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市大鹏半岛市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分析

2016-10-21赵晴孙红斌陈丹刘莉娜

南方农业·下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评价

赵晴 孙红斌 陈丹 刘莉娜

摘 要 生态质量评价是开展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在对大鹏半岛自然保护区深入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选用多样性、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面积适应性、脆弱性和人为活动强度等指标对该保护区的生态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计算得出,自然保护区的综合评价分值为76,表明该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较好。根据评价结果,分析了该自然保护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今后保护区科学管理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鹏半岛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S759.9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132

大鹏半岛市级自然保护区,目前该保护区在自然资源的科学保护及合理的开发利用方面还缺乏理论指导, 特别是在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方面仍然需要分析研究。本文在对保护区进行综合生态调查的基础上,构建评价体系对该区生态质量进行分析评价,以期为提出相应的保护或开发措施奠定前期基础。

1 自然保护区概况

深圳市大鹏半岛自然保护区2010年11月建立,位于深圳东部大鹏半岛,南临大亚湾和西涌湾,北接惠州地区,地跨大鹏新区葵涌、大鹏和南澳三个街道,地理位置东经114°17′ ~114°22′,北纬22°27′~22°39′,总面积为146.22 km2,包括笔架山、排牙山山地森林,以及坝光银叶树红树林湿地、东涌红树林湿地、西涌香蒲桃林等区域。大鹏半岛自然保护区地质类型丰富,出露的岩性主要为沉积岩类,地貌上属于中低山地貌,水资源丰富,是深圳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之一,气候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代表性土壤类型为赤红壤,生物资源丰富。

2 评价体系的构建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保护区建设迅速发展,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建立自然保护区2 740个,总面积147万km2,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83%,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近以来层次分析法(AHP)被广泛应用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1-6]。2009年我国颁布《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质量评价技术规程》[7],笔者在分析、综合目前国内外有关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该规程构建评价体系,对大鹏半岛市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评价。评价体系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完整性及独立性的指标及评价因子选择原则,选取了7个一级指标及15个二级指标,总分100分,根据赋分标准,确定分值(见表1)。评定等级分为5级:Ⅰ级86~100,生态质量好;Ⅱ级71~85分较好;Ⅲ级51~70分一般;Ⅳ级36~50分,较差;Ⅴ级≤35分,差。生态质量评价分值为各指标分值叠加。

3 大鹏半岛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质量评价

3.1 生物多样性指标

3.1.1 物种多度

植物组成方面,保护区共有维管植物248科806属1 528种,其中野生植物200科732属1 372种,包括蕨类40科72属124种,裸子植物4科4属5种,被子植物156科656属1 243种,栽培植物156种。动物区系方面,保护區共有野生陆生脊椎动物188种,隶属27目68科,其中两栖类2目6科102种;爬行类3目13科40种;鸟类15目34科102种,哺乳动物7目15科28种。物种多度为丰,赋值4.5分。

3.1.2 物种相对丰富

大鹏半岛保护区共有野生维管植物200科732属1 372种,约占深圳市野生维管植物的科属种比例分别为93.5%、77.3%、64.1%,表明本区植物种类极丰,赋值4.5分。

3.1.3 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

由于大鹏半岛保护区位于南亚热带,水、热条件比较优越,同地段生境条件差异较大,环境多样,加上沟谷较多,形成多种小生境。植被、动物种群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较高。

植被方面,区内植被类型多样。1)自然植被保存较好,类型丰富,优势种类多样;自然植被可以分为南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次生常绿灌木林及红树林等4种植被型[8],共32个群落(群丛),主要分布在海拔100 m以上的沟谷及山地之上。2)主峰南北两侧的植被差异明显;排牙山呈东西走向南坡与北坡相比较为干旱,北坡的植被种类组成和外貌结构上都比南坡更为丰富和复杂。3)植被的垂直分布现象较为明显。区内植被即随着海拔的升高,可清楚的分为3个垂直更替分布的植被带,依次为低地常绿阔叶林(海拔150 m以下)、低山常绿阔叶林(海拔150~450 m)及山地常绿阔叶林(海拔450 m以上),尤以在排牙山主峰的北坡较为明显。结构方面,低地阔叶林和低山阔叶林较为复杂,层次多而不清,而山地林则层次分明,林冠整齐。

