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生活变革田野研究
2016-10-21史诗悦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村村民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从以前呼喊传递信息到从广播电视获取信息,再到如今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农村的村民们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信息变革之路。本文从媒介发展的角度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人声、广播电视以及微信作为研究对象对宁夏固原三营镇村民的信息生活进行了实地考察、深入访谈,对农村信息生活变革进行了大致阐释。
【关键词】信息生活;人声;广播电视;微信;媒介;变革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三营镇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自古商贾云集,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地,同时也是回汉混居区,其中回族人口占70%以上。这里的农村看似闭塞实则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信息交流,作者走访了三营镇团结村、鸦儿沟村等村,以信息为研究对象对人们常忽视的信息生活进行了走访调查,并将三营村民信息生活的三个阶段进行了阐述与总结。
一、三营村民微信生活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已经逐渐成为不少三营村民信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群体,微信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一样的作用。
(一)三营家庭微信生活
家庭是人温馨的港湾,是人赖以依靠的庇护港,家人之间缺少不了亲昵的交流,对于亲情的珍惜促使人们即使与亲人分隔两地,也会经常通过不同的方式联系。团结村的沙同学是银川某大学的大学生,暑假的机会让他得以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平时在学校回家的机会寥寥无几,基本要几个月才能回一次家见见亲人。他平时怎么与父母联系呢?原来现在不需要回家也能够与父母见面了。现在都有微信,打开微信发段文字、语音就能实现相互的对话了,打开视频那就是面对面的交流,成本很低只需要流量,相比坐车回家一趟很划算了。
(二)三营伊斯兰微信生活
微信在三营穆斯林信息生活中当然是重要的一部分。他们的微信生活并没有因为民族的不同而差别很大,更多的是因为年龄或者经济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用微信听《古兰经》经文是段很有趣的经历,有幸拜访一位八十岁的退休的阿訇周老先生,他做了六十多年的阿訇,现在已经退休六年。正巧周老先生的儿子周先生也在家,周先生在银川做经学老师,同时也是北方民族大学阿语特色班老师。周老先生还拿出了汉译的《古兰经》给我们讲解一些基本的道理。在谈到周老先生对微信的看法时,他是不反对的,只要对传教有好处他都完全支持。周先生有自己的微信并且主动添加了我们,询问周先生是否关注“经训堂”之类的平台时,周先生表示他并没有关注,他关注的都是阿文版的公众平台。他还点开了平台,此时,周老先生正在给我们讲解《古兰经》经文,周先生点开微信上的经文,点击语音播放,手机上就开始念出经文了。手机里播出的经文瞬间吸引了周老先生的注意,他第一次接触这些,更没有听过微信上播放的经文,他像孩子一样盯着周先生手里的手机,也不时点击几下聆听一下。
(三)三营商业微信生活
微信作为新兴的智能手机客户端,在商业中占有一席之地,随着微信支付功能的开启,商业群体的人们可以通过发布广告消息为自己的产品做宣传,也可以自己申请管理自家商品店铺的公众平台,用微信购买商品变得十分简单。在三营也是如此,三营集镇上有这么一群生意人,他们用微信时不忘为自己的店铺做足广告,广泛加微信好友,将自己的店面或者产品拍照上传到朋友圈进行介绍,或者将自己的微信号改为自家店铺的名称,这是一种很好的营销手段。街上从事手机销售的杨大哥就把自己的微信名字改成了自己的店名,平时发发广告、分享一些自己店面的信息,确实起到了廉价宣传的作用。信息发布变得十分容易,完全由自己来控制,他也不知不觉成为了一名微商呢。
二、三营信息生活的历史变迁
三营拥有悠久的历史,信息生活也拥有深厚的底蕴。村民的信息生活从古老的以声音为主要媒介的人声时代穿过了历史的洗礼走进了最近几十年开始的广播电视时代,拨开历史的面纱微信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三营村民的信息生活。信息生活的变迁最直观的反映就是人们使用媒介技术的提升,这同时给村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生活质量的提高。
(一)人声时代
当远古的喧嚣化为平静,人类文明已经高度发达,很多事物趋渐消亡,物是人非……停下脚步,仔细观察、细细聆听,只有人的声音依然在空气中回响,记录着人类最淳朴最真实的信息表达方式。人声时代,相对于现在信息化社会来说是最初始的一个阶段,在人类漫长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声音作为媒介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人们面对面交流,耳提面命,口口相传,文化在不知不觉中通过声音与动作慢慢传了下来,保存了它最真实的一面。
1.危險时村组间的人声
三营在历史上受过不少的自然灾害,当有危险事情发生时,人声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呢?赵寺村张老爷子七十一岁,衣着朴素,正坐在自家院子里,从他口中我们听说了三营在1958年发生洪水的故事。某日三营突降近两个小时暴雨,洪水冲毁了不少民宅。在那个年代,没有广播来通知村民们疏散,洪水从东西南三个方向涌来,土房子一冲就垮了。依稀记得,好像是三营镇上的一个干部跑来赵寺村大声呼喊“水来啦,沈家河坝开啦,赶紧跑啊!”同时招呼人们赶紧跑。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瞬间呼喊开来,村组间充斥着“洪水来喽,赶紧跑啊!”的呼喊声,人们得以拥有充足的时间转移。张大爷亲身经历了这场灾难,要不是当时有人来呼喊传信,也不知道损失有多严重呢!
