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青少年德性缺失现象谈美国新品格教育

2016-10-21牛宇帆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品格教育美国

【摘 要】品格教育的概念由来已久,关于品格教育的纷争也未停止过。我国当前青少年的德性状况令人堪忧,校园暴力、少女早孕、青少年犯罪等现象越来越多。品格教育作为塑造价值观的一种教育,能给青少年提供一套明确的准则和规范,形成一种良性人格,不失为改善青少年德性缺失现象的一种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德性缺失;品格教育;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

近日以来,网络上出现了众多中学生暴力事件的视频,手段残忍恶劣,让人不寒而栗。作为初中生的他们,本应是善良单纯的,为何会置身于此类恶劣事件中,且数量众多。其实暴力事件只是青少年道德生活现状之一,酗酒、吸毒、早孕、自杀等现象也不在少数,我国青少年的道德缺失令人痛心。作为承担着教书育人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为改善这种状况作出努力。美国在其发展历史上也出现过此种状况,品格教育就是为改善当时的青少年道德恶劣状况而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品格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品格教育与道德教联系紧密,美国在20世纪80-90年代又兴起的“新品格教育运动”,在继承其传统品格教育的同时,进行了有益的整合和创新,这对于我国的道德教育来说有着一定的有益启示作用。

一、青少年德性缺失——品格教育背景

2015年6月23日,一起名为“网曝江西永新县女初中生打架”的视频出现在网络里,并經由微博转发等途径广泛传播。此视频时长5分33秒,在视频中,有数名初中女生出现其中。视频开始时,有一名身穿牛仔裤的女生跪在地上,面向另外五名女生。紧接着,五名女生竟然开始对跪地女孩连番扇耳光,并伴随着嬉笑怒骂声。被打的女生却一言不发,任其对自己暴力相向。涉案人员中,已满17岁的刘E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被刑事拘留,其余7人年龄均未满16岁,公安机关将依法予以处理。[1]

这起校园暴力事件引起了全国网民的高度关注,也引发了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批判,随即网络上又相继曝出多起校园暴力事件。在心疼被打者,痛恨打人者的同时,令人更加痛心的是她们都是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为何会变成“恶魔”。这种现象背后反应出的我国当今学校德育的重大问题是笔者尤其关注的。为何我国德育在培养青少年的德性方面收效甚微,我们又将如何进行德育呢?

同时,多起校园恶性事件也折射出我国面临着严重的道德滑坡。伴随着信息社会、消费社会和后现代社会的悄然而至,追求科技理性的合理性及其功效,淡化价值和理性及其意义,注重道德的实用理性与工具价值,无视道德的精神牵引与意义建构等成为我国的普遍现象。我国出现了众多社会问题。例如:酗酒、吸毒、早孕、自杀、强奸等现象逐渐增多,人们已明显感觉到青少年越来越缺乏诚信和责任心。严重的道德危机对社会发展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我国迫切需要重建道德价值观,这就需要加强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缺乏良好的品格,而学校则是进行品格教育的最好场所。

我国出现的这些状况与70年代的美国“不谋而合”,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危机;道德危机引发了美国教育界的广泛思考,新品格教育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了。这并不是传统教育的简单副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是新的历史命运的学校教育,提倡将孩子培养成为社会的好公民。美国在面对青少年道德危机时做出的应对,为我国道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美国新品格教育——品格教育范本

1.新品格教育运动的兴起

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高潮。品格教育成为全美性运动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关于品格教育的研究著作、论文等大批呈现。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品格教育:我们的学校怎样教授尊重和责任》,这是纽约州立大学教育学教授托马斯·里考纳于1991年发表的,该书指明了未来新品格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及“良好的品格”的定义。1992年,爱德华·A·怀恩和波士顿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凯文·瑞安合著《重建我们的学校:关于品格、学术和纪律的教学手册》;威廉姆·克伯屈发表了《为什么琼尼不能辨别对与错》等[2]。上述有代表性的著作详细地探讨了品格以及品格教育的定义、品格教育的目的与内容,并且提出了品格教育的教育意义、原则和方法等。另一个重要标志则是关于品格教育的各类研究组织逐渐成立。在这些众多的组织中,有两大教育组织最具影响力,第一个是约瑟夫森学院在1992年7月成立的“品格关注联盟”;第二个是1993年成立的“品格教育伙伴组织”,这两大组织支持品格教育,大力推广品格教育的各种模式并提供品格教育资源而成为品格教育的主要支持机构。其中,“品格关注联盟”明确了品格教育的六大支柱,即尊重、责任、信任、关爱、公平和公民性,并为品格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而“品格教育伙伴组织”提出的11条有效品格教育原则成为美国“国家品格教育协会”教育评估的质量标准。