动物种群方面,区内动物可分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灌木林、水库湿地、红树林湿地、农业经济林及居民点等6个动物群。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大鹏半岛的主要植被类型,这里的野生动物种类最为丰富、结构完整,从植食性、杂食性到肉食性等各种动物都有。

生态系统方面, 大鹏半岛自然保护区除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外,同时具有大面积的半红树林(古银叶树林)以及真红树林(东涌红树林),属于较为典型的红树林湿地。

根据国家标准《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9],深圳大鹏半岛市级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应为“自然生态系统类”,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和“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即以陆地森林生态系统为主,内陆水库和海岸湿地生态系统为辅性质的自然保护区,综上所述本次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为多,赋值5分。生物多样性指标合计赋值14分。

3.2 典型性指标

保护区性质为以保护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红树林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以及水资源为主,集生态系统保护、水源保护、自然景观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及生态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自然保护区。

3.2.1 具有典型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大鹏半岛自然保护区优势及代表性植被为南亚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尤以大面积分布于排牙山北坡的“浙江润楠+鸭公树--鸭脚木+亮叶冬青-银柴+九节群落”及大鹏求水岭东坡、南坡的“浙江润楠+鸭脚木-亮叶冬青+假苹婆-鼠刺群落”保存最为完好,其物种多样性指数甚至高于分别位于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粤西黑石顶及南岭山地的相应代表群落,为深圳市保存最为完好的低山常绿阔叶林之一。

位于南澳西涌的“香蒲桃(Syzygium odoratum)群落”属于南亚热带低地常绿阔叶林,是孑遗下来的“风水林”,香蒲桃为该群落的单优乔木种,该群落面积达20余hm2。是深圳市乃至珠三角地区比较少见的大面积香蒲桃纯林,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和科研价值。

3.2.2 大鹏半岛的植被类型多样

除了大面积的南亚热带阔叶林之外,还有偏向于热带性质的热带常绿季雨林。因此,在植被类型上,大鹏半岛可以说反映了深圳地区植被类型的总和,极具典型性。大鹏半岛自然保护区同时具有大面积的半红树林(古银叶树林)以及真红树林(东涌红树林),属于较为典型的红树林湿地[9]。其中,位于坝光管理区盐灶村的银叶树林群落林龄已有数百年,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银叶树群落。树群面积超过5.33 hm2,植株100多棵以上,其中树龄100 a以上的银叶树有27株,500 a以上的银叶树有1株,且林相完整,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典型的半红树林代表类群之一。东涌分布的红树林面积超过20 hm2,主要种类有秋茄(Kandelia candel)、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等,尤以内湖中央近4 000 m2的红树林生长的最为茂盛。

综上所述,大鹏半岛保护区无论从植被和动物种群,以及多样化的生态系统,都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典型性评价为很强,赋值16分。

3.3 稀有性指标

(1)保护物种稀有性和物种濒危程度 植物方面,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种[10](见表2),极危植物1种,为马兜铃科的香港马兜铃(Aristolochia westlandii)。濒危植物13种,易危植物35种。

动物方面,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5种,广东省保护动物14种。有13种列入CITES公约,其中附录Ⅰ为2种、附录Ⅱ为9种、附录Ⅲ为2种。28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见表3)。

