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施与应用
2016-10-21王存贵
王存贵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工具,在思想品德学科中的实施与应用能够提高学生学科学习能力和素养,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詞】思维导图;思想品德;实施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5-0067-02
一、思维导图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思维导图是英国教育兼心理学家东尼·巴赞提出来的,是将放射性思维通过运用图文的形式进行显性化呈现的工具,通过对图文的直接观察就可以了解人的思考过程,这样可以针对性地去帮助人们如何更好地进行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开发大脑潜能。思维导图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以一个主题为中心,随着思维的不断扩展,与主题相关的其他内容作为分支向四周放射,每个分支上有一个关键词,整个图看上去就像人的神经网络图。通过思维导图能够清晰地反映一个人的思维过程,绘制中可以不断增强其思维能力。所以说,思维导图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大脑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
思想品德学科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关键词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思维导图在这些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利于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掌握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比较庞杂。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并能够做到融会贯通,就需要从知识的本质以及各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去寻找规律,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达到知识的学习要求。而思维导图的独特作用使之成为思想品德课堂的必然选择。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
例如,在每节课的小结部分,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内容,把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关键词写在笔记本上,然后根据这些关键词,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画成“思维导图”。在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关键词之间的不同关系、重要程度等因素加上不同的颜色,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除了每堂课要画导图之外,每一课结束,每一单元结束,每册书结束,以及一个年段结束,都要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绘制不同的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内容的理解自由想象,自主发挥,自行纠正,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以提高自己的知识理解力和问题解决力。
2.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动性和效率性
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专注于思品课堂是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发现,通过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可以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活动,从而更有效的达成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首先,学生对思维导图这种学习方式兴致很高,可以任意驰骋自己的思想,随时展开想象的翅膀,让联想扩展到极致;其次,学生对神经网络状(树冠状)的图像充满好奇,总在思考,如何让这些不同颜色的图像更加完美、更加灵动,进而灌注全部热情;第三,思维导图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知识关键词的提炼,将学生的注意力聚合在关键知识点上,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第四,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学生根据不同的关系和内容采用不同的色彩、多变的图像,容易刺激大脑,开发记忆潜能。
例如:传统的记笔记方法都是直线型的方式,从上到下,从大“一”到小“1”,虽然层次分明,但不利于系统的掌握知识。而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强调的核心是联系,是内在逻辑关系,是关键词,便于学生在记忆的时候进行联想,知识容易被吸收,不易忘却。由此可见,思维导图有利于激发兴趣,能促使学生主动寻求知识,深入独立思考,促进知识融汇,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性。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辐射性思维,帮助学生个性思维养成
大脑的一项重要技能就是思维,人的思维,特别是辐射性思维(也称发散性思维)并不与生俱来,需要一定的训练才能提高。那么如何训练比较好呢?笛卡儿认为,几何图形更容易进入人们的思维,而思维导图所呈现的正是几何图形,这样图形中所承载的知识也就容易进入学生思维系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因为不同学生的经历不同、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规律不同、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千差万别,所以,对于同一主题、同一内容所绘制的思维导图也必然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些思维差异就是个性思维的体现,有利于个性思维养成,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因此,训练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就是训练学生辐射思维,是在用思维启迪智慧,通过思维训练让学生更加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有利于帮助学生个性思维的养成。
二、思维导图在思想品德学科中的实施应用
1. 预习环节中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脉络
很多同学认为思想品德学科不需要课前预习,其实,这是对该学科的误解。《思想品德》教材信息非常丰富,涉及不少需要探索问题,如果学生没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那么课堂上的探索性问题很难深入开展,学生的主体作用也难以发挥,不能真正融入课堂,也不能真正解决成长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所以在预习时,学生要按照思维导图绘制的要求进行,这样预习阶段学生就自主地进行了观点提炼,内容梳理,为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例如,在讲授《人生自强少年始》这一框内容时,笔者要求学生阅读本框节的全部内容,找出关键知识点,并根据关键知识绘制知识思维导图,要求思路清晰,有理有据,合乎逻辑,如果有不明白或者不理解的要标注。因为预习要求具体,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特点了解学生的思维障碍点,从而确定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及易错点,提高课堂实效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 课堂探究中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启发思维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是思品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要根据课堂的问题设计,开展自主探索,达到明辨事理,启发思维,成长德性。
例如,在教学《少年能自强》这一框节时,首先给出探究主题“探寻自强的方法”;其次,要求每位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独立完成“探寻自强的方法”的思维导图;第三,小组成员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思维导图,其他成员进行补充和评价;第四,由小组共同完成一幅思维导图;最后,由各小组展示并由不同“思维”的提供者上台作解释,分享智慧。这样的小组探究,切实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并发挥作用。在独立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完成个人的思维培养。在小组讨论以及小组共制导图环节,分享其他同学的思维过程,起到了思维启发思维的作用。在小组展示环节,小组之间的配合以及成果的分享,有利于小组的合作品质等德性的成长。
3. 复习环节中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归纳知识
思想品德学科的复习,通常的做法就是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好提纲,或者是老師把以前所教的内容再讲一遍,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重温和记忆,对于学生来说省时省力。然而这样的复习方法有两大明显的缺点:一是学生学习不够主动,依赖性很强,造成的结果是自己的思维能力也逐渐退化和丧失;二是老师自身水平的局限性,教师的思维方式和学生不同,解决问题时较少能从学生的视角去理解,造成学生认知困难。同时,尽管教师的阅历和知识很丰富,但也有保质期,况且,学科的复习不仅仅从是知识,还需要关注学生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所以,旧有的复习方法需要进行改进。
例如,在复习人教版七下《为坚强喝彩》内容时,笔者要求学生以“坚强”为主题制作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必须符合以下要求:一是关键词必须找对;二是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要能呈现;三是能否根据这些关键词及关系找出生活中的案例。这样的复习方法既帮助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又使学生加深理解并能够实践运用,一举多得,提升了能力,涵养了情感。更关键的是,这样的复习方式能够让教师洞察到学生思维的变化,从思维的可视化中了解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成长。
三、思维导图在思想品德学科中应用的原则
1. 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原则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工具,可以说只是尝试和探索,成功与否,要看该工具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喜欢并接受。在应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实施的过程,注重形式为内容服务,切忌急于让学生成图。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不切实际。
2. 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思维导图建构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根据教学内容以及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大胆创新,突破传统,绘制出反映个性特点和个人思维的图像。教师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及时地评价和引导,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3. 坚持思维导图工具性的原则
思维导图尽管在思想品德学科中的作用很大,具有很多的优点。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它只是多种教学方法中的一种,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这种方法,它更替代不了教师的情感投入教和学内容本身。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只能把它当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探究、反思的平台和工具。
4. 坚持渐进性原则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训练方式,对它的适应和熟练掌握应该是逐渐的。研究成果表明,大脑的有些功能是后天训练而成的,但也存在各个功能所对应的关键期。所以我们不能一刀切地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就熟练掌握该种方法,而是要让学生逐步训练,逐步达成。
思维导图对于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思维导图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有其局限性,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从教学本质要求来看,不论何种教育形式和方法,都要为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自动学习,让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培养和发展其创新思维能力。
(编辑:杨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