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价格扭曲和需求结构失衡
2016-10-21贺京同王辉
贺京同 王辉
摘要: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和消费需求低迷的宏观需求结构失衡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认为,要素价格扭曲,一方面激励了投资扩张,另一方面恶化收入分配结构,进而导致消费低迷。加快要素市场改革和改善要素价格扭曲对解决我国宏观经济需求结构性失衡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要素价格扭曲;需求失衡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奇迹硕果累累,根据2015年统计年鉴中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度数据,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是61 129.8亿元,2014年增长至635 910.0亿元,是1995年的10.4倍;201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6 629元是1995年5 074元的9.2倍。
然而经济飞速增长的背后也存在很多的危机和问题,我们发现在伴随着经济总量和人均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从需求结构上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和消费增长失衡,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达512 020.7亿元,是1995年20 019.3亿的25.6倍,然而2014年居民最终消费总量329 450.8亿是1995年消费总额36 225.7亿的9.1倍,从总体数据上可以看出伴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投资总量迅速扩张,而居民的消费水平增长缓慢。
要改善中国投资消费的宏观经济结构失衡,最根本的是要找出导致结构失衡的原因,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李建伟(2003)认为在各国工业化进程中,重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迅速提高需要更多的资本和劳动投入,经济结构的演变导致投资率上升和消费水平低迷。汪同三和蔡跃洲(2007)认为从宏观层次看,收入差距扩大和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导致了高储蓄率,高储蓄率为高固定资产投资率提供支持。从微观层次看,企业生产分配过程中的高利润、低工资和追求扩大规模追求更多利润推动了投资率的迅速增长。由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根本原因就是收入分配扭曲。最终导致产能过剩和产业逆向选择等不良后果,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邹卫星和房林(2008)比较了中美两国经济增长中的投资消费比率的数据特征后,认为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为特征的投资消费结构失衡是我国宏观经济不均衡发展的最突出表现,制约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进一步从高积累的形成机制、循环积累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三个视角分析了中国需求结构失衡的形成机制。
1978年开始的渐进式改革逐步推进,在和谐安定的社会背景下经济增长迅速,避免激烈的社会变革可能会带来的社会环境的剧烈震荡。但是也产生了Young(2000)所认为在一个部分改革的经济体中,扭曲产生更多的扭曲。部分经济部门摆脱计划控制对应着依然保持扭曲的经济部门的寻租机会,获得和保护租金导致更多新的扭曲,即使改革进程试图前进。我国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滞后,存在着许多计划经济历史遗留的问题,如对国有企业的政府扶持和信贷倾斜、劳动市场发育不成熟和低廉的资源价格等。这些生产要素价格扭曲的存在,使得我国的要素配置严重影响生产效率提高,进一步影响社会福利提升。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对学者开始关注要素市场扭曲和要素价格扭曲问题的成因、现状和对宏观经济问题的影响。
二、 要素扭曲
1. 要素扭曲的现状。政府的经济行为的短期化倾向,为了迎合了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要求,短期内投资“大项目”抬高地方的GDP,力挺产能过剩行业中众多的“僵尸企业”,影响了生产要素向新供给转移。因此,地方政府通过税收补贴、强制贷款和强行扩张需求等方式,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拖延部分行业供给产能过剩问题的暴露,吸收过剩产品,延缓“僵尸企业”在正常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略汰进程,但从长期来看是阻碍了生产要素按照要素贡献和边际报酬进行分配,还会增加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削弱经济的自我循环能力,最终会导致整个社会资源分配的扭曲和浪费。事实上,现在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大多是政府产业政策扶持行业,而市场化竞争程度较高的轻纺、电器、轻工等行业产能过剩并不严重。张平等(2013)发现随着我国投资的快速增加其相应的资本效率增长率反而是下降的。1985年~2007年资本投入年增长率为11.13%,而同期资本效率年增长率-0.89%。金融危机后2008年~2012年,资本投入年增长率提高到13.50%,而资本效率年增长率降低到-4.81%。这部分是由于经济的周期波动,而效率的降低更多的是由于政府干预下的要素价格扭曲造成的。
另外一方面,在户籍制度和行业壁垒等限制下,劳动市场化改革滞后,劳动力的不能自由流动造成了劳动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劳动价格扭曲也带来了要素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以及在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等就业人员收入的差距。张原和陈建奇(2008)认为国有控股程度越高的行业中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越高,所有制因素对行业收入差距影响显著。武鹏(2011)研究也认为劳动要素价格的负向扭曲,人为的压低劳动要素价格,相当于劳动者的部分劳动成果被拿去补贴企业投资扩大生产规模,获取更多的利润。劳动要素價格低于市场均衡水平下的劳动要素边际产出,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增速低于经济增长率,所有制因素导致的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再加上不完备的社会保障体制导致了社会整体消费需求低迷,严重影响了社会福利的公平正义。