保护物种稀有性为强,赋值3分;物种濒危程度为强,赋值3分。

(3)物种地区分布 广东省是中国特有植物分布较多的地区之一,在大鹏半岛自然保护区有分布的中国特有植物多达302种,占大鹏半岛区系的22.0%,占广东省全部中国特有种的比例约为18.5%。有广东省特有种10种,如广东木姜子(Litsea kwangtungensis)、大苞白山茶(Camellia granthamiana)、華南马鞍树(Maackia australis)、海滨槭(Acer sino-oblongum)、白马银花(Rhododendron hongkongense)、小果柿(Diospyros vaccinioides)等。区内49种珍稀濒危植物中,有25种为中国特有种,如华南瘤足蕨(Plagiogyria tenuifolia)、栎叶柯(Lithocarpus quercifolius)、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raea)、长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championii)、香港马兜铃(Aristolochia westlandii)、香港木兰(Magnolia championi)、港油麻藤(Mucuna championii)、韧荚红豆(Ormosia indurata)及广东木瓜红(Rehderodendron kwangtungense)等。2种为广东地区特有种,分布区相当狭窄,即华南马鞍树(Maackia australis)和海滨槭(Acer sino-oblongum)。物种地区分布评价为为极窄,赋值2分。

稀有性指标合计赋值8分。

3.4 自然性

3.4.1 生境状况

大鹏半岛市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46.22 km2,包括笔架山、排牙山山地森林、以及坝光银叶树红树林湿地、东涌红树林湿地、西涌香蒲桃林等区域。核心区面积约59.18 km2,占总面积的40.33%。排牙山主峰北坡海拔200 m以上及南坡海拔350 m以上,求水岭主峰以及火烧天主峰、岭澳水库附近,基本没有受到人为破坏,自然植被保存完好,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较多。缓冲区约56.67 km2,占总面积的38.62%。部分受到人为干扰,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植被以正在演替前期和中期的次生常绿阔叶林和人工林为主。生境状况为基本完好,赋值6分。

3.4.2 自然度

核心区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0.33%。自然植被保存完好,缓冲区约占总面积的38.62%,植被以正在演替前期和中期的次生常绿阔叶林和人工林为主,其中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实验区基本上是人工种植林。保护区整体来说其原生性相对较好,总体天然林面积比例约为60%,自然度为较高,赋值3.5分。自然性合计赋值9.5分。

3.5 面积适宜性

保护区面积的大小与有效保护林生态系统密切相关。一般说来,保护区的面积越大,对于资源的保护越为有利,但保护面积过大,则不便管理。

3.5.1 总面积大小

大鹏半岛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46.22 km2,属于中型自然保护区,赋值2分。

3.5.2 核心区和缓冲区面积

核心区和缓冲区总面积74.46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0.92%,足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有效保护全部对象,大小适宜,赋值7分。面积适宜度合计赋值9分。

3.6 脆弱性

3.6.1 生态系统稳定性

保护区生态系统复杂多样,既有南亚热带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又有沿海地区特有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核心区保存有珠三角地区典型的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类型丰富。缓冲区植被以正在演替前期和中期的次生常绿阔叶林和人工林为主,生态系统较为成熟。但实验区受人为干扰非常严重,基本上是人工种植的桉树林、相思林和荔枝林,及村庄附近的风水林,造成生态系统结构较不完整,较不合理的现象,因此,保护区整体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为一般,赋值5分。

3.6.2 生态系统恢复程度

保护区出露地表的砾岩、砂岩及花岗岩较多,特别是近山顶处和陡坡处几呈裸岩;有些地段土层较浅,加之由于近海而蒸发量较大,导致植株较为矮小,一旦遭到破坏就极难恢复。此外,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如由于周边的山民大肆砍伐原生植被而种植荔枝,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排牙山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区内红树湿地生态系统多位于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湿地生态系统也易受到气候、地质环境、水文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湿地生态系统极易向不利方向演替,而湿地生态系统一旦受到破坏其恢复十分困难。综上所述,保护区生态系统恢复程度评价为难,赋值7.5分。脆弱性合计赋值12.5分。

