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诗词鉴赏中的“二次创作”

2016-10-21李巧云杨邦俊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辛弃疾青山诗词

李巧云 杨邦俊

【摘 要】诗词鉴赏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循着诗词作者原创的轨迹进行“二次创作”,借助读者自己的实践来细心体会和感悟。本文以辛弃疾的三首诗词鉴赏为例,说明“二次创作”的方法及其作用:再创情境,体会旨意;再造人物,体会旨趣;再创事件,体会旨本。

【关键词】诗词鉴赏;“二次创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5-0037-02

诗词鉴赏,从本质上说是读者对原作者艺术创作活动的重新观照。要想准确地理解和读懂诗词,需要把握诗词作品的“旨意”“旨趣”和“旨本”。由于这些内容都深含在文本之中,一般很难轻易把握,因而,诗词鉴赏最好的办法可能就是循着诗词作者原创的轨迹进行“二次创作”,借助读者自己的实践来细心体会和感悟。那么,什么是诗词鉴赏的“二次创作”呢?简单地讲,就是鉴赏者利用原诗词的素材,对作品中包含的情境、人物和事件,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合理的想象、加工和创造,重新形成诗词主题的过程。“二次创作”不是为了形成新的作品,而是为了很好地理解原作,重在获得对诗词主题的生成和表达技巧的一种体验。因此,“二次创作”不应追求脱离原创的艺术创新,而应以无限接近原作的旨趣为目的。下面我们以辛弃疾的三首诗词鉴赏为例,说明这种“二次创作”的方法及其作用。

一、再创情境,体会旨意

诗词鉴赏首先需要读懂内容,准确地把握诗词作品的中心意思,而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又是通过意象组合创造情境氛围来表现主题思想的。因此,诗词鉴赏首先需要对原诗词描写的情境内容进行再造想象,借助“二次创作”,潜入原作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用心体察。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亲密融合”,构成一种特有的情境氛围,要想准确理解词意,离不开对词中情境内容的“二次创作”。试为之:

孤傲啊青山/有谁把你召唤/岁寒啊小溪 /唤我住在你的身边/天高啊明月/隐隐的在山头时现/惆怅啊词人/夜夜为你们吟唱屈子的诗篇/

上述“二次创作”,忠实于原词的内容,鉴赏者深明“青山”“ 小溪”“ 明月”和“我”之间的象征和隐喻关系,通过对词中众多意象的比拟描写,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词中之“我”,宛如傲岸的青山、高洁的清溪,明媚的山月。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静。借助吟哦,读者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到作品的旨意:表面上是在写青山、小溪、明月听词人吟唱《离骚》,实际上表现的是词人内心高洁孤寂的忧愤之情。

由此观之,“二次创作”不是对原诗词的简单直译,而是在对诗词内容透彻理解后的一种创新表达,通过“二次创作”,无限贴近诗词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心灵相通,最后真正读懂诗词,把握作品中传达出的情感和旨意。这种对诗词作品的理解不是依靠别人的讲解获得的,而是依靠心灵的“感应”默契生成的。

二、再造人物,体会旨趣

古代诗人喜欢通过相互间的酬唱应和来传达内心深处某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诗词中经常会出现有关人物形象的描写,但这种写法往往又不是对人物泛泛的概念化的表达,而是借助一些意涵丰富的动作、语言和行为描写来传达某种深意,表达某种韵味,深刻地反映作品的旨趣。诗词鉴赏中只有借助“二次创作”,才能与作者的艺术创造“亲密融合”, 真正理解作者的艺术匠心。

水调歌头·汤朝美司谏见和,用韵为谢

辛弃疾

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见君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往事莫惊猜。政恐不免耳,消息日边来。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杯。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

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志同道合的朋友汤朝美的应和之作。汤朝美,南宋孝宗时的左司谏,敢于指责朝政,发表抗战言论,后被贬新州。词中上阕,写汤朝美“白日射金阙”“谈笑挽天回”的形象。这些描写,看似平淡,实则写出了时局惟艰、权臣误国、忠臣大义、冒死请谏的复杂形势,包含深层的用意,理解的难度较大。读者只有通过“二次创作”,想象汤朝美是如何把“进谏之剑”,在万难之中射向帝阙的,又是如何穿透虎豹把守的九道门被皇帝收到的,才能细心玩味到词作的深意,感受一个不顾个人安危、忠心耿耿、直言进谏、为国事尽忠、意气昂扬的诤臣形象,真正理解词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感情,领会作者创作的良苦用心。

可见通过“二次创作”,可以使读者站在作者的立场上,甚至直接转化成作者,走进诗词的艺术世界中去体验、思考、探索作品的内涵,并在这一过程中,欣赏诗词创作的手法之妙、语言之美和技巧之熟,从而获得特有的艺术修养。一般而言,读者的“二次创作”越接近原创,对文本旨趣的把握会越准确。

三、再创事件,体会旨本

诗词创作中,很多时候,诗人喜欢通过典型事件的描写,来展示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但是这种展示又不是直露的、浅白的,而是含蓄的、隐喻的,往往言在此而义在彼。这类题材的诗词鉴赏,需要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在理解原作内涵的基础上,想象作者所描写的事件,体会作者通过事件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明白作者创作的动机,弄清事件描写背后的真正用意,这就离不开对作品中的事件进行再造想象,二次创作。

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 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 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 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 且喜青山依旧住。

这是一首写赋闲生活的词作,词中所写的事件非常簡单,一个有雾的早晨,词人身在居处,迷失了每日所见的群峰,遂生疑惑,四处寻找,苦于不得。最后,一阵西风过后,云开雾散,青山复现,词人才消除了眼前的余惧。但词作的含意却不是很容易能够看破的,需要借助“二次创作”来想象和深思。我们试作如下:

山岚,你半夜被人推走/浮云,我问你谁是祸首?/ 山峰,你去哪儿啦?白白让我找遍溪头/西风,你何时又起/天边,忽又复现山峰/老僧我高兴啊!相住青山依旧/

上述“二次创作”的过程中,让我们体会到云山“失而复见”的变化,体察到词人从疑问到惆怅转而到惊喜的心理发展历程。再联系词人现实的处境来思考,不难发现这首词表面是在写“失山”与“得山”之事,实则是在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描写,暗喻作者抗金北伐的信念不管经历什么外在的干扰都不会改变,以及深信雾霾终将散去、抗金复国的愿望必将实现的深刻主题。

通过“二次创作”,联系作者的生平和生活实际,想象诗词作者日常生活的画面,从艺术的角度体会作者的政治生态和艺术人生,无限地贴近他们的内心世界,切实地感受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愫,从而准确把握诗词中事件描写的原旨,这才是诗词鉴赏的理想境界。

(编辑:张 婕)

猜你喜欢

辛弃疾青山诗词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招聘教师
踢馆
青山的起伏
辛弃疾作词限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