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有效精选群文阅读记叙文的策略与研究

2016-10-21崔照斌于巧言

新课程·中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审美阅读主体

崔照斌 于巧言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过程。”尤其是记叙文的阅读历来都很受重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却存在许多问题。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协调者,在文本、学生、作家等多重对话的同时,着重开发学生的潜力,从而获得文学价值的最终审美体验。

关键词:阅读;主体;审美

初中阶段的记叙文,不仅是中招考试的必考体裁之一,而且也是平时写作离不了的文体。通过对本校七、八、九三个年级的调查发现:记叙文失分率很高!究其原因,是平时阅读方法和教学方式存在问题。借“群文阅读”之东风,针对我校在记叙文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特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实际看法和做法。

一、明确文体形式特点,大胆进行“整合教学”

要想对记叙文阅读进行新的改革和转变,首先一点,就是要真正弄明白记叙文的形式特点,什么是记叙文;简而言之,记叙文就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的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蕴含在具体材料之中的,是通过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

很可喜的是,人教版的语文课本已经将一些形式相同的记叙文放在了同一个单元内部编排。比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单元有五篇文章组成:《散步》《秋天的怀念》《羚羊木雕》、散文诗两首(《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世说新语》两则。这个单元都是记事写人的记叙文,除了两篇文言文外,前四篇都可以整合在一起:生字词进行重组、文章的主题重组、表达方式重组、人物形象特点重组等;一节课一个主题进行探讨,小到一个作家的遣词造句,大到写作手法、思想主题的表达,通过一个“异”字去了解更深内涵的思想内容!

记叙文按照体裁来分的话,可以细分为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话剧等多种形式,这样会更便利地进行整合。例如,要进行我国四大名著的学习,我们就可以选取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范进中举》以及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小圣施威降大圣》进行同题整合学习;还可按照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整合,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我们就可以结合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和《藤野先生》在一起学习,还可以纵向阅读书中的《五猖会》《无常》《父亲的病》等名篇,从而加深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了解。

立足于教学大纲,立足于课本,立足于记叙文的特点,放开手脚,对以往“单篇单授”的教学形式进行大刀阔斧地整合,提高记叙文的阅读效率,开阔记叙文的阅读视野,语文课堂将会是“书味”更浓的书香课堂。

二、教给学生阅读记叙文的方法是阅读的关键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一味地空想而不去学习,就会感到精神倦怠。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对记叙文的阅读和赏析加以总结、指导,让学生逐渐找到读书的方法,乐趣也就在其中了!比如,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赏析,我们可以给孩子指引切入点——事件和描写方法。通过人物做的那些事,来发现其性格特点。例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孔乙己的外貌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身材高大,说明他具备劳动的能力,却好吃懒做;青白脸色,说明他长期营养不良,生活贫困;皱纹间常有的伤痕,又表明他经常挨打,社会地位地下……对于记叙文中表达方式的分析,同样有助于赏析人物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

善读、善思、善写,才会真正体会到阅读带给我们的厚重感,让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收获!善读,可以伴随终生;善思,能让你做回真正的自己,不断地反省、自勉;善写,让我们在这个美好的世界留下属于我们自己的足迹!

三、扩大阅读面的同時,珍视学生的个性阅读

随着记叙文有效阅读活动的逐步展开,我发现我们在研究的同时,太急于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恨不得把整合起来的文章一下子让他们读完,却忽视了他们的感受!往往是一篇尚未完全消化,新的一篇又出现了,于是没有时间去对读过的文章进行“深思”和“反刍”,从而失去了最佳的提高自己的机会!

比如,学完《唐雎不辱使命》后,就有不少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让教了十几年书的我从未想到过:历史上霸气十足的秦始皇,有必要采用“诈取”的伎俩来对付小小的安陵国吗?有过荆轲行刺的前车之鉴,秦王何以会让唐雎带剑上殿?威风不可一世的秦王,怎么会被拔剑的唐雎吓得长跪不起,道歉连连?更有甚者,在网络上搜出了唐雎在《战国策》中的年龄居然在百十岁的高龄,还能拿得动剑吗?诸如此类,稀奇古怪的背后,又合情合理,但确实又解答不了。通过一番大量的查找求证,我总算给了他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但就整个过程而言,我确实增长了不少见识!

总之,对记叙文的有效阅读,要放开手脚,打破单兵作战的老教学模式,大胆地进行整合教学;重在阅读方式和鉴赏的指导,一步步引领孩子多读、多思考、多写;同时,还应该扩大阅读视野,珍视孩子每一次个性的闪现!

参考文献:

赵大敏.浅谈初中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教育:文摘版,2016(4).

猜你喜欢

审美阅读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