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生态畜牧业专业化合作社发展探析
2016-10-21雷霞
雷霞
[摘 要] 青海省海南州强化措施,加大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力度,不断完善和健全合作社组建、管理和运行体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呈健康规范发展态势。
[关键词] 生态畜牧业 专业合作社 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16-01
近年来,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常牧镇拉德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始终坚持走“政府指导、市场运作、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因势利导,开拓创新,积极推进牧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使之逐步成为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推进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形式和引导牧民走向市场的重要桥梁。
1 基本现状
拉德村是一个纯牧业村,是贵德县高效畜牧业示范基地、全省生态畜牧业建设示范社。全村总面积37万亩,可利用草场32万亩、其中:冬春草场5万亩、夏秋草场27万亩,饲草料基地4000亩。共有牧户242户1317人,劳动力673人。存栏各类牲畜26956头只,其中:牛3355头,羊23601只。全村母畜比例达到55.26%,繁活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79.83%,41.57%和39.33%。2012年全村农牧业总收入达到 838.07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3370.98元。
2010年,为适应现代畜牧业经济发展需要,拉德村组建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专业合作社实现入社242户,入社率100%,入社牲畜达26956万头(只),入社率100%,能繁母畜比例分别为60.18(%牛)和55%(羊);整合草场32万亩,整合率达100%。2013年,拉的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省示范社予以扶持。2013年,合作社现已育肥出栏绵羊2000只,实现利润30万元,直接带动了合作社其他社员的养殖积极性。
2 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拉德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通过联户经营,合作社活力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了牧民组织化程度
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主体,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经营联合起来,提高了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由于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畜产品价格,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了全村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有效衔接。
2.2 立足资源优势,加快了畜牧业结构调整
按照“建立藏系羊繁育基地”的结构调整思路,充分利用本村丰富的藏羊资源,加快建立高原藏羊核心群和飼养示范点,做大做强藏羊产业。
2.3 组建了联户经营制合作社,实现了组织方式的转变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建了以联户合作制为主的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在原来村社组织管理的基础上成立实体引入市场管理机制。合作社在草场承包经营权和牲畜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以草场和牲畜作价入股的形式入社推进了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2.4 创新了经营机制,实现了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成立,确立了联户经营的发展模式,打破了以往以家庭为主的小而散的生产方式,牲畜、草场入股后,把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组合,对草场和牲畜实行规模经营、集中管理,达到了规模效益。草地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利用,无畜户和少畜户的草地资源发挥了作用,使无畜户和少畜户成为大畜户,小规模变成大规模,初步构建了资源集约化、资产股份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协作化、营销市场化的生产经营方式,最终达到了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2.5 实行用工按劳取酬,利润按股分红的分配模式,实现了分配方式的转变
过去的单纯按劳分配的旧格局开始转变为劳动、草场、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新格局,采取用工按劳取酬、利润按股分红为主的分配模式。这种分配模式不仅能够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而且还能调动各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激发一切有利于畜牧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2.6 推行以草定畜,实现了发展方式的转变
积极推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措施,完成了减畜任务,使载畜量趋于合理,积极开展划区轮牧和舍饲半舍饲养殖,缓解了冬春草场的放牧压力,有效保护了草场资源,草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拉德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冬春草场产草量比08、09年分别提高35%、7%;夏季草场产草量比08、09年分别提高8%、0.6%;全年理论载畜量比08年增加3293个羊单位,提高24%;比09年增加577个羊单位,提高3.5%,有效恢复草地生态植被,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
2.7 解放了牧区劳动力,加快了劳动力向非牧产业转移
通过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解放了生产力,使很大一部分牧区劳动力从草地畜牧业上转移出来,入股牧民可以凭股份按年从合作社领取不低于常规畜牧业纯收入的红利,使牧民收入得到了保证,解除了转移劳动力的后顾之忧。此外,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也能给合作社放牧或从事其它非牧产业和进城务工,拓宽了牧民增收渠道,形成了多元增收的格局。拉德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劳动力中, 59%的劳动力从传统畜牧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转移后的牧民牧民生产、经营、生活、经济增长等四种方式发生质的转变,牧民精神面貌明显改善。
2.8 促进了牧区二、三产业发展
合作社社员在县城购买定居住宅楼56套,总面积4480平方米,用于学生上学、县城劳务输出等。
3 存在的问题
虽然拉德专业合作组织有了较快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资金积累有限,内部运作不规范。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发展阶段,合作组织实力较弱,自身的资金积累能力非常有限。不少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章程内容与执行均不规范,只写不做,流于形式;组织结构不健全,理事会、监督机制等形同虚设,缺乏民主管理和正常监督。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资金积累和风险保障等制度体系。
二是管理水平不高,成立目的不明确。管理者文化知识、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难以适应规模化的经营管理。专业的技术人员、经营人员和管理者的紧缺制约着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4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对策建议
今后,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4.1 提高认识,加强引导
目前,贵德县拉德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发展步伐缓慢,组织化程度低。因此,要树立扶持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就是扶持牧业、扶持牧民的观念,把发展牧民合作组织作为牧区改革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作为推进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最有效的手段来抓,作为促进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切入点来抓,加强对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引导,抓好一批章程比较规范、制度比较完善、机构比较健全、利益机制比较紧密的典型,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
4.2 规范运作程序,推进多元化发展
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引导鼓励以多种要素入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多元化发展。完善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运行机制,规范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强化档案管理,推行村务公开,接受成员监督。
4.3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技术技能水平
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合作组织任职、兼职或担任技术顾问,参与合作组织培育与发展工作。举办专题培训,培养一支懂理论、会干事、有责任心的辅导员队伍和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能奉献的合作组织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使合作组织的主要工作人员了解和掌握合作组织的基本知识,提高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4.4 增加投入,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支持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畜产品质量认证、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等服务。
总之,大力推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是新形势下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区域特色产业、持续提高农民增收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