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声乐歌唱中情感元素的重要性
2016-10-21徐凤珍郑玉芝
徐凤珍 郑玉芝
摘 要:歌唱艺术的本质和核心是“充满感情色彩的情”。它虽然以复杂的生理技术为外在的表现形式,但其本质永远是精神的产物,情感的结晶。但在影响范围上讲,显然前者更具主导地位。本文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对情感表现的理论研究使歌唱者诠释的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关键词:情感表现 歌唱艺术 表达
一、情感表现在歌唱艺术中的重要性分析
1.“情感表现”是歌唱艺术表现的灵魂
情感在演唱中是非常重要的,唱歌不能只有声音而没有情感,那样歌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声乐演唱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去理解歌曲,去体会歌曲最深处的情感表达,不仅知道一首作品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情感,还要用自己的体会和情感区表现出来,让一首作品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不是一味的去模仿和照搬.唱歌方法包括民族特色的传统歌唱,与各种不同类型的通俗唱法的民族特色和“学术”的歌唱。它蕴含着民族声乐的发展,与人的劳动密不可分。它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具有表现特色的声音演唱形式和具有民族风格的歌唱技巧。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声乐有着更为复杂的内容和相对的独立性,具有了更新、更广的演唱风格。它与人的关系十分的密切、直接,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写照。歌唱它是一门表演艺术,因为它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所以吸引着许许多多的观众,他还有着清晰的语言和美好的声音,时刻表达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众所周知,歌唱是用声音表现人类感情的艺术。[1]
2.“情感表現”是传统审美观的必然要求
诗人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歌唱声音是在歌曲思想内涵的刺激下,内心感情的一种激发所致,如欢喜、愤怒、悲伤、爱慕等等。欣赏者在聆听一首作品时,打动内心深处的并不是歌唱者具有多么精湛的技巧或天籁般的嗓音,而是歌唱者怎样将自己的情感全身心的融入作品中,怎样最大强度的震撼听者的内心,使之感同身受,得到最大的触动。反之,没有“情”的作品往往使人无动于衷,比如当欣赏一场音乐会时,歌唱者通常十分卖力的演唱,希望把自己最好的声音与状态表现给听众,但往往听众所听到的效果与自己心中所期望听到的效果出现了一些偏差,很难以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如大家所知,歌唱艺术包括了声音技巧和情感表现两个重要方面,如若单凭好的嗓音却忽略了情感的投入,就很难说将这首作品表现的成功。[2]
3.“情感表现”是歌唱者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
对歌曲合理的分析认识:歌曲的作者创作时代背景,有第一个问题所决定的风格和特点,歌曲的主题思想以及由此奠定的歌曲基本情绪,歌曲的内容清洁的有关典故,发生的环境与背景。体现作者意图的原谱上的基本速度表情标记。当我们拿到一首陌生的曲谱时,会经历识谱,唱谱,熟练,投入情感的过程。再优秀的作品也只能由音符组成停留在谱面上,它是需要歌唱者用“感情”把他们唱“活”。作品的词曲作者通过歌曲创作描述了自己心中想要表达给观众的情感,当歌唱者要去学习这首作品时,首先要了解整首作品的曲风、意境、情愫等等基本方面,但在熟练了歌曲的曲调以后,我们要学会在作品中适当适时加入自己的个人情感,在想象中把自己置身于歌曲的意境当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融入自身的生活体验,使作品在自己独特的演绎下锦上添花。作曲家把自己的情感变为音乐符号是一种创作,但往往这些音乐符号也构成了一部音乐作品的灵魂,但究竟怎样融入自己的 “情感表现”而又不违背创作者本身要表达的情感呢?这将是我们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需要慢慢聆听与练习的过程。[3]
结语
歌唱是表现情感的艺术,作为我们表达思想意志的载体,从古至今许多中外著名的音乐家、哲学家、都将它看做为一种表现人对现实生活的精神感受。本文经过了多方面 多角度深层次的来剖析和论述了情感对于歌唱艺术的重要的性。可以说情感是一个艺术作品的灵魂,若失去了灵魂,那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只剩下苍白的躯干,却没有那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生动表现。所以我们歌唱者,更应紧紧牢记,情感对我们的艺术表现是多麽的重要。放开心灵敞开心扉去接受世间的情与爱,让我们拥有一颗满载情感的心来面对我们所热爱的艺术事业!演绎一首好的作品不仅仅需要歌唱者好的嗓音条件和歌唱技巧,更重要的是歌唱者用自己对此作品的理解加入自身所投入的独特情感。也就是说若想达到最好的演唱水平,或是将此作品诠释的淋漓尽致,声音的美感与技巧是一方面,情感的投入才是整首歌曲的灵魂所在。本文通过自身学习声乐或实践活动中的发现,阐述了声乐艺术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并且十分期望能为声乐演唱实践带来指导价值。那么怎样做到将一首作品的情感加以自己独特的表现准确的传达给听众呢?这就是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4]
参考文献
[1]周小燕编著.《声乐基础》[J].高等教育出版社
[2]《人民音乐》[J].中国音乐家协会出版社.2004年第11期
[3]《音乐天地》[J].音乐天地杂志社.2004年第7期
[4]《歌唱的艺术处理》[J].郭超.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