2.文化的遗存——招呼站
说到招呼人们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招呼最常见的就是用言语、手势或者其他方式招引呼唤或者表达问候。招呼可以说是很多人必不可少的一个生活细节也可以说是一种行为交流方式,同时也是人声时代很重要的标签。
下乡过程中路过鸦儿沟村,突然看见路边有个乡村公交站台——“鸦儿沟客运招呼站”。对于习惯在城市生活的人来说,公交站台司空见惯,而“招呼站”这种称谓确实比较少见。“招呼站”是指公交系统中临时停车的地点,一般较远距离的两个公交站点才会设立,下车需要与司机商量,上车时需要招手。在鸦儿沟这个交通相对不方便的村子,“鸦儿沟招呼站”可以说是一条与外界联系的交通枢纽了。村民们日常生活中出行去周围不远的村子或者固原城里一般都是坐那辆“黄皮车”,只需要站在招呼站前等待“黄皮车”到来,朝司机招招手喊两嗓子就能上车出行,人的喊声招呼在这里依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站在那儿不招呼可能车子就一溜烟走了又得等下一辆过来招呼。
英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泰勒曾提出文化上的“遗留说”,即“泰勒文化残存法”,就是指行为、观点、习俗的残存,用来追溯研究文化发展历史。在三营,村民出行时间并不固定,正是由于时间的模糊性让招呼站在这里得以存留。“招呼站”简单地扎根在三营的乡间,却是三营悠久历史文化的遗存。
(二)广播电视时代
科技在发展,三营村民们获得信息的方式不再仅限于简单地从口口相传中获得,媒介的发展,广播电视的推广,信息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更大范围传播了,人们已经可以从新媒介中获得更多信息,不知不觉三营村民的信息生活已然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广播电视时代。
1.广播时代
固原地区的广播经历了五六十年的发展,从收音台、广播站一步一步走到了广播电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线广播设备不断更新,人口覆盖率不断扩大,到了90九十年代村民收听到的信息种类与数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听鸦儿沟七十多岁的马大爷说,60年代只有村支书或者大队部安了有线广播,刚开始乡亲们挤破了大队部的门来听有线广播,大家都很好奇这大喇叭后面是不是有人藏在后头啊,还能讲话,让大家摸不着头脑。广播经常播放各类节目,大队部只要播广播,人肯定少不了。可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媒介的冲击,有线广播慢慢衰落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与此同时,现在在三营村头或者清真寺看到的高音喇叭虽不是有线广播,但它也是广播时代的重要一员,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村子里有啥事儿,在大队部喊喊话通过高音喇叭传达出去,声音传播范围广,不用一家一户跑,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2.电视时代
正是随着电视的发展以及慢慢普及,三营的广播时代才慢慢走向衰落的,电视给村民们提供了不仅仅是声音上的信息,更深入人心的是三营以外的大千世界被用图像生动地呈现在了电视的屏幕上,村民们不用出门就能看到三营以外的世界了。不得不提的是,这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三营的电视时代经历了从最初的摇着天线的开路电视时代慢慢到了有线(闭路)电视时代再就到了最近几年红红火火的“户户通”工程,也就是在2011年在三营镇团结村实施的500户MMDS电视信号进农户和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接收信号双模结合的实验。
团结村五十几岁的海大叔是寨科乡人,第一批搬到了团结村。海大叔家在村子里是比较早拥有电视的了,以前是黑白电视。家里人一度很反对海大叔看电视,原来那时候海大叔家都是用的“大锅”也就是天线收看电视,频道虽不多,但一旦放一些电视剧比如《霍元甲》就想看个不停,就算是放一些其他节目,遇见新事物的好奇心也会驱使着海大叔整天坐在电视前看着。海大叔曾经看一个英语节目看了好久,一个字也听不懂,但看着电视就感觉自己与外面的世界接轨了。电视看多了也就耽误了干农活儿的时间,家里人自然反对他看电视。
(三)微信时代与村民信息生活变革
人声时代人与人的交流必须要在场,同时也是双向互动的;广播电视时代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媒介使不在场的交流成为可能,但它是单向传播的;微信时代借助的是更为发达的媒介——网络媒介,从古至今,还没有任何媒介像网络这般深刻影响全世界,网络更大地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同时也将更多的人卷入进来。微信正是这种媒介的突出代表,借助微信,即使远隔天边依然能够进行双向或者单向的互动,这在之前的两个阶段是不可想象也是判然不同的。
