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语文教什么
2016-10-21程晓华
程晓华
【摘要】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前提,是具体实施教学的重要环节。目标正确了,再加上科学正确的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只可能是南辕北辙,越走越远。
【关键词】教学目标 实施教学 科学方法
小学低段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我们不妨从林乐珍老师执教的《小猴子下山》一课中找到答案。
一、教兴趣。“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有趣的事儿”是我们每位教师,尤其是低段语文老师诚心期盼的。让学生爱学、乐学,教学效率一定会有大幅度提高。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新课本刚发下去,孩子们兴味盎然,有些孩子很快就把课本翻过一遍,可是到后来,就不喜欢这本语文书了。刚入学的孩子很活泼好学,可是我们越教,他们越懂“规矩”,也越来越不喜欢阅读,越来越不喜欢我们的课堂。我想,正是因为我们的课堂出了问题。林老师这节课很关注孩子们学习兴趣的培养,根据孩子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随时在调整,在改变教学节奏和策略。从图片导入,看图说话,读故事,读儿歌,再到复述故事,续编故事等,环环紧扣,越味横生,每一个环节都是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设计,活泼有趣、目标明确。这样的课堂,别说孩子了,我们也喜欢,因为一点不枯燥,一点不觉得累。
40分钟的课堂,林老师始终不忘肯定优秀生,鼓励后进生。她的语言亲切和谐,富有童趣。
二、教习惯。“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会使学生终身受用。课前认真准备的习惯、课上认真倾听的习惯、认真思考的习惯、举手发言的习惯、响亮表达的习惯、认真作业的习惯等等,都会影响孩子一生。在听课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校,很多孩子读书时扯调子,拿腔拿调地读,以为这就是有感情的朗读。其实,读书应该是自然的,像呼吸一样,像说话一样,就像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加上有感情。而有感情地朗读,决不是拿腔拿调,而是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理解和感受即可。为了朗读而朗读,夸张做作的朗读决不是良好的朗读习惯。这节课上,我们可以看到,林老师指导学生很用心,边读边圈画的习惯,带着动作朗读儿歌的习惯,写字时要求“头正身直脚放平”的良好习惯等等,真是用心良苦。看到这里,我想起窦桂梅老师在教一年级学生时,非常重视写字习惯的培养,她把握笔姿势编成好听的儿歌“食指拇指捏着,三指四指托着,小指后面藏着,笔尖向前斜着,笔杆向后躺着。”每次写字前,孩子们拿起笔,一边说一边握好笔然后再开始写,这样时间一久,孩子们正确的握笔习惯就养成了。
三、教积累。刘勰《文心雕龙》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将“积学”比作“储宝”,是形象化的说法。古时语文教学将积累视为童子授业的起始。语言的积累包括字、词、句、段、篇等内容上的积累,也包括一些表达句式、段式及構篇方式等形式上的积累。
这节课上,林老师紧紧抓住那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从出示认读,边读边圈画,然后做动作理解认读,从课文中到黑板上,再到儿歌中(用红色突出显示,引起学生的注意),最后再让学生运用这些动词进行复述、续编故事等,这样反复的、多种形式地让学生与生字见面,做到识字、理解、巩固层层推进,效果非常明显。我们很多老师认为,我课堂上每一个环节做什么,目的非常清楚,这个环节我就是教学生读课文,下一个环节就是教学生识记生字,然后就是专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看到,林老师在课堂上是把识字积累词语巧妙地穿插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间的,虽然教学环节不同,体现一个“变”,但是她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引导学生识记积累这些字词:有关动作的词。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林老师从图片入手,引导学生对又()又()这一词语形式的积累也非常到位。还有,最后,林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续编故事,就是对这一段落表达方式的积累。总之,林老师的教学在提示我们,语言的输入是学习者学习的蓝本,也是学习的起点。没有语言输入,根本谈不上语言学习。语言输入的内容、数量和方式,往往直接影响学习的质量。
四、教表达。运用语言,可以说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关键词“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当学生积累了一个字、词、句时,就是一个吸收内化的过程。只有引导和鼓励他们运用这些字、词或句式进行表达,这些东西才会在外化的过程中真正内化成为他自己的一部分。林老师这节课引导学生用上这些动词复述这个故事,然后再运用这些动词和句式续编故事,就是这样一个由外化再到内化的过程,就是在用课文语言规范、丰富学生语言,把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语言的过程。
当然,在低段语文教学中,我们还要适当地教给孩子们一些学习的方法,比如课前预习的方法、边读边画的方法、边读边想画面的方法等等。总之,低段语文教学应以激趣为主,重积累,重表达,重习惯的养成,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