2.新品格教育运动的主要观点

作为一种教育思潮,新品格教育运动有着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及方法中都有所创新和提倡。

(1)新品格教育的目的。新品格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适合现代社会的美德和行为规范,即核心价值观(与我国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在此基础上,让这种价值观成为人内在的道德品性,一方面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另一方面培养人的社会品性。新品格教育支持者认为,“学校更多的品格教育意味着社会更少的道德问题”。他们所谓的品格既包含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但更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更注重传统价值的道德意义,更重视学校的纪律、规范的教育。他们把品格教育视为完善人的品质、形成道德社会的基础[3]。里克纳认为实施新品格教育有三个目标:使每个人发展成为完善的人,使学校成为更好的地方,形成社会道德的基础。“正是面对美国社会的道德危机(个人主义和道德共识困境),以及青少年的极端个人主义态度,品格教育者呼吁回归传统的品格教育,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尊重权威等传统美德,试图寻求权威的压制、道德共识的恢复和对自我实现个人主义的否定。可见,新品格教育正是旨在尝试恢复个人与社群的张力,控制个人的社会离心趋向,消除道德分歧,以至社会整合。”[4]

(2)新品格教育的内容。新品格教育在教育的内容上追求教育内容的普遍性。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里,新品格教育支持者认为必须选择那些能体现特定社会之道德共识的内容作为品格教育的课程要素,即社会核心价值和美德。然而,由于美国社会歷史遗传下来的多民族特性,使得核心价值和美德的规定困难重重。如加利福尼亚州制定的伦理和公民价值教育计划,对本州的核心价值做出规定,这其中就包括诚实、勇敢、正义、个体的尊严和价值、公平和平等、自由和自律、社会责任感、维护社群的共同利益、机会平等;新泽西州对人们共同的道德生活的核心价值规定为:同情、诚实、谦恭、正直、自律、负责、自尊、宽容;杰斐逊品格教育中心则提出来了“品格教育的六大支柱”:关心、负责、公平、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幸福、诚实;里考纳以尊重和负责两个关键词为核心,提出了如同情、诚实、自律、公平、助人、公平、审慎、勇敢和合作等价值。尽管人们对美德和核心价值的认识并不统一,但大致可以进行概括,包括了八个关键词:勇敢、慎思、自律、关心、公正、尊重、诚实、负责。这些核心价值可以说是在继承西方社会传统美德的同时,又符合了时代发展要求,对道德价值观是一种有益的引领。

(3)新品格教育的过程和方法。就道德教育的过程而言,新品格教育支持者认为,应在个人所在的各种社群中以及个人的生活中去理解美德或品格,个人的美德只有在社群生活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才能获得确证,才能富有意义。个人品格的形成不能脱离社群的直接影响,要把社群作为学校品格教育的主要载体,使其通过社群生活习得社群的传统、价值和道德,以为将来成为社群中的一员打下基础。教育应尤其注意要发挥学校这一特殊社群的道德教育意义,使得学校、课堂、教师群体、学生群体都成为一个能有益于学生品格发展的“道德社群”,使学校教育场所成为连接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纽带。[5]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新品格教育并没有摒弃传统品格教育的方法,并且在对传统品格教育中诸如读经典、榜样示范、奖励惩罚等方法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了诸多改进,进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道德教育方法。新品格教育特别青睐“故事法”,即运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许多经典故事包含了重要的道德教育价值,它可以激发学生践行道德的动机,为学生提供他们熟悉的、需要理解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示范,对学生的品格形成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三、我国道德教育新道路新探——品格教育启示

