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模式中的课堂提问探究
2016-10-21曹明丽仲生荣
曹明丽 仲生荣
新课改以来,互动教学成为时尚,“满堂灌”千夫所指,课堂却折射出另一种倾向。许多教师将新理念形式化,“对话”变成“问答”、“满堂灌”转为“满堂问”。因此,课堂提问必须要有层次性。分层式提问更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
一、现实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超低人气”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那为什么不让学生去设计问题,然后由学生问,老师答呢?一是“师问,生答”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二是“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已在实践操作中驾轻就熟,三是长期以来,课堂教学都是在一种预设的、固定的、程式化的轨道上运行,积习甚深。老师教学以教案为准,不敢越雷池半步,即使有一个“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也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导致课堂提问只有形式,没有质量,教师敷衍,学生厌恶,“人气超低”!目前,提问存在以下几种错误倾向:
1.以多取胜,问过算数。用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整体性教学内容被肢解得支离破碎,降低了智力价位。
2.为问而问,徒有形式,提问的质量低而偏。有的教师提问,答案即在问题之中,缺乏启发性;有的提问零乱无序,没有逻辑层次;有的问题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
3.偏深偏难,脱离实际。提问的目标不明确,不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切合实际的问题,盲目性、随意性较大,学生无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
4.以问代罚,剑走偏锋。不少教师只喜欢向成绩好的学生提问,不愿意向成绩中差的学生提问——既担心答不出影响教学进度,又害怕他们不愿意答问。还有个别老师特别是个别班主任,将提问作为惩罚手段,专门收拾心目中的“学困生”。
二、如何使课堂提问“激疑”“诱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思维发展的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抓住关键点进行设疑:“引疑—激疑—释疑—布疑”教学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问题成为思与学的纽带,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课前准备:对学生进行分层编组
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地把握学生层次。按照学生知识水平、能力及非智力因素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上、中、下三个组别。这个组的划定,只是教师自己为教学提问的设计而进行的,不能对学生宣布,只能是设计课堂问题时教育对象的现实依据,绝不能因此而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
(二)问题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切合实际的问题,应遵循几个原则
1.问题应定位在“最近发展区”,学生通过问题应该达到的“预定目标”与学生现实的“现有状态”之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要把问题的预期定位在这个“区域”。
2.按学生组别情况设计,凸显层次性。课堂中的提问既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应有的作用,又要为所面对的学生接受,这就必须要注意层次性。
3.各层次问题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尽量地使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能够组合成一个大的问题,这样造成一种气氛就是,所有的学生在一起合作,解决同一个问题,三个组别的学生,分别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但不可或缺的角色,从而淡化了后组学困生认为自己只能回答在别人看来根本不值一想的问题的心理定位。
三、如何让课堂提問“凝神聚气”
(一)课堂提问有效性差的原因
大量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回答—反馈”的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由谁进行,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课堂教学中提问效果差,除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程序化、机械化,只讲形式、不重质量的因素外,学生方面也存在如下原因:(1)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差;(2)教师不鼓励学生提问题;(3)学生不敢问,不好意思提问,怕被同学们看不起等。
(二)抓住提问的最佳时机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高质量的提问,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以下提问的时机值得借鉴:(1)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问;(2)在知识的变化处提问;(3)在知识的对比处提问;(4)在总结知识的规律处提问。
(三)师生互动,分层实施,“凝神聚气”
1.对优等生的提问,以启发性、设疑性提问为主,鼓励其对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疑惑。教师的提问,要起到使他们向更深层次拓展的引领作用,应该由他们自己,向其他同学解释自己答案的理由。
2.对中等生的提问,以发散性、铺垫性问题为主。鼓励其多思多想,集思广益,说出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想法。对他们的提问,教师要以恰当的语言,使中等生更加清醒地认识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并且在充满自信的情况下向更深层次迈进。
3.对学困生的提问,以激趣性、基础性问题为主,鼓励其将不懂不会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应尽量予以激励性评价,这对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保持学习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王谦.浅议有效课堂教学中的分层提问[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