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海类博物馆的发展思考

2016-10-21黎亦淮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2期
关键词:博物馆

黎亦淮

【摘要】近年来,作为博物馆领域的新兴力量,涉海类博物馆的建设逐步呈现繁荣景象,类型日渐豐富多样化且发展迅速。尤其自2013年我们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以来,涉海类博物馆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涉海类博物馆应当如何抓住这个发展的黄金时期,找准社会价值定位,发挥自身特色,在遗存保护、科学研究和陈列展览等方面破解发展难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涉海类;博物馆;发展难题;思考和探索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十八大“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为涉海类博物馆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契机。“一带一路”计划的提出,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将推动我国沿海港口及周边城市的发展。作为涉海类博物馆,有相当一部分设立在沿海港口城市或军事战略要地,如何有效地利用地缘、资源、文物等优势,破解遗存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等方面的发展难题,是涉海类博物馆面临的挑战。本文将以鸦片战争博物馆为例,谈谈对涉海类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涉海类博物馆的现状分析

涉海类博物馆是指以海洋、港口、航海、海防、海洋民俗等涉海内容为主题,专门从事涉海相关文物标本的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的文化机构。它利用特殊的专题文物,以其特有的展示手段,阐述该专题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达到传播海洋文化科学知识、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据国家文物局的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大陆地区共有博物馆4165座。从博物馆分类看,综合类1648家,历史类1751家,艺术类364家,自然科学类187家,其他类(含专题类)215家,仍以综合类、历史类为主,博物馆的体系结构还有待进一步调整完善。另一方面,2013年年底中国大陆地区已有涉海类博物馆37家,其中,以海洋为主题的5家、以航海为主题的8家、以港口为主题的4家、以海防为主题的8家、以造船为主题的4家、以海关为主题的3家,以天妃妈祖为主题的3家、以纪念郑和为主题的2家。与大陆地区4165家博物馆的数量相比,还不到其百分之一,无论其分布的范围、涉及的内容、形成的效应,都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以看出,在中国博物馆总体分类格局中,涉海类博物馆并未成为一个明确的类别,可能分别被归入自然科学类、专题类或历史类之中。相比于其他类别的博物馆,实在显得势单力薄、微不足道。

值得注意的是,涉海类博物馆属于综合科技类专题博物馆,除了历史、地理等基础专业知识外,还涉及古今中外天文、水文、气象、港口、轮机等高深的航海专业技能;其涵盖内容范围颇为宽泛,时空跨度大:既有历史范畴的,也有现代范畴的;既有地理范畴的,也有人文范畴的;既有航海科技范畴的,也有经济贸易、军事范畴的。其时空跨度、内容涵盖、学科交叉之庞杂,冲淡了涉海类博物馆最为典型的类型特点,因而也长期未能成为中国博物馆家族中特色鲜明的专题门类。

二、涉海类博物馆的发展思考

虎门炮台旧址分布在珠江入海口东西两岸,方圆近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海防遗存面积达160多万平方米,分属广州和东莞两个不同的行政管辖区域。在东莞境内保存至今的海防遗存集中分布在虎门镇威远、沙角两个片区,占地70余万平方米,是国内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历史风貌最为完整的古炮台构筑群体。[1]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于1982年11月19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是东莞市最著名的文化遗产,而且是广东乃至全国十分重要的文物遗产,是鸦片战争最直接的历史见证,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之地,也是中国梦想起航之地。依托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建成的鸦片战争博物馆,负责收藏、研究、陈列鸦片战争文物史料,保护虎门炮台旧址及有关文物,向广大观众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鸦片战争博物馆属于海防主题的涉海类博物馆。

面对新常态、新形势、新挑战,作为涉海类博物馆,面对管辖的明清海防遗存面遭受自然的磨蚀和人为的破坏,尤其是临海台风、海潮等自然力的岁月侵蚀,我们应如何做好海防遗存保护这件功在当今、利及子孙的工作?如何充分利用虎门在明清海防中的战略重心地位,依托现存的明清海防遗存,进一步加深、拓宽明清海防研究,加强人们的海防观念和海权意识?如何利用地缘、文物遗存的优势,挖掘其深刻内涵,开展社会教育,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效益?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和实践。

(一)以科学、预防为基础,加强海防遗存保护

2005年国际博协新一届领导制定的《国际博协2005—2007年战略规划》重申了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和历史使命,指出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在于“对物质与非物质世界的文化遗产保存、延续、交流的义务”,历史使命在于“在社会上致力于保存、传播和交流目前与未来世界的有形与无形、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工作”。可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责任。[2]