现阶段因资源税费制度、资源开发补偿机制以及价格监管机制等存在政府行政力量干预,我国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步伐过于迟缓。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所导致的能源价格扭曲给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自然环境和经济稳定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能源低价政策使得能源价格严重偏离能源的真实价值,无法有效地反映资源稀缺程度。能源要素市场化定价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充分有效竞争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必须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拥有更多的参与者,而且每一个参与市场主体地位平等,不存垄断寡头把持市场,也不存特权的特殊参与者。能源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放开政府能源价格管制,让能源行业健康发展。推动我国能源价格改革的进程,促进能源价格市场化刻不容缓。
2. 要素扭曲的定义。古典经济学认为,在完全竞争情况下,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应该等于其边际产出价值,市场在此价格水平实现均衡,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不存在扭曲现象。生产要素扭曲是由于要素市场化发育不完善,使得要素在企业组织生产的过程中不能达到最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的价格扭曲是指要素价格偏离帕累托最优时要素的边际产出。根据此定义,又可以将要素价格扭曲分为要素的绝对扭曲指数和不同要素之间的相对扭曲指数。要素价格的绝对扭曲指数是指一种生产要素价格偏离该要素的边际产出的程度;要素价格的相对扭曲指数是指两种要素之间的价格之比偏离这两种要素的边际产出之比的程度。从测度结果来看,要素价格扭曲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要素价格的正向扭曲,要素实际价格高于要素的边际产出价值所确定的均衡水平;一种是要素价格的负向扭曲,主要是由于要素市场不完善或信息不对称,要素拥有者处于弱势地位,收入分配不利于要素拥有者,要素实际价格低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所确定的均衡水平。
三、 要素价格扭曲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
需求结构失衡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这种结构失衡形成的原因必然存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就是说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必然有其内在的微观基础。窦勇(2010)研究指出改革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要素市场的改革一方面要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另一方面存在着强大行政力量干预的经济转轨时期的遗留问题。要素市场化不完善和要素价格扭曲是导致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的根本原因。在强烈的发展经济的愿望指导下,政府为了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往往人为地扭曲要素市场。劳动市场的负向扭曲,劳动的边际产出价值大于劳动者的实际工资,劳动要素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率和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导致消费需求增长低迷,而资本要素的负向扭曲,资本的边际产出大于资本要素价格激励了投资扩张。
他从宏观角度分析要素市场扭曲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结构,产生消费不足、投资过度和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失衡局面。袁鹏和杨洋(2014)认为要素的价格扭曲和非效率配置,增加了经济运行成本,制约了整体经济效率的改进。使用影子成本模型考察了转轨我国要素扭曲程度,提出改善要素配置和提升经济发展效率,必须减少要素市场扭曲。这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减少行政管制造成的要素市场扭曲和加速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改革。
低工资、低利率、低能源和环境使用成本使得企业可以取得较高利润,高利润又转化为投资,维持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这就是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扭曲的要素价格决定的生产结构失衡,生产结构失衡带来了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导致了宏观经济需求结构的失衡,即投资消费关系的不合理。
资本、劳动和能源等生产性要素在不同企业和不同行业间的配置方式决定了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的效率表现。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中,市场优胜劣汰所导致的竞争效应使得各种资源倾向于从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流动,即高生产率企业应当配置更多的经济资源,市场竞争显著的促进了企业间和行业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在当前阶段,由于我国市场发育程度相对较低,行政力量强大,市场扭曲特别是要素价格扭曲现象广泛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市场竞争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导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错配影响经济增长效率。供给侧生产要素的价格扭曲带来了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加剧,进一步导致了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失衡,投资消费关系不合理。
资源错配和要素价格扭曲一方面激励固定资产投资的迅速增长,另外一方面恶化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导致居民最终消费需求不足。造成了我国经济中产能严重的“相对过剩”,进而促使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及对出口的严重依赖性,由此造成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容易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带来的外部风险,使得中国经济粗放式高速增长的旧有模式难以继续。具体的看,企业生产过程其实就是决定要素投入的最优化组合的过程。要素价格的负向扭曲相当于降低企业成本,对企业的投资扩张提供了强烈的激励,提高了企业投资的主观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各种所有制类型企业都会选择增加投资,扩大生产来追求规模效益。二是劳动要素价格存在扭曲,劳动者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落后于相应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收入差距扩大和不完善的资本市场导致居民消费倾向降低。这种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的宏观经济需求结构性失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原因。对此不但引起了更多学者关注和研究,也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建立,但是在市场化改革很多方面还不完善,核心问题是政府对生产要素的直接配置过多,不合理的干预太多。而只有市场化配置要素才是最有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样需要遵循这种规律。
