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教学意外 成就课堂精彩
2016-10-21严红冬
严红冬
叶澜教授說:“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课程标准明确地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这就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不再处于绝对的主动地位,受学生自发学习行为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设计往往会被学生的意外行为打乱,甚至出现全盘推翻。这种情况下,教师是否具备将课堂意外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将成为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
一、将计就计,浑然天成
现代心理学认为:个体情感是受到周边环境制约的,当个体处于一种积极的情感环境中时,其也将产生积极的情感意识。因此在实践中教师需要尽可能的避免对学生的指责,避免学生出现消极情绪。每一个教师都希望课堂教学是一帆风顺的,但是课堂意外时常出现。笔者在教学《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中国建筑特点的印象,特地准备了几个古典建筑模型让学生观察交流,然后进行总结。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意外:一位同学在拿到建筑模型之后却将模型给拆开了。教者不能不管呀!于是我直接将他拆开的模型拿起来给其他学生看,并向学生讲述中国建筑的内在结构和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并“表扬”了该学生善于发掘事物本质的精神,并同时点出在以后的生活中需要处理不属于自己的事物时最好能得到主人的允许,如此一堂课顺利结束。
上述案例笔者将其归纳为“将计就计,浑然天成”或者是捕捉“失误学生”的人文惊喜。事实上学生对信息本就持有很大的好奇心,这是学生不断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常常导致课堂意外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推波助澜,沁人心脾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其思想和行为是教师无法掌握的,虽说教学设计能够尽可能保证教学活动按照教师的预设推进,但是仍旧会出现部分学生打乱教学步骤的现象。对此教师需要正视教学意外,及时把意外融入到课堂预设中,推波助澜,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在不知不觉中荡涤学生的内心,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例如笔者在讲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父母对子女的感情,笔者设置了交流与分享环节:说说你与父母相处的一件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在这一环节中很多学生对于一些常见的事件如爸爸送我去医院等持漠然的态度,甚至出现了个别学生起哄“你怎么又生病了?我们怎么不知道?”的现象。如果继续下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时笔者抓住了班里的一位女生的回答“上星期奶奶告诉我,其实爸爸在工地上干活很累,生病了也不肯回家看病休息”的契机,对其进行了深层的挖掘“为什么爸爸生病了却不肯回家?也不愿告诉孩子?”以此来引导学生讨论,将讨论的重点从孩子与父母之间相处的事件转移到出现事件的原因上,深层挖掘父母行为背后对孩子的爱,激发学生的理解和感恩。
“推波助澜”的根本目的是借助个别学生的行为,将教学意外转移到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方向,以此来保证课堂教学充满温情,成为学生感悟生命的场所。欲做到这点,笔者认为需要达到以下两点要求:一是要充分的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将教学意外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基本前提就是具有全局意识和课程意识,做到脑中有课标,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材,而不是被学生言行牵着鼻子走。二是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言行背后所蕴藏的感情,如此方能走入学生的内心,有针对性地去引导。
三、灵活调整,随机生成
高中语文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具备一定的随机应变能力,从而使教学活动顺利完成。课堂需要宁静,心灵需要淡定。课堂不是封闭的世外桃源,必然会受到环境的制约。有时本来师生正沉浸在课堂教学中,但是窗外一个人的“飘然而至”会将学生的目光拉向窗外,一只鸟儿的“不请自来”使得浓厚的教学氛围荡然无存,这些意外也会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干扰。教师不可强制“拉回”学生,而应随机应变,或一笑而过,或幽默化解,或充分挖掘和利用随机生成的教学意外,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教学活动的纵向发展。例如笔者在进行一节复习研讨课,当学生看到有很多听课老师时,学生有些紧张,教室气氛也压抑,如果直接进行教学毫无疑问将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导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当时灵机一动,笔者将本准备在课后放的歌曲《荷塘月色》拿出来,以此来帮助学生放松情绪,然后再利用这首歌引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将歌曲和文章进行对比,通过讨论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氛围。再逐步对本单元复习重点进行总结归纳。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意外是难以避免的,面对诸多意外,任其自由发展、强制性的拉回学生思绪等方式都是授课之大忌。教师需要沉着应对,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有效引领,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作者单位:湖北咸宁市青龙山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