海防遗存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资源。一旦破坏或损毁都会带来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给子孙后代留下永远的遗憾。虎门地区的海防遗存地处珠江口,容易来自各种自然力—洪水、地震、水土流失、风化、雨水、坍塌、环境污染等的侵蚀和破坏,特别是台风影响频繁,海潮侵袭冲击大,对海防遗存的危害特别大。著名的海防遗存研究专家张建雄先生通过虎门地区清代海防遗存真实性评估表、虎门地区清代海防遗存完整性评估表、虎门地区清代海防遗存稳定性评估表、虎门地区清代海防遗存环境协调性评估表的形式[3],对虎门地区海防遗存的真实性、完整性、稳定性与协调性进行了细致的分等评估。

通过全面细致评估,是我们对虎门清代海防遗存的现状有了更具体的认识,使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有针对性,并在此基础上就清代海防遗存的保护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比如运用空间信息技术,运用文物保护技术;宣传引导,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强化管理,确保海防遗存监管无盲区;创新机制,构筑海防遗存保护安全防线;和谐共赢,寻求海防遗存保护最佳路径等。

正如我国著名的陈列艺术专家苏东海先生所说:“在文化遗产地保护遗产的思想是遗产保护理念中更深刻的一种新思维,因为遗产和遗产产生的环境统一起来了。而遗产的主人对自己遗产的体验和感情,比别人要深一些。雨果·戴瓦兰(Hugues de Varine)称之为文化的血缘关系。”[4]在对海防遗存保护工作中,我馆非常注重海防遗产和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注重海防遗存环境的完整性。虎门地区海防遗存的材质主要是由碎石混凝土砌体、砖砌体、麻石砌体、三合土夯筑体、木质支撑、承托构件、铁质文物等构成。这些质材容易受自然因素影响产生变化。比如,石质遗存因所处山体的地层、岩性、构造不同,以及水文、海潮、台风、降雨、地震、植物等自然引力作用会发生劈裂、蚀空、凝浆、坍塌、倾覆等破坏形态;土质遗存容易受微生物、植物危害和地质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表面风化剥落、土体开裂、掏蚀坍塌;铁质遗存会因海水、二氧化硫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引起锈蚀;转类遗存,主要受植物根系、风雨浸蚀的破坏,容易引起碱、开裂、坍塌。可见历经岁月沧桑,海防遗存以和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保护海防遗存就必须注重保护海防遗存环境。目前,我馆通过省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支持,通过与虎门镇政府的协商等,明确我馆的管理范围。在此基础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整治、保护海防遗存环境。

(二)以《明清海防研究论丛》为载体,加深、拓宽海防研究

为打造和凸显明清海防研究文化品牌,我馆创办了馆刊《明清海防研究论丛》,每年出版一辑,到目前共出版过9辑。为使明清海防研究进一步专题化、系统化,在时间上我们将突破鸦片战争时期的局限,将其延伸至明清两朝;在空间上我们将突破虎门、广东的局限,延伸至整个沿海范畴。围绕明清海防研究广泛征稿,并定期向明清海防研究专家约稿,论文内容设计到海防的各个方面,应该说是既有广度也有深度。比如:有关炮台研究的论文,有张廷皓、肖东《明清海防遗存保护该做哪些前期工作》(明清海防论丛·第一辑),黄利平《今天还有鸦片战争时海岸炮台吗?——再论清代海岸炮台的分期》(明清海防论丛·第二辑)),曲庆玲《传统海防观与鸦片战争前后的虎门炮台》(明清海防论丛·第三辑),等等。有关船炮技术研究的论文,有刘洪亮《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双方火炮的技术比较》(明清海防论丛·第二辑),尹晓东《明代佛郎机与鸟铳的制造技术》(明清海防论丛·第三辑),张建雄《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海防炮台的技术研究》(明清海防论丛·第四辑)等。有关海防思想政策方面的文章,有暨远志、张一兵《名店前期广东海防建制的演变》(明清海防论丛·第一辑),刘俊勇《清代旅大海防建设述论》(明清海防论丛·第二辑),李颖、王尊旺《外力入侵与清代台湾海防政策的变迁——兼论沈葆桢的“开山抚番”政策》(明清海防论丛·第三辑),王艳娟《论甲午之前经世实学视域下的海洋经济思想》(明清海防论丛·第五辑)等。此外,还涉及明清时期的海防建设,海防遗存保护,海防建设中的人物,海防建设的局限等。

