。
二、高校选树典型应该以时代性与真实性为原则,坚持“三个推荐”
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实践中,学院非常注重挖掘在生活和工作中看得见、够得着、学得会,可信、可亲、可敬的人和事,建立师生推荐、党支部或者基层教学科研实体推荐、媒体宣传推荐等机制,确保典型的真实性和亲和力,使学生们明白典型就在我们身边,把学习干事创业的上进心、荣誉感和内在激情激发出来。
如果说“三个推荐”机制是典型的来源,那么遵循时代性与真实性的结合是典型得以树立的保障。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主题和特征,典型是时代的产物,印刻着时代的烙印。虽然永恒存在是典型精神的重要特性,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时代的演变带来的是现实生活基础的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直接将曾经树立的许多典型“海市蜃楼”化,他们看不见,摸不着,缺乏可感性,这对于向往追求新事物的大学生来说缺乏感召力。马克思说:“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因此,高校党组织在挖典型、树模范时,在充分考虑到时代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要求的基础上,选择那些实实在在发生在学生身边,与时代同步,具有可感性,能打动能吸引他们的典范。同时,典型的树立还要考虑真实性,即使再生动、符合时代特性的典型,一旦过分拔高,甚至夸张式地被美化,会使典型严重脱离现实,缺失可信度,其感召力和带动力会大大减弱,因为脱离实际,“水分”太大,影响和破坏典型示范的效果。人无完人,有些缺点的典型因为接地气,可能会更加拉近与大家之间的距离,才能使身边的同学可感可学。植保学院推出的“学长学姐搭建奋斗青春路”活动,就是把与同学们朝夕相处在学习、生活上有闪光点的学长学姐鲜活的推送到大家身边让学生们感受到更真实、更亲切,更容易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撞击。
三、高校宣传典型应该以层次性与针对性为原则,坚持“三个注重”
学院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推出的《植保人物》专栏,从专家教授铺就广阔科研路、青年教师点亮精彩求学路、学长学姐搭建奋斗青春路三个板块,纵向挖掘同学们身边鲜活、生动的先进典型,同学们感触颇多。在整个典型宣传过程中,学院致力改变传统典型宣传的固有模式,提高典型宣传的吸引力,不断扩大典型的影响力。注重对人物和事迹的“亮点”宣传,避免传统的“高大全”;注重新时期典型宣传的新闻体裁运用,多采用消息、侧记、题记、后记、手记等;注重典型宣传的语言体系建设,使宣传与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作用的发挥相得益彰。
坚持“三个注重”开展典型宣传时,需要遵循层次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因具有吸引力,典型的精神才可以被学习与继承,典型的吸引力来自受教育主体的需要动机的激发,而人的需要动机受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等影响,会存在差异和层次性,“树立一个典型,必然会有万众跟上”的现象只能是一厢情愿。当代大学生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其思想独立,思维多变、行为差异已然成为他们的标签,因而对典型的需要也呈现多层次、全方位性。多层次性与针对性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即使身处同一层次,因受思想特点和成长轨迹的影响,会存在差异性,所需要的典型引领主体和方式也会迥然不同。高校通过选树典型加强学生党性修养时,不能仅关注高层次先进典型的选树,而是需要经过用心、细心地观察,准确把握学生的需要点,在充分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认知水平和接收教育程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挖掘和树立典型,真正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效能。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宏观精神和微观事迹相结合,既要有为共产主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为国家科研事业穷尽一生的高层次先进典型,也要有和受教育对象同处一个生活环境,能够产生更多情感共鸣的普通典型,用微观的人和事,引发受教育者去思考,去真正学习典型。为使更多学生从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感受到典型的力量,植物保护学院将 “专家教授铺就科研路”和“青年教师点亮求学路”两个活动在学生中间交叉开展,真正起到了宏观典型精神引领,微观典型事迹带路的良好效果。有利于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积极上进、健康阳光、刻苦勤奋、励志成才、乐于助人、勇担重任的道德品質,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求真务实,思维与行为更接地气,少一些好高骛远,多一些脚踏实地。
四、高校学习典型应该以差异性与多样性为原则,坚持“三个结合”
学院充分考虑到典型示范是一件系统工程,因此,学习典型一定要坚持“三个结合”,即典型示范教育与学院工作实际结合,加大科研、教学类教师与优秀学生的典型树立;典型示范教育与学院党建工作结合,特别是与师德师风、学风学纪建设等结合起来,以党员示范岗为实踐载体推动典型示范,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征文、党团日活动、专题活动等形式,通过创设平台、打造品牌等途径,激发学习热情;典型示范教育与一些重要节点工作,如毕业生离校、新生入学教育等结合起来,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
再者,高校典型示范教育主要面向在校学生,而学生的差异性与多层次性决定了学习典型要从多维度、多方面出发,涉及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既要有明确目标执着学习的典范,也要有感恩诚信直面挫折的榜样,使得人人都有学习的对象。当前,“90”后甚至“95”后已经成为大学的生力军,他们是个性解放和独立自由的代言人,灌输、说教在他们中间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再者考虑到他们成长轨迹和家庭背景的不同,每个人都怀揣着属于自己独有的梦想和生活方式。这就要求高校在选树典型时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要充分体现多样性和可选性,甚至要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打动和碰触学生的精神世界,真正将典型价值发挥到最大。高校在运用典型发挥教育示范功能时,既要选树那些推动学校、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伟人,也要树立那些明确目标后执着追梦的模范教师,还需要那些自强不息、门门功课都优秀的励志达人。真正内化典型的个性,个性化的典型让人更加可亲、可信、可敬;个性化的典型,大学生才会觉得更加可爱、可佩、可学。
典型示范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榜样因内化于心而力量是无穷的,选准一个典型就等于树立一面旗帜,将起到巨大的示范作用。如果先进典型运用恰当,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党建工作更有说服力,更具导向性,更具有效性,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9:108.
[2]朱锡斌.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研究[D].重庆示范大学,2015.
[3]王玮.高校学生党员典型示范教育的对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
[4]秦玮.通过典型引路做好高校基层党建和思政工作[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3(3).
[5]尕锋盘山.中国共产典型宣传工作研究[D].西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