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课堂?品出醇香
2016-10-21任青
任青
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我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
我坐在电脑旁,静下心来,回味着课堂,静享着心灵之共鸣,品出课堂的醇香,下面我将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体性。 “是给学生一头猎物,还是给学生一杆枪?”每位有远见的教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因为猎物总有被吃完的时候,而学生一旦有了“一杆枪”,他就可以靠自己不断地去捕猎继续生存下去。因此教学应立足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如在教学《自然之道》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概括课文内容、质疑问难、讨论交流、研读品析、拓展延伸等。
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都精辟地道出了此中的道理。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疑问,主动参与,发展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从而更好地活化、优化课堂教学。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在学生初步感知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时,教师随机提问: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接着课件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从哪些语句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用横线画出来。从哪些语句体会出兒子的了不起?用波浪线画出来。学法提示:可以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体会。这一中心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对于教学写人的文章,对话的前提是深入品味文本的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引起共鸣。我们知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但人文性不能游离于课文语言去空谈。如:《长城》一课描写了长城的气魄雄伟和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难,学生没有亲眼目睹过、经历过这种艰辛。在学习第三段时,我让学生先让学生默读课文中的描写,然后谈自己的体会。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学生畅所欲言,接着,播放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一段视频,学生入情入境,再读文本时,更能体会出当时劳动人民的艰辛。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去熏陶,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又如,在教学《去年的树》一文时,教师语言描述:鸟儿从遥远的南方飞回来,又从森林飞到山谷,从山谷飞到村子,长途跋涉,鸟儿不停地寻找,一路上她肯定也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她飞啊飞啊,可能会遇到——?学生回答:她飞啊飞啊,树枝会刮伤她的翅膀;她飞啊飞啊,猎人会追杀她:他飞啊飞啊,可能会受到大鸟的欺负。这样,使学生很自然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最终实现高效教学。
四、加强学法指导,渗透写作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要重迁移,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就告诉我们在传授知识时必须教给学生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体现讲读中渗透方法、扶读中小结学法、自学中运用学法。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先讲读“水”一段,然后引导学生归纳这段的讲读方法;再引导学生总结出这段的学习方法;最后让学生独立自学“山”一段。这样在教学中由讲读——半扶——自学(全放)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水到渠成,学生自然就理解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这样,通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实现了高效课堂。
五、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
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课程资源的整合使生活走进了课堂但如何使这些资源更有效更合理地整合,但却是语文老师的一个难题。
如我在执教《颐和园》一课,非常注重课程资源的适度整合,课内外的有效拓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前让学生收集颐和园的资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引入课外收集的信息。如:学习长廊一段时,出示长廊彩画,让学生不仅掌握了课外知识,还感受到了长廊的美。在学习排云殿时,告诉学生名字的由来,让学生感受到连名字都那么富有诗意,既积累了诗句,又增长学生的见识。
六、加强课堂的动态生成
课堂是活的,生成是动态的,精彩的课堂离不开预设,也离不开生成。有价值的生成,使课堂魅力四射。面对生成,我们教师更要扎实自己的底蕴,练好本领,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给我们老师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高效课堂改革任重而道远,我坚信“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可爱。”所以我还将继续学习和摸索。边实践、边总结,尽快弥补自己教学上的不足,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