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尘埃落定的人间净土

2016-10-21德吉卓玛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2期

【摘要】《尘埃落定》是阿来以藏族独特的文化为背景,书写的是一部具有宗教情怀的文学作品。其借藏族的文化服饰,宗教庆典,以及土司制度下人们为贪欲而挣扎,去映射人生在世陷入苦海中的三大缘由,即贪,瞋,痴,以此体现作者深切的宗教情怀。对当下生活中人类精神信仰走向边缘化的道路给予一定的纠正与指引。

【关键词】《尘埃落定》;贪欲;瞋恚;宗教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7. 425 【文献标识码】A

绪论

《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一部长篇小说。在首次刊发《尘埃落定》的《当代》杂志“编者按”中将该作称为“中国长篇小说中迄今为止写少数民族题材的最佳作”。严家炎教授起草的茅盾文学奖的评语中这样写到:“藏族青年作家阿来的《尘埃落定》,小说视角独特,有丰富的藏族文化意蕴。清淡的一层魔幻色彩增强了艺术表现开合的力度,语言轻巧而富有魅力,充满灵动的诗意。”在之后的众多评论中,周政保的评论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何谈论这部小说?然后推问,我们从小说中感受到了什么?当然他的基本依据在于“感受”是小说效果的最直接最可靠的体现。这样,便要进入下一步的追问:应该怎样去“感受”小说。有了“感受”就有了对小说的评价,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就如阿来所说,他的小说目的是“试图踩出一条深入的路径,期望自己开辟的路径可以直抵人心深处”。这里要说明的是这部小说不仅仅是历史题材的小说,他的理性深度更来源于作者的宗教情怀,及他对人性的关注和真善美理想境界的向往。

一、现实彼岸的宗教情结

在《尘埃落定》专题研讨中,有人认为该作是一部具有独创性的藏族文学作品,是“藏族人写的藏族人的故事”,“真正体现了藏族美学和心理学特色”。小说作者持反对意见,他强调自己所关怀的是普遍性而非特殊性,异族人过的并不是另类人生,人们生活在此处彼地,实在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他之所以要以“异族”或“异域”为题材,不过是一种借用,目的在于表现历史的普遍性。小说含有丰富的藏族文化,在这种背景下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便是藏传佛教的深厚底蕴。藏传佛教认为:一个人,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理想目标和终极信念,才能超越生死、贫贱、得失、名誉、荣辱、利益、是非的樊篱,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现代人的精神安顿和心灵寄托都走向了边缘化,金钱崇拜,享乐主义,互相欺骗的事情举不胜举。作者阿来就是通过对小说人物的描写让人们走出这种迷茫,通向人内心的精神家园,让人们正视现实世界。

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体现了阿来的宗教情怀,具有深邃的哲理思想。《尘埃落定》就是宗教和文学相结合的人类精神现象。宗教是“心的天国”,情感是所有宗教最深刻的来源和成分,文学是“情感的表现”。情感既是宗教和文学最基本最核心的因素,又是宗教活动、文学活动最重要的推动力。它深入到信教者和作家艺术家的血肉和灵魂中,主宰和影响着他们人生的欢乐与痛苦。

阿来在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成长,他的情感处于一种错综复杂且又难以言说的状态,就如同汪洋大海一样波涛汹涌,而又气象万千,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神秘感。

二、众生皆苦的宗教体验

佛教的本旨是始为人,入为人,终为人,是人本主义的宗教。所谓始为人,是因思考、关怀人和人生问题而起。藏族文化是以佛教为指导,文化的灵魂是哲学。藏族文化的灵魂是佛教哲学,因而藏族哲学的命题与佛教哲学的基本命题是一致的。藏传佛教是与庶民的生计紧紧相连、与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紧紧相连,目的是解救芸芸众生,使其脱离轮回之苦,故而主张学习有益于众生的一切知识,否则就无法为众生服务。由于人思想的佛教化,生活的佛教化,自然就出现了佛教化的作品,所以作者在作品中就侵入了这种思想意识,并且通过对人性弱点的描述,探究众生皆苦的缘由,让所有的读者走向自己的内心世界。

