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散文化议论文的写作技法

2016-10-21姚红萍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散文化海德格尔阅读者

姚红萍

何谓散文化的议论文?在我看来,散文化的议论文要具备三点特征:

一是要有自己真切的感受;二是要让即兴的慧解与内在的文化积淀交相激荡,这样的文章会让阅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有形智慧和深厚底蕴,增添文章的哲思深度和文化厚度。三是要有“意识流”式的自在顺畅,又有哲思性的阔大视野和空灵想象。

那么,散文化的议论文又该如何写作呢?文无定法,涉及的章法确实很多,而其中的设置场景、巧妙引入中心的方法很是实用,具体操作起来也未为难事,应该很好入手。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场景设置引入中心的技法。

技法一:街头偶遇式

比如《品位》一文便是,文章从街头偶尔看到的“左岸书吧”名称入手,自然而然地思考和议论真正的品位是什么,从而展开对品位的深层次论述。这样的方法,具有生活的自然之美,切入自然而又情趣盎然,了无斧凿之痕迹。

技法二:家居随意式

比如《乐辞之美》便是,在家里看到庭院中树木之美,听到鸟雀啁啾之美以及广场舞曲之美,领悟到“不同的美丽,却有着共通的和谐”,从而巧妙转到谈唐代音乐雅俗共存、日本音乐吸收创新的包容之美和现代音乐不知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在恣意的遐思中使文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中心凸显无遗。这样的方法,突破了思维的藩篱,能够最大限度地突出议论的宽度。

技法三:阅读深思式

比如《构建精神“山中屋”》的开头:

1922年夏天,在德国南部黑森林中,马丁海德格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

读王晓华的《马丁海德格尔的山居岁月》时,起初对这小木屋并未多留意,可读下去才知这“山中屋”意义非凡。

本文由读《马丁海德格尔的山居岁月》切入,谈精神的小屋,既贴切又充满书香,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当然“阅读深思式”,阅读的对象可以是文章,可也是画、是电影等。这样的方法,可以恰到好处地展现写作者的阅读积累和文学素养,增添文章的文学味,赋予议论文以文学范。

技法四:旅游感慨式

比如《有不为》一文的开头:

游台北林语堂先生的故居,最不能忘怀的,还是他书斋上自题的匾额——“有不为斋”。

为什么偏偏是这三个字呢?

后来读木心的随想,先生轻描淡写地说:“人这一生,必须要说的话很少,必不可为之事倒是很多。”先生宛转自矜,未肯将话挑明,已足以振聋发聩——我想什么是体面呢,有为固然是尘世最扰嚷的光鲜,但立功立言,求得一朝青史留名,毕竟需要太多非人力所可测量的机缘,时代与命运的沉浮;而真正检验为人一世灵魂质地的标杆,恰恰是“有不为”。

本文因游林语堂先生故居,看到“有不为斋”书斋名,而展开对“有不为”、“有为”的思考,这种开头思辨性强,不落窠臼,耳目一新。

技法五:精心问古式

比如《顺其自然》一文中的片段:

一豆青灯,案上展一卷《小窗幽记》:“夕阳落后闲云好,坐到千山入梦时。”自然舒雅如许,令人神迷。

烛火明灭之间,衣袂翩动,先生已然入座,于此便不禁要问:“继儒先生,何能尔?”先生笑:“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

何为顺?又何为自然?我凝神于先生深邃的双眸,隐隐望见历史漫卷的书页里,孟子向君主谏治国之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本文形式新颖,構思奇巧,巧妙设置了穿越时空的古今对话,画面感和情节性强,通过对话完成对“顺其自然”的深入思考,有悠远深邈、诗意荡漾之感,足以让阅读者在意犹未尽的品味中领会文章主旨。

当然,议论文散文化的方法和技巧不一而足,以上列举的几种方法,也仅是挂一漏万,略供启发。关键是运用此类方法的意识性和主动性,如果在平时的议论文写作中能熟稔地运用这样的方法,巧妙地插上散文化表达这一灵动的翅膀,那么,原本就以稳重的理性思考见长的议论文,就更能富有个性,焕发精彩,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夺得考场作文的高分。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中学。

猜你喜欢

散文化海德格尔阅读者
浅谈“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终身阅读者
镜头中的阅读者
论“三者”教会学生“用脑”写作文
凡·高的鞋踩出一个罗生门
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散文化
另类的“王蒙自传”
浅谈消息写作中文学化手法的运用
浅谈日语文学的创作背景对当今阅读者的影响
醉心余映潮“散文化”艺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