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头菇的的栽培条件及关键栽培技术
2016-10-21王秀丽
王秀丽
猴头菌时食品中的明星,能够养护肠胃,用于治胃溃疡、增加食欲,还有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缩小肿块的功能,亦是益寿抗衰的新型营养健脑食品。其栽培价值、经济价值十分可观。下面对猴头菇的栽培条件和栽培技术做一下介绍。
一、猴头菇的栽培条件
野生猴头菇多发生于森林不太稠密,空气较流通,湿度较高及20℃左右的环境条件。猴头菇的生活史从担孢子萌发开始,不断分枝伸长形成单核菌丝体,但不能形成子實体。只有两种性别不同的单核菌丝,通过异宗结合后才能形成有生育力的双核菌丝。此时菌丝组织化,最后形成子实体。
1.猴头菇的生长发育需要碳源、氮源、矿质元素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麸皮和米糠是良好的氮源,其它能利用的氮源还有尿素、蛋白胨、铵盐、硝酸盐等。此外,猴头菌在生长中还要吸收一定数量的磷、钾、镁及钙等矿质离子;适宜的温度,猴头菇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6-34℃,最适温度为25℃左右,低于6℃,菌丝代谢作用停止;高于30℃时菌丝生长缓慢易老化,35℃时停止生长;适宜的水分和湿度,培养基质的适宜含水量为60-70%,当含水量低于50%或高于80%,猴头菇原基分化数量显著减少,子实体晚熟,产量降低;菇房保持新鲜的空气极重要,猴头菇属好气性菌类,对CO2浓度反应非常敏感,当CO2浓度高于0.1%时,会形成珊瑚状的畸形菇;光照条件,需要有50lx的散射光才能刺激原基分化。光强度大约在200-400lx时,菇体生长充实而洁白,过高的光照会使固体发红,产量和质量下降;酸碱度在pH2.4-5的范围内均可生长,但以pH4最适宜。
二、猴头菇的栽培技术与方法
1.品种选择。栽培的主要品种有C9、H5.28、H401、H11、Hsm 、H801等。一般选择出菇快,产量较高的优良菌株C9和H5.28。
2.栽培时间。猴头菇的栽培,根据其子实体生长温度和当地的气候条件确定。一般春秋两季均可栽。
3.培养料的配制及装袋
(1)培养料的配方比。
① 木屑69.5%,麦皮25%,黄豆粉2%,石膏或碳酸钙2%,糖1%,尿素0.5%。
②棉籽壳50%,木屑30%,麦皮16%,石膏或碳酸钙2%,糖1%,过磷酸钙1%。
③ 草粉50%,木屑26%,麦皮20%,石膏或碳酸钙2%,糖1%,过磷酸钙1%。
配制时,先将主料拌和均匀,再将石膏粉、过磷酸钙或糖等其它辅助料溶解于水后,缓慢喷洒入培养料中,料:水=1:1.2-1.5,使含水量达到70%左右。拌料后,将料堆成堆稍闷大约半小时,使料均匀湿润。使料的pH控制在4-5之间,因此培养料中不宜加石灰。
一般用低压聚乙烯塑料袋装培养基。装料时将料压实,里面培养基松紧度要一致,且袋口要擦干净,以避免杂菌从袋口侵入,再用线绳将另一口扎紧,然后从中央打上通气接种孔。
4.培养基消毒。用高压消毒灭菌或者常压灭菌,当温度达到100℃后,保持14h以上,停火后再密闭4-6h。
5.播种发菌。待料温降至30℃以下时,无菌条件下进行接种。每袋可接5个穴培养室内温度维持20~25℃,空气湿度65%左右,遮光培养。于菌丝生长旺盛期经20-28天培养,菌筒的菌丝基本长满,应及时将菌筒搬入菇棚进行催蕾出菇。
6.出菇期管理。丝长满后,应进行条件改变处理,加大温差,给予散射光,并进行立架出菇。温度应调节在14-20℃之间。水应掌握“勤喷、少喷”的原则以保持湿度。加强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避免空气不良产生畸形菇。掌握适宜光线,防止阳光直晒,给予一定的散射光。
7.采收。当猴头菌刺约0.5cm时,即将产生孢子前及时采收。采收后,清理菌袋菇根和老菌皮,继续培养10天左右形成第二批菇。一般管理好可采收3-4批菇。
三、结语
猴头菇事很有前景的食用菌类,栽培关键是掌握好个原料的配比,一定要做好原料的灭菌,保证在无菌技术下接种,控制好猴头菇生长所需的适宜条件,才能保证有个好收成。
参考文献:
[1]西北地区猴头菇生产技术要点—青海农技推广—2012年 第3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