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物质生活丰富,科学技术进步,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压抑已久的种种欲求。人类道德失落的根本原因还是人性自身的弱点未能克服,而人性最根本的弱点,无非是“贪”、“瞋”、“痴”三毒。贪就是贪欲,即贪婪,贪婪又名贪爱或贪欲,是指贪爱世间的色欲财宝而无厌足。人的贪婪无穷无尽,人的欲求永无止境。因此,人的贪婪和欲求永远不会感到满足,当一种渴求的欲望得到满足时,另一种渴求的欲望立即生起,所以总是没有满足之时,这便是“求不得苦”。瞋就是瞋恚,即仇恨,瞋煩恼又会与生贪欲相联系,贪欲不能满足而生瞋恨。瞋的忿、恨、恼、嫉、害都会生起烦恼、痛苦。而痴,梵语叫慕何(Moha),译为“痴”,又可译为“无明”。痴就是心性痴暗,惑于事理。愚痴与贪爱相联系,而生起一切烦恼、痛苦的惑业。贪婪、瞋恚、愚痴三毒之惑,可导致人的身、口、意的恶行之业,由业生苦果。《尘埃落定》就是将人陷入这种苦海的状态作了形象的描写,这便是阿来宗教情怀的体现。

在小说中阿来围绕着人生苦海中的贪欲展开描写,主要的线索便是土司们对“权力”的追逐,“权力”勾起的贪念,从而引起了更多的对生活其他方面的欲求。小说中土司家族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就像土司住的官寨一样,最高处的是土司及其“家人”,土司下面是头人,头人掌管着百姓,然后才是科巴(信差),最后是家奴。以麦其土司为例他看上了查查头人的妻子,就借查查头人的“谋反”之名杀死了他,继而占有了查查的太太,不同的人都在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力。正因为如此,“权力”在土司的世界里就成为神圣不可侵犯,极力想去追求的东西,这就形成了人们的基本价值观。

瞋恚与贪欲是密切联系的,由于对权力欲望的不能满足而生瞋恨、烦恼、嫉妒,这一切导致了人们的相互残杀。在贪欲的诱惑下,父子、母女反目成仇,夫妻、兄弟反目成仇。这些仇恨又世代相传,土司老爷整日生活在被人仇杀的恐惧之中,贪欲变成了仇恨,他们完全丧失了人类的本性与良知,异化为贪婪与残忍的动物。

在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除了贪和瞋之外还有的是“痴”。作为以“傻子”身份出现的二少爷,他的悲凉就在于他正是由爱而痴的代表。他永远沉迷于自己的见解,至死也不放弃,也许是因为他对这些人和事物爱的太深,这就是痴爱,也就是“痴”的表现。

“贪”、“瞋”、“痴”三毒是相互联系的,由贪生爱,由爱而痴,贪欲过盛的人,为物所役,受欲之牵,情绪随着欲望而动荡不安,满足则喜,不满则怒,是故喜怒无常,缺乏定性。

三、一切向善的宗教向往

《尘埃落定》是具有相当理性深度的,他写出了人生的无常和虚幻,小说中的人物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这也是阿来对人生的终极思考,对人在智慧与愚昧处于失衡状态的命运追溯,是人类自由性灵与丑恶现实相互碰撞之后摩擦出的承重的反省之音。

卡西尔在《人论》中说:“人被宣称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它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省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评之中。”作者的宗教情怀进入文学,有一种哲学境界也有一种艺术境界,既是一种人生态度又是一种心灵状态,既来自现实又超于现实,既生于寻常的自然以及生活中,又指向终极目标,直至永恒。从藏传佛教的善恶概念界定讲,导致快乐的思想行为为善,导致苦难的思想行为为恶。

这部作品以悲凉的气氛为主要基调,但是作者的心灵并非绝望,他明白文学关心的是灵魂的问题,宗教是现实中的文学,文学则是现实里的宗教。小说体现出了阿来向往的理想世界是没有贪欲,瞋恚,愚痴的净土世界,人人都活在和谐幸福中。也就是佛教的“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

四、结语

何谓尘埃?尘埃即蒙蔽佛性的灰尘,而这些灰尘使得众生不得脱离苦海,在贪念中苦苦挣扎,而阿来就是要让人回复清净获得佛性,净土即藏传佛教所说的理想世界,是没有烦恼的涅槃境界,佛我同一界的可能性。这就是万物不起贪念之心,保持自然清静的本性而不要被物欲所蒙蔽和污染,要保持心境的平和与宁静等,这对于克服现代社会的物欲横流的现象都是有一定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王永茅,张玉勤.权力的异化与民族的审视——阿来《尘埃落定》的寓意新解[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2]周政保.“落不定的尘埃”暂且落定——《尘埃落定》的意象化叙述方式[J].当代作家评论,1998.

[3]阿来.时代的创造与赋予[J].四川文学,1991.

[4]阿来,孙小宁.历史深处的人生表达[J].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1998.

[5]班班多杰.拈花微笑——藏傳佛教哲学境界[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

[6]蔡毅,尹相如.幻想的太阳——宗教与文学[M].云南宗教文化研究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德吉卓玛,女,藏族,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宗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