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实务中专业伦理的反思

2016-10-21方星

科技风 2016年8期
关键词:案主社会工作者伦理学

摘 要:无论是在社会工作的理论还是实践中,专业伦理一直贯穿于社工专业的方方面面。这使得社会工作变成一种道德上的实践。本文结合社会工作实务中的感受及困惑,主要探讨如何理解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中的“善”,以及社工如何做到社会工作专业责任的善。

关键词:青少年矫正社会工作;善;同理心

一、伦理学中的“善”与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中的“善”

善是贯穿于伦理学研究过程始终的一个重要问题。石里克在《伦理学问题》中讨论了伦理学的目的,他认为伦理学问题是关于善的问题,因为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理论,它的任务不是产生道德,或者用道德去指导生活,而是使善成为人类生活的现实,规定、裁决善的意思。他认为善的概念不需要进行严格定义,所以研究“善”这个概念的伦理学至多只能算是伦理学研究的准备。伦理学的真正任务,应该是研究“善”这个概念的相关知识。

具体到社会工作的伦理中来说,我认为“善”也涵盖了伦理内容的各个方面,是各种伦理价值观念的基础。这种善,我认为与助人自助的宗旨也是相互呼應的,因为从本质上来讲,这种善包含的内容不仅是社会工作者给予服务对象的光明和希望的力量,也是社会工作者在实务过程中所收获的、沉淀在自己内心深处的善的力量。

在社会工作的专业领域中,实务中的很多技巧都体现了善,例如倾听、共情、同理、保密、自决、真诚、尊重等。只有怀有一颗善的心,才能真正想案主所想,了解他们的真实心境。

二、社会工作实务中善的抉择

在社会工作实务的过程中,一线社工能深切的感受到善的力量以及重要性。最能体现善的就是作为社工对案主的同理心。真正做到这点真的很难,因为每个人都在各自的文化体系中长大,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价值观念,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可能出现意见根本相反的情况。此时的社工要能做到价值中立,接纳案主的价值观,需要“善”来对不同的文化、价值以及观念进行包容和理解。

同时,善的道德可以看成由一系列道德规范组成,这些规范有不同的层级,如金字塔一般。当我们解释某个规范,我们说因为他是由更高一级的规范决定的。由此逐级推演直至最顶层的少数道德原则,也就是善。

善的这种形态,总会让人产生“善善与共,天下大同”的感觉,似乎作为道德的实践,社会工作的过程是幸福的,结果是甜美的。然而事实却总是不尽如人意。作为一线社工服务的人总是会在服务过程中经历到艰辛与苦涩,因为在坚持善的大方向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让人困扰的社会工作伦理困境。而同理,是最常见,且最能体现出善的意义,也是比较难做到的一项。

同理不同于同情。同理能激发人们之间的联结,而同情却只会把社工与案主的距离越拉越远。当案主内心苦闷,倾吐诉说时,他们需要的是同理,而非同情。同时,同理心还要求社工接纳案主,对案主不加评论。其实这是很难做到的,似乎只有圣人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基于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慎重,司法社工的实际工作在检察机关介入案件时就已经开始。一次笔者陪同检察官去看守所提审一个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孩子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了价值判断:高高瘦瘦,纹了个大花臂,眼神冷漠,肯定不是个好孩子。再加上之前了解的他的罪行:多次犯罪,包括吸毒贩毒、容留他人吸毒、盗窃,这次又是在取保候审期间再犯寻衅滋事罪,这……其实在检察官讯问的期间我一直在做着自己的价值判断,但是当我向他提问,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他的一些基本情况及家庭关系时,我又能很好地从我的价值判断中脱离出来,非常接纳、和善的问他问题。我时常在反思:这是不是一种伪善呢?还是只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需的人生戏剧舞台上的人格面具?男孩的母亲也在,提审完之后笔者与其母亲谈话了解家庭状况。母亲表达了她简直要对这个孩子灰心了,不知道他还能不能改好的心情。 在向笔者叙述他们的家庭,以及男孩的成长经历的时候,她只是一个单纯的母亲。此刻她需要的仅仅是一个人能听她诉说,诉说这些年来为了他家里吃了多少苦、家人如何不能安宁、小时候男孩多么聪明、多么受到祖父母的宠爱。笔者的确一直在认真的听,并表达出是的,我懂得这种感受,我知道这很难过。但是却无法与她分享作为一个母亲的感受,无法说出知道经历这种事情是怎样的感受,你并不孤单;并且,笔者的同情心会忍不住的在心里暗自评论:噢这太糟糕了,自己以后有了孩子如果也这样我会怎么样?我能承受这种折磨吗?

而在做个案会谈的时候,同理心的把握也是需要忍耐力的。有时候案主可能会迟到一两个小时,或者索性不来;而约在外面的咖啡店里时,可能需要忍受案主随地吐瓜子壳等不良行为,以及忍受别人质疑的目光。对于案主的这些做法,经过反思笔者也能说服自己:或许对于我来说这是丢脸的、抱歉的事情,但可能对于他来讲很平常,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为何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别人身上,逼迫他们接受你的观念呢?

可以说,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时时刻刻充满了价值判断,该如何保持中立和共情,实属不易。社会工作者在现实复杂的情境中,既要保持尊重、接纳、不批判的态度,而又能协助案主寻找其问题的解决策略;既要实践真诚与热心的专业伦理,还要保持其客观冷静的个人态度;既要秉持价值中立的原则,还要思考强价值介入的适切性。度的把握与拿捏实属不易。但是不要放弃,坚持修炼自己,真的能看到改变的契机。

在一次社区公益劳动中,笔者通知了几个附条件不起诉考察期内的男孩过来做志愿者。其中一个给人印象最为深刻:他是由于犯寻衅滋事罪被帮教。那天他来的很准时,整天都在帮忙搬桌椅、活动物资、装卸脚手架、分发绿豆汤,忙忙碌碌几乎没有停过,干活一点不偷懒。但是,给我印象深刻的原因不是这些,而是他纹了个大花臂,图案是一半佛祖,一半魔鬼。

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善的抉择大致可以包括“善心”与“善行”两个方面。“善心”是社会工作的立足根基,“善行”是其专业保障。善心是指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价值观。保持善心,深入探索影响自我决定和行动偏好的深层想法及情感基础,有助于社会工作者面临价值挑战时,明白问题的症结所在。而善行,则是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中持守专业责任的“善”,在社会工作实践中遵守伦理守则的约束。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守住社会工作的“善”。

参考文献:

[1] 石里克(著),孙美堂(译).伦理学问题[M].华夏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方星(1992-),女,汉族,江苏江阴人,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2014级社会工作MSW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实务。

猜你喜欢

案主社会工作者伦理学
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现状及对策
阅读理解两篇
案主自决的实务挑战对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马戏团
浅析计划阶段的案主自决
我国女性社会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研究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残疾人个案中的应用
生命回顾理论视角下的厌学个案分析
第三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将于山东大学召开
伦理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