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笛曲《扁舟载月》中的人文情怀
2016-10-21李培坤
李培坤
摘 要:林谷芳先生曾说:在这变动的时代,乐坛呈现出缺乏思索、缺乏人文的状态。杜如松老师早在1982年就创作出了富有人文色彩和山水画境的笛曲——《扁舟载月》此曲的诞生不仅使林谷芳先生的担忧少了许多,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江南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如画的山水。
关键词:扁舟载月;人文情怀;笛曲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0-0115-01
林谷芳先生曾说:在这变动的时代,乐坛呈现出缺乏思索、缺乏人文的状态。
恩师杜如松早在1982年就创作出了富有人文色彩和山水画境的笛曲——《扁舟载月》。此曲的诞生不仅使林谷芳先生的担忧少了许多,也让我们师兄弟在杭州学习此曲后深深感受到了江南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如画的山水。该曲是杜老师根据明代凌云翰的一首诗《西湖渔者》创作而成。“家住钱塘西子湖,钓竿几度拂珊瑚。扁舟载月归来晚,不觉全身入画图。”此曲遵循中国传统审美情趣,淡雅且意境深远。此曲在台湾广为流传,当台湾的林谷芳先生见到作者本人时却大为吃惊,没想到这么有人文气息的一个作品竟出自于一位年轻人。
杜老师从小跟随赵松庭先生学艺长大,情同父子。不仅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更得赵先生的真传,笛艺精湛,用一根竹管吹出了大千世界。除了能够准确完整的诠释赵先生的作品外,杜老师还从书画、诗词、佛教中得到启发,创作了《渔笛清幽》、《梦游天姥》、《莲台凝香》等作品。这些作品都来自灵魂深处,意境深远,人文气息浓郁。所谓相由心生,杜老师如今已立而命之年,还保存着清新的样貌。由此可知道杜老师有着率真善良的本性,创作出的音乐作品也是清澈深远。
若分析乐谱,我把整首乐曲看做一幅山水画。文献《张志和传》(传出自《新唐书》)中记载:志和善图山水,酒酣,或击鼓吹笛,舐笔辄成。(译文:张志和善于画山水画,每当畅饮之后,常常击起鼓,吹横笛,然后大笔一挥,即成一幅山水画。)说明古人早已把笛与画融合一起,仿佛与《扁舟载月》同出一辙。杜老师的音色如同古人书法家王珣《伯远帖》的线条,苍劲有力,潇洒自如。王维的诗《山中》有一句写道:“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审美思想和意境追求。”空翠湿人衣“和”不觉全身入画图“都是一种”弦外之音“,这种“弦外之音”不仅是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更是一种“一笛清风万事休,白鸟偏偏落烟渚”的人文情怀。乃至于文人灵魂深处的想要追求的东西。
全曲用低音大G调笛演奏,大G笛音色醇厚有深度,最适合表达江南风格的作品。引子如同把画卷展开一样,随着画卷越拉越开,画中的湖水也就越来越多,近处的湖水和石头(实)与远处的山峰和云雾(虚)形成虚实变化的场景,近处的湖水和石头清晰可见,远方的线条越走越远,云雾飘渺间,回味无穷。此段落又有高低八度的颤音,仿佛湖面上映着晚霞,波光粼粼。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很多无法用语言的表达的含义只能用音乐表达。我以为引子不仅呈现的是一副山水画,更重要的是给听众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能使我们身临其境,引起无限的遐想。是淡雅平静之心坐在湖边的亭子里品茶賞景;或是静坐湖边的板凳,用肌肤感受大自然的滋润都有可能。最终是让我们静心感受,暂停匆忙的脚步,从而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慢板
全曲以3521321为动机,音的上行与下行如同西湖的水波一样。如同人摇着一叶扁舟,在湖面上荡漾。湖面上上波浪和江河里的波浪又不一样,江河里的波浪大多凶猛,而湖面上的波浪恬静优雅,仿佛泛舟人的内心一样,愉悦享受。曾在早上6点,天刚蒙蒙亮,我坐在西湖孤山路边的板凳上,一阵微风徐徐吹来,深感惬意。发现灵活的小鱼快速游到湖面觅食,又迅速的游到湖面下,在翻身的一刹那,小鱼身体闪光一现,甚是活泼。此刻的闪光一现和第7小节的弹吐表达出的画面不是同出一辙吗?或许我还有一种想象,弹吐以音阶下行进行,仿佛从水中跳起的鱼儿,“咚”的一声落水,弹起一片水花。先是突然在远处一跃而出,然后近处又一跃而出。由于距离慢慢缩小,听到的声音也越来越大。远处的晚霞细入一线,如同画中的线条一样,勾起一丝幻想、一丝沉醉。小船在湖面上摇摆,船桨激起的点点水花好似我内心的点点喜悦。船越摇越远,乐曲的意境也越来越深……
二、散板
散板如同醉酒后吟诗,使我不由想起了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古人常以情寄托于山水之间,南宋文学家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湖》中写道:“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把西江里的水比作酒,北斗星作为酒杯,世间万象为宾客。如此胸怀,岂不使人快哉!北宋诗人潘阆在《酒泉字》写道:“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此刻我心思也慢慢融入到那虚无缥缈的云雾中。
三、结语
此段是再现部,尾音细入一线,远近交融,消失于山水间。乐曲已结束,但是“弦外之音”还在我耳畔萦绕不断。“扁舟载月归来晚,不觉全身入画图。”一叶扁舟承载的不仅仅是皎洁的月光,而是心,而是情。淡泊名利之心,寄情山水之情。在“画图”中,仿佛看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野菊,又好像感受到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蒙蒙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