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畜牧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2016-10-21张东洋辛兴赵万博曹芹

南方农业·下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对策分析发展现状

张东洋 辛兴 赵万博 曹芹

摘 要 畜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分析和研究我国畜牧经济的发展现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畜牧经济;发展现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075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畜牧业作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保障农牧食品安全、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畜牧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在传统畜业基础上,我国的畜牧业逐渐呈现出现代化、科技化、高效化的发展趋势,运用现代畜牧科学技术和装备建设现代化畜牧经济,逐步走出一条与我国国情相符合的独具中国特色的高产高效畜牧经济的路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1]。

1 我国畜牧经济发展的状况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农业、畜牧业等领域的关注,我国畜牧业迅速发展,根据最新数据统计,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畜产品国家,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畜牧业产值还在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一直以来,作为畜牧经济大省的四川、内蒙、新疆等畜牧总产值占农业已接近50%,而作为畜牧业中支柱的养殖业一直占据着重大比例,饲料加工业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二的发展速度迅猛发展。

1.1 畜牧生产模式大为改进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与环境问题逐步显现,并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此如何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促进畜牧业生态循环发展成了继续解决的问题。我国畜牧业经历了由粗放型的生产经营到集约型的生产经营再到现代化的高效生态型生产经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畜牧业由起初的传统家庭散户饲养模式、种养结合模式、渔牧结合模式等,到养殖专业户(专业化、集约型生产经营模式的开端),到如今的畜牧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的提出和运用,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营模式的根本革命,奠定了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2 生产持续发展,效益稳定增长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畜牧业在传统的农业中的优势得到大力体现,畜产品优势区域集中得到进一步发挥,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全国肉类、蛋类、奶类产量得到逐年提高,分别以年增长5.0%、7.4%、25.7%的速度增长,畜牧产品利润也在累创新高,提高了农牧民的人均收入,畜牧经济的发展为改善民生做出了巨大贡献。

1.3 饲料工业发展势头强劲,产品质量和结构进一步优化

我国饲料工业在畜牧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已成为畜牧经济的重要支柱,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我国饲料产量、品质及效益得到了较大提高。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要求和标准,饲料合格率大大提高,产品质量和结构得到大力优化,畜牧产品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随着饲料企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型饲料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品牌等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市场份额的争夺战中一批大中型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加快了向规模化、集团化的发展步伐,逐步走向了集团化、联合化经营,增强了经济效益。

1.4 畜牧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

我国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其中主要以传统的养猪业为主,其所占畜牧业比重过大,但有下降趋势,耗粮型畜牧经济结构明显,这样使草食家畜比重逐渐增加,节粮型畜牧业发展速度加快。

2 制约我国畜牧经济发的因素分析

2.1 资源缺乏,自然资源过渡开发利用

我国自然资源相对不足,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人均耕地占有量逐渐下降,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水资源、人均深林面积、人均草地面积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2]。淡水资源、土地资源被严重污染,而自然灾害正在逐渐加剧,水土资源正在被严重破坏。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导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与畜牧业每年快速发展形成极大反差,使畜牧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2.2 畜产品质量安全对畜牧经济发展的制约

畜牧产品安全严重地影响了畜牧经济的发展,随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标准逐渐提高,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了众多有关食品安全的标准,打着“绿色安全”的旗号纷纷对出口国的畜产品的进口进行严格限制,制约着畜牧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一些不法生产商为提高生产速度、降低饲养成本违法使用一些违禁药品,致使畜产品存在药物残留和因疫病防治失效而病菌传递到人体,这些都会导致不安全畜牧产品流向市场,从而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为整个畜产品市场埋下了严重的祸患。

2.3 畜牧科学技术发展的相对滞后性使畜牧业在科技上的革命难以进行

技术创新是我国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科学技术革新相对较晚,我国畜牧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技术创新还很少,技术创新缺乏后劲,科学技术创新与生产脱节,很多创新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畜牧科研投入力度不足,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原因致使科技创新难度大,使畜牧经济发展缺乏有力保障。

2.4 科技人才严重不足,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畜牧业的发展不再是简单的生产规模的扩大,畜牧经济发展的核心日益体现在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上,而技术、管理要素的主要载体是人,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价值来源,在我国从事农牧业的人员主要是农民和农牧科技人员,而他们大多是从日常经营积累经验而不具有专业的生产知识和技术,与我国快速发展畜牧经济极不适应。

3 实现我国畜牧经济高效发展的對策分析

3.1 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畜牧生态循环经济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原先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规模化发展,实现畜牧经济的持续性发展,积极运用畜牧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资源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生产效率,发展节约型畜牧业。

3.2 建立健全畜产品安全监督机制,发展安全型畜牧业

加强畜产品安全生产法制化建设,完善畜产品质量检测、监督体系建设,提高畜产品安全效率,确保食品的真正的安全。建设适用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参与国际食品安全立法,打破其他各国的贸易垄断和贸易壁垒,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检验、检疫监管机制,发展适合国际合理标准的畜牧经济。

3.3 加大畜牧科技投入,倡导科技兴牧

针对我国畜牧经济科学技术发展不足,创新能力低下、科研投入不足的现状,发展畜牧科技就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开发一批能真正发展畜牧经济,壮大我国畜牧科技实力的先进科学技术。

3.4 加强我国畜牧业的从业人员素质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农村农业科技教育的投资力度,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在农村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远远不能满足畜牧业的发展需要,因此,提高农村科技人员的数量和比重势在必行。因此,必须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吸纳科技人才,建立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留住人才,合理使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敏.严冰等杭州市发展畜牧生态循环经济的启示[J].中国畜牧杂志,2006(42):18.

[2]罗文华.我国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005.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对策分析发展现状
浅析商业银行法律风险防控体系优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重大疾病保险的产品定价和产品设计风险管理对策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