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2016-10-21梁建
梁建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包含了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的综合训练。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和阅读能力,它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审美体验和塑造学生健康成熟的心理情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现在初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問题是当前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生主体性;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5-0105-02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教师教学的核心。初中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也主要是依赖读和写的教学来完成的,而其中阅读教学又最为重要,它是提高写作能力及至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地位不可替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提出有十几个年头,初中语文在教材和教法上都有许多新的变化,但语文教学费时低效,学生不堪重负的问题依然没有根本解决。在阅读教学方面,我国的初中语文教育在很多时候还是受考试模式的影响,偏重于对文本内容的分解,如让学生概括文本的思想主旨,分析结构层次,理解句子含义等。这些测试内容对初中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要求很高。而从当前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及心理发展水平来看,许多学生还不能达到这个要求。但是考试就考这些内容,教师不得不教,但初中生又不能短期达到考试要求,有些教师只能是总结答题模式,考试时让学生生搬硬套,所以结果往往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疲惫,但学习效果不容乐观。通过这些固定的教学模式与考试模式,把一篇好的文本材料解构的七零八碎,也许这样可以提高考试成绩,但这种做法其实已经偏离了阅读教学的目标。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因为受考试模式的影响,当前阅读教学存在很多弊病,综合来看,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尚未形成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在备课中只从教师角度设计教案。一些教师生怕遗漏了知识点,从拼音、生字生词、句子分析、段落分析、思想主旨概括到修辞手法、写作特色等等,无一遗漏,全部兜售给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设计了大量问题。在阅读教学课上,教师的问题层出不穷,一些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疲于应付,根本无暇思考。一节课看似热热闹闹,但其实是教师一人在表演独角戏。台湾教育学者赵镜中曾对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提出过中肯的意见:“既然大陆的初中生语文能力这么强,教师教学时是否应该多考虑一下如何才能跟上学生的进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教师没有找准教学的出发点,没有发掘与培养学生潜力。说得更坦率一点,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完全本末倒置了。
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开头就把文章的中心思想告诉学生。主体先行的结果是学生失去探索的兴趣,只能跟着教师的步伐去挖掘文本更深层的含义。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容器,把自己预先设计的内容直接或通过提问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生硬地接受,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2. 教学目标缺少人文性
读和写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而阅读与写作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阅读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读书,还要教学生习作,要在阅读课上学习读书、作文。因此,阅读课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解文章内容上,必须完成两个过程:一是从语文——思想内容;二是从思想内容——语文表达。”而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往往注重第一个过程,而忽略了第二个过程。即在阅读教学中,往往重点要求学生对文本材料的理解,领悟,忽视了对文本材料人文精神的探究与欣赏。
一些语文教师过多重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注重对语文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训练,重视字词句章的培养训练,而对文本所蕴涵的思想内涵缺少分析与欣赏。甚至一些教师把阅读教学简化为阅读训练。上课的内容就是设计练习,让学生做练习,为学生提供参考答案。这样做的结果是文本材料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被忽视,或者被分解。许多文质兼美的文本,被教师分解得支离破碎,文中丰富、微妙的人文精神被淹没于枯燥乏味的阅读训练中。学生无法体会和吸收文本中的人文精神。这种做法实际上已严重偏离了语文教学的宗旨,必然会影响语文教学的感染力,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也无从谈起。
3. 阅读教学缺少对个人的关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理解的权利还给学生,而不是把自己或者教参中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对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新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教育的特点做了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在教学实践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教师的理解出现偏差时,一些教师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引导、如何应对,甚至直接加以否定。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对文章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都应该加以鼓励。当然,当学生的认识发生严重偏差时,也要予以耐心引导、及时纠正。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途径
结合个人教学实践看,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
1. 确立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地位
如前文所述,一些阅读教学课中,留给学生思考、理解和知识运用的时间太少,由于学生缺少对文本材料的研读、体会,也无法达成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互动。叶圣陶早就指出:“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因此,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要靠学生自己来完成。
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训练中,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材料,让学生独立形成对文本材料的初次印象,然后让学生继续深入文本,形成自己的感悟,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原生态阅读。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成长环境都有所不同,他们对同一个文本材料的理解也必然不同。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把这些不同理解看成教学资源的一部分。在学生对文本材料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理解之后,我们一般要围绕下列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思考,你对文本材料理解了多少,哪些地方你还不能充分理解,可以用分小组的形式,也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谈谈对文本材料的感受。
在接下来的研读阶段,我们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以分组的形式,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在归纳总结阶段,教师要围绕文章的疑难点展开引导,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将自己的观点讲得言之有据,并学会运用比较、类推,分解论证等方法说服其他同学认可接受自己的观点。
2. 重视文本的人文性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理解文本的语句篇章只是基础性的教学任务。教师要充分利用一些优秀的阅读材料,如散文诗歌和记叙文等,以此为媒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初步阅读文本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多作思考,可以设计一些问题,以这些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可以让学生谈谈对文本材料的整体感受,对一些优美文句的心得体会,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最好能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谈。在这里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提醒学生不要眼高手低,及时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采取让学生改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改写看起来简单,但它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本全面正确的理解之上。这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述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性思维,规范语文表达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改写中,教师一定要强调学生把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融入进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用心感悟文本的魅力所在,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3.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个性化阅读
阅读学习是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是一种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会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关注全体学生发展的同时,也要挖掘个体的潜在优势,关注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与意见,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即使有的学生观点可能比较幼稚,也不要輕易加以否定,至少要予以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阅读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得出不同甚至是相反的理解,所以在文本的阅读中,不要轻易给学生整理出来固定的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务必要以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峦.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J].小学教学参考,2007,(Z1).
[2] 田本娜.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训练[J].广西教育,2007,(10).
[3]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编辑:张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