3.7 人为活动强度

3.7.1 自然保护区内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保护区内大部分为生态用地,仅有少量现状建设用约250.41 hm2。在现状建设用地中,道路面积最大,占现状建设用地的81.42%。其他的现状建设用地面积较小,大多位于保护区的边缘。大鹏半岛也是深圳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区内分布有较多溪沟,现状共有中小型水库22座。现状用水水源主要是水库水。城市规划已明确在在排牙山新建洞梓水库。保护区内无矿藏开发活动,有不法分子盗砍土沉香等违法活动;景观资源开发方面,目前区内以少量市民和驴友自发登山远足为主,边缘区域有部分建成农家乐等旅游餐饮店面,另有高压线路、用水管道等公共设施穿过保护区,资源保护受到一定威胁,保护区内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中等,资源有效保护受到一定威胁,评价为一般,赋值6分。

3.7.2 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开发状况

保护区西部和田头山自然保护区相邻但周边其他区域以大鹏新区建成区为主,基本为开发区域环绕。建成区建成度自北向南逐渐递减,西涌和东涌是相对独立的功能片区,其他城市功能区基本沿大鹏湾和龙岐湾分布。北部用地功能比较综合;南部则以旅游设施用地、教育科研类用地为主; 南北半岛之间的狭带地区,两侧为大鹏半岛的中心城区,基本生态控制线内林地最窄处位于水头沙和龙岐湾之间,宽约550 m,受人为活动影响强烈,赋值1分。人为活动强度合计赋值7分。

4 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评价和对各项指标统计结果(见表1),生态质量评价总分为76=生物多样性(14)+典型性分值(16)+稀有性分值(8)+自然性分值(9.5)+面积适宜性分值(9)+脆弱性分值(12.5)+人为活动强度分值(7)。评定等级为Ⅱ级,自然生态质量较好。

从单项评价结果来看,生物多样性、典型性、面积适宜性、稀有性得分较高, 自然性、生态脆弱性和人为活动得分相对较低, 显示保护区内森林生态系统整体保存完好;但部分区域人为活动较为频繁, 边缘分布的种群处于不稳定状态,给森林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的干扰和破坏。应引起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5 问题与建议

1)保护区位于城市内部,与城市规划建设区犬牙交错,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此外,保护区地域辽阔,核心保护区域分布分散,多条城市道路将保护区分隔,也给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2)加强自然保护区配套管理制度建设,一方面,积极做好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加大自然保护区巡护和执法力度,实行依法全面保护,限制保护区内资源开发及其人类活动,严格按照管理条例限制核心区及缓冲区内人为活动干扰,对验区内的各项生活生产活动进行充分论证,保证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性不再受到进一步破坏。

(3)加大科研力量,增加科研投入。针对深圳市级自然保护區的生态恢复研究及物种保育的科学研究相对不足,必须大力开展相关科学研究,为制定科学的保护与恢复措施提供理论支撑基础,逐步科学的恢复保护区生态质量。

(4)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在全面、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利用保护区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适度、合理开展生态旅游和多种经营活动,增强保护区自身实力,带动周边社区经济和环境保护的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允文,薛达元,张更生.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J].农村生态环境,1994,10(3):23-25.

[2]杨晶,王勇文.层次分析法在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中的应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7,33(25):27-29.

[3]张峥,朱琳,张建文,等.我国湿地生态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0,20(增刊):55-58.

[4]阎传海.连云港云台山自然保护区评价[J].山地研究,1998,16(4):330-333.

[5]李冬林,王宝松,阮宏华等.河南小秦岭保护区生态评价[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7,34(1):97-102.

[6]崔向慧,石金莲,朱学灵.河南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5(2):65-69.

[7]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质量评价技术规程》LY/T 1813-2009

[8]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第3卷第1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9]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技术监督局.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93)[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

[10]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S].1999.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评价
唐DM 智联创享型
难与易
2006—2017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4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4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