从我国改革开放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情况来看,我国逐步推进的渐进式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需要解決的大多是制约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深层次矛盾。
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和产品市场相比严重滞后,市场机制配置要素的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发挥。行政管制和国有企业行业垄断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还广泛影响着我国的要素市场,并造成经济效率损失和社会福利的下降。这些制度性和体制性障碍使得我国要素市场普遍处于扭曲状态,是造成当前我国消费不足和投资过剩的需求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因此现阶段,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普遍存在的要素市场扭曲因素,已经成为我国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
我国改革开放的渐进式增量,一个长期存在的特征就是行政权力对市场的扭曲。伴随着我国深化改革的推进,产品市场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然而要素市场上扭曲至今仍然存在,而且有进一步恶化的倾向。政府的干预和政策扭曲等延缓了我国要素市场化进程,而要素市场化发育程度的滞后带来的要素价格的扭曲造成了要素配置的不合理和利用效率的降低。
劳动要素的价格扭曲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合理是出现消费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而我国资本市场化程度不高造成了企业融资主要依赖于从银行机构贷款取得资本,但是在资本要素价格扭曲的情况下,政府会对国有银行系统进行行政干预,银行贷款更倾向于配置于国有企业或者和政府关系密切的企业,而不是效率最高的企业,由此产生了资源配置的浪费和资本总体使用效率增长的缓慢,事实上近年来我国资本的边际产出已在不断降低。资本价格的扭曲带来了我国投资的“潮涌现象”和“产能过剩”。
四、 政策建议
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加快对生产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把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从计划调节为主转向市场调节为主,发挥市场在要素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逐步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要素市场制度体系,既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要素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又能克服市场配置要素的盲目性。
1. 消除市场分割,推动完善劳动市场。劳动市场化改革以有利于促进劳动资源充分利用与提高经济效率为原则,目标建立有利于劳动者自由流动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制度。从劳动市场的体制改革着力,整合我国各区域的发展战略、国家推动的产业政策和城镇化进程中逐步取消劳动者的户籍界限和行业界限,淡化劳动者所有制身份,消除人为对劳动市场分割和干扰,实现劳动市场的改革提升。
2. 以市场化为导向,完善资本市场。加速利率水平形成的市场化改革,这是因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利率是企业使用资本的成本,这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率水平的市场化准确及时的反映资本要素的稀缺程度,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市场对企业的优胜劣汰,为经济良性发展提供激励手段。同时完善资本市场的信用建设和规范民间借贷市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3. 改革能源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通过能源要素价格的市场化配置充分地反映能源的稀缺程度,改革我國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解决国内外油价衔接不及时的现实问题。扩大竞争性用电价格的试点范围,加快全国范围内用电的竞争性市场形成。在电价市场化改革的前提下,减少煤炭价格的政策干预,逐步全面放开对煤炭的价格管制。同时加大对研发节能减排技术的政策支持,强化技术创新在节能减排中的贡献。
要素价格扭曲是导致我国经济需求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要解决我国经济需求结构失衡问题必须要继续理顺要素价格,改变扭曲的要素价格所决定的生产方式,一方面可以减少对投资扩张的激励,另一方面可以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劳动者的收入,进而提振消费。总而言之,改善要素价格扭曲对合理投资和消费关系和改变宏观经济需求结构失衡局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建伟.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特征[J].经济研究,2003,(7).
[2] 汪同三,蔡跃洲.投资、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深层次原因从收入分配视角的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 邹卫星,房林.为什么中国会发生投资消费失衡?[J].管理世界,2008,(12).
[4] 张平,刘霞辉,袁富华.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经济研究,2013,(10).
[5] 张原,陈建奇.人力资本还是行业特征:中国行业间工资回报差异的成因分析[J].世界经济,2008,(5).
[6] 武鹏.行业垄断对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1,(10).
作者简介:贺京同(1961-),男,汉族,天津市南开区人,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行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王辉(1984-),男,汉族,河南省开封市人,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
收稿日期:2016-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