为保障并进一步提高论文质量,未来我馆《明清海防研究论丛》的征稿力求做到:一是原创性,所录用的稿件必须是未公开发表过的,且与已发表论文的重复率低于百分之十五;二是创新性,所录用的论文在“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三项标准中,至少有一项占有明显优势;三是广泛性,所录用论文除了国内稿件外,至少有一篇源自海外稿件;四是建立专业严谨的评审机制,邀请多位权威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制定详细的评审制度,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审议。

此外,我们还将以《明清海防研究论丛》为载体,借助我馆举办的明清海防论坛系列讲座,凝聚全馆科研力量,我馆未来将在《广东水师》《虎门炮台》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以写入鸦博馆未来五年规划中),并进而通过陈展的方式进行文化宣传教育。

(三)以打造精品展览为重点,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博物馆社会效益的发挥,需要通过有效途径来实现。主要的实现途径就是陈列展览。[5]陈列是博物馆特有的文化标识,是其实现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方式和手段。陈列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博物馆的内涵形象、档次品位,甚至未来的发展潜力。博物馆要将收藏的文物及其专业研究成果,通过陈展的形式展现出来,搭建起与公众交流互动的平台,引导公众对展示对象和展示主题的认知,从而实现信息的指向性传播,取得社会效益。博物馆社会教育实践证明,博物馆在青少年学生的知识认知、兴趣养成乃至科学探索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引导影响作用,甚至影响了许多人的事业选择和人生道路。[6]涉海类博物馆发挥实现其社会效益,同样需要凭借陈展这个平台。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建设一流专业团队、打造精品陈列、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社会教育理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保障。陈列展览要大胆运用现代科技多媒体等展示手段,提升展陈内容与形式的科学性与趣味性、参与性与互动性;要广泛借鉴先进博物馆的展陈技术和社会教育理念,力争使博物馆教育实现对青少年的完全覆盖。

作为海防遗存方面的遗址性专题博物馆,我们有必要挖掘歷史文化资源,打造以鸦片战争为主题的精品陈列展览,进一步提升博物馆陈列内涵和陈列档次,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教育宣传作用,促进地区精神文明建设。《鸦片战争》陈列展览,将充分吸纳鸦片战争历史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以放眼世界的广阔视野审度历史事件,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重视角剖析历史事件,以中外挖掘的丰富史料佐证历史事件,以开放的思想、科学的方法、公正的态度评价历史事件,从而使该陈列主题内涵与时俱进,真正符合时代的需求、民众的需求,使参观者对鸦片战争及国际国内近代历史背景有更为客观和更深入的认识。此外,《鸦片战争》陈列拟采用多媒体、幻影成像、三维动漫、声光合成等现代展示技术,与图版、塑形、沙盘、人造景观等传统展示手法结合,在静态环境中有机融入动态特效,强化视觉冲击力,增强艺术感染力,激发观众的参与意识,给观众带来非同凡响的震撼体验,从而将陈列效果提升到全新的高度;将使参观者更深入、更直观地了解鸦片战争这段屈辱的历史,同时也被林则徐、关天培等民族英雄所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所感染,对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要求更为强烈,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结语

涉海类博物馆应该根据自己的目标与资源状况确定行动战略,根据专题范畴和自身情况设计收藏体系,根据自己的藏品特点和社会文化环境明确陈列展览理念,根据陈列内容和观众需求制定教育和服务形式,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现状把握研究方向。坚持陈列内容和形式创新、研究方向和方式创新、遗存保护技术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走出一条富有特色、方向鲜明的现代博物馆发展之路,成为广大市民流连忘返的思索、审美和文化休闲的理想场所。

参考文献:

[1]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5,384.

[2]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城市文化[J].中原文物,2011(1):17.

[3]张建雄.虎门地区清代海防遗存保护对策的探讨[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8(4):26.

[4]苏东海,毛颖,龚青.博物馆理论研究与博物馆发展方向—苏东海先生专访[J].东南文化,2012(1):37.

[5]吴美华.从上海世博会看城市文化建设与博物馆的关系[J].中原文物,2010(5):28.

[6]黄晴.城市,一个文化的生命体[N].人民日报,2010,6(11):23.

猜你喜欢

博物馆
博物馆
自然博物馆大闯关
博物馆奇妙页
世界博物馆日
航海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
影像·博物馆
博物馆
博物馆基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