1.道德共识的追寻——德育目的思考

面对全球化时代,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影响越来越深刻,道德教育也深受影响。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虽然存在且作用巨大,但是越来越多的现象表明我国青少年的个人主义倾向十分明显,且愈演愈烈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个人主义”,或说是极端个人主义。例如上文中的打架事件,打人者无法理解他人的痛苦,完全站在自身的角度对待他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是不道德的,是不符合人性和人情的。这是一种“个人主义困境”。利考纳认为,这种“自我实现的个人主义”是指“崇尚个人的价值、尊严和自主;它强调权利而不是责任,强调自由而不是奉献;它使人们作为个人,而不是作为群体(如家庭、社区或国家)的成员来进行义务表达和实现自我”。[6]这种个人主义在我国虽然还不是特别普遍,但道德教育必须警惕这种自由的个人主义的泛滥。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坚持集体主义;但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个人主义早已不是个别现象了。社会上频频出现的校园暴力事件等等都反映出我国当前青少年的道德现状。集体主义是我们的优良道德传统,我们必须加以坚持并完善。所谓集体主义,就要求我们要以道德共识的形成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如若陷入道德共识的困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社会道德不复存在,道德也将不复存在。正如英国的海登所说:“许多人避免谈道德,但在谈论道德时,关于何谓道德,具有不同的理解:一套神圣性戒律?一种支持统治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工具?一种不适合公众讨论的主观性的东西?一套能够依据进化论解释的行为规范?一套服务于特殊环境并随之改变的习俗?”[7]因此,道德教育要有意识的把道德共识的形成作为目的之一,要向学生传授共同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尊重权威等传统美德。

2.核心价值观的传授——德育内容巩固

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可以说是为我国的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方向。品格教育者本身就追求教育内容的普遍性,也实际上也就是追求一种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或价值。青少年作为未完成的个体,在其在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道德影响,在不同的影响下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他们在迷茫中就有机会形成错误的道德观念和错误的价值观,错误的价值观必然导致不道德行为和危害社会他人的结果。不仅青少年本身对于道德选择是迷茫的,不知所措的,甚至道德教育的教师也会产生这样的困惑。社会价值多元在带来一系列选择和创新的同时,也造成了教师的迷茫,教师们不知道应该将什么样的价值观教予学生。

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道德共时性的内容,对于教育工作者统一德育内作用巨大。德育内容要在此正确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和充实,并要从实践上重视核心价值观的传授和教学。当然,选择哪些核心价值和美德并不意味着什么,拥有任何一种核心价值都会有益于品格的构建。但是,一个具有良好品格的人往往拥有几种价值和美德,道德教育要对学生进行完整和全面的价值观教育,在美德的共同交织下,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3.实践情境的引入——德育方法完善

道德,重在实践和行为,一个人的道德只有真正落实到实践中才算道德。同样的,德育不仅仅是道德课,而要在实际生活中发掘道德的本质,时时刻刻都是道德教育的机会,也就是说要注意在生活情境中实施道德教育。道德情境既可以是课堂上模拟的虚构道德情境,也可以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情境。虚拟的道德情境一定要谨慎选择,要实时与道德知识相联系,将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现实的道德情境要及时给学生以道德指导,将道德情境升华为道德知识。这样的情境道德教育,将学生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进行了及时有效的联系,实现了道德发展在真正的生活情境中的推进,能够实现学生的知行统一。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都渗透着道德意蕴,因此要明确“处处有德育,时时有德育”,重视道德情境的体验。

总之,德育不应该是抽象的道德概念出发,而应该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情境出发。德育回归生活,重视道德情境的体验十分重要。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道德认知水平,还具有丰富的道德情感和积极主动的道德实践能力,在情境中实现对学生道德境界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永新打人事件.[DB/OL].

[2]王丹.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3]唐爱民.当代西方教育思潮[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4]郑富民,高潇怡.道德共识的追寻——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内容浅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4(11).

[5]景帆.浅谈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对我国德育发展的启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6).

[6]Lickona,T—Educating for character:how our schools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M].New York:Bantam,1991.

[7]Haydon,Grahan. Values, virtues and violence, education and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morality[J].New York:Bantam,1991.

[8]百度百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B/OL].

作者简介:

牛宇帆,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品格教育美国
21世纪美国品格教育改革再出发:走向课程为本
小班幼儿品格教育的渗透方法
当代美国恐怖影片中的哥特元素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基于美德伦理的品格教育思考
发掘生活活动教育价值对幼儿进行行为品格教育的实践研究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