信息社会进化表
微信时代的到来不仅让三营村民的交流方式多样化,而且更加快速地推动了村民信息生活的变革。正如上图所示的三个阶段的跨越都是伴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与进步带来的。媒介的发展推动着三营村民信息生活的变革,从信息交流方式从双向到单向再到多向交互来看也彰显着村民们的思维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双向互动交流使得最传统的文化得以保留,而单向交流则给了人们更多自我思考的空间,人们会进行反思或者批判,而多向交互传播则让批判的空间变得更小了,人们的意识形态趋于同化,世界也就变小了。
三、“小镇大事”与民众生活
微信时代的到来带来的是村民对于信息需求的增加,三营要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微信时代当然要拥有自己的微信平台,如今的三营镇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微信——“三营小镇大事”。
(一)三营的名片——“三营小镇大事”
1.“小鎮大事”概况
“三营小镇大事”公众平台于2014年10月1日发布第一条消息,截至2015年10月下旬已经发布了298条图文消息,同时吸引了6089名微信用户关注。“三营小镇大事”在三营扮演的不仅仅是名片的角色,更多担任为老百姓服务的职责,在日常生活中给老百姓提供通知便利或者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在日常的管理中,它是由“金土豆”文体协会负责,而发布信息的素材都是来源于三营村民的自发投稿或者接受一些重要的通知,在镇政府的监督下它为三营的老百姓提供丰富的信息生活,这完全是三营村民自己的微信。
2.微信信息类型学
“三营小镇大事”自创立以来已经发布了298条图文消息了,这里选取了298条消息的头条进行了统计分析,对这些图文消息头条进行大致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便民、文化、体育、正能量、宗教、人身安全、地方宣传、娱乐、教育、政府监督以及节日庆祝。对信息进行分析会发现便民类的信息所占比例是最大的,达到了75条,其次就是文化以及宣传正能量方面的信息,给村民们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以及行为作风教育。如下表所示,整体上看,“小镇大事”的信息类型十分齐全,涉及了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协助了政府处理了不少问题。
小镇大事信息发布类型
3.微信平台管理员访谈
“三营小镇大事”在日常的管理中主要是由“金土豆”文体协会杨大哥负责,管理“小镇大事”也正是因为杨大哥自己的一腔热情与兴趣。自创办这个平台以来杨大哥从来没有刻意去宣传平台吸引人们关注,现在的关注量完全是“小镇大事”的魅力。
据我们对发布信息观察,很多信息都是与三营的民生息息相关的,比如一些通知,那杨大哥是怎么获得的呢?原来这些信息大多并不是杨大哥亲自搜集来的,他平常对一些民众反映在平台的问题进行筛选核实编写汇总,最终有选择地发布一些重要的或者对村民十分有用的信息。我们一行前来三营,为了给我们提供各种方便,他和一些成员拍上了我们的照片编写相应的文字发布到了“小镇大事”上,把我们介绍给三营的村民们,让村民们对我们消除了“不速之客”之感。杨大哥还提到了有些投稿的信息并不真实,自己因此也吃了不少亏的事。比如,有一次的信息他没有核实,发布的信息与实际情况并不符,结果接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电话,他不得不删了消息。他还把平台的账号与密码都提供给了我,方便我对“小镇大事”有更直观的接触,我看到了他真诚的一面。
(二)“小镇大事”与村民生活
1.“小镇大事”与便民
“小镇大事”是怎样为村民们提供便利的呢?在日常生活中三营只要有什么停电停水通知,“小镇大事”就会及时发布信息提醒村民们提前做好准备;有文体活动,“小镇大事”也会走在信息的最前列为村民们的业余生活提供服务;安全问题也会让村民们留个神,更为主要的是“小镇大事”也是村民反映问题的一条有效渠道。
我们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有村民向“小镇大事”反映,他家门口的大树长势太好一不小心树枝跟高压电线纠缠在了一起,树的另一面正对着家里的窗户。每逢刮风下雨他都会心惊胆战,树枝总会与自家房屋发生激烈的接触,如果高压电线漏电那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这位村民急忙到供电部门反映情况,希望能够早日解决这个安全隐患,可是左等右等始终没有人来处理问题。户主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将这一情况反映给了“小镇大事”平台,在确定情况属实后,杨大哥将这条信息发布到了平台上,关注者中不乏一些领导,他们敦促供电部门很快便解决了这个问题。
2.“小镇大事”与三营镇集市大变革
三营商业发达,赶集的习俗可以追溯到1930年,自那以后每逢农历二五八便是三营集市繁忙热闹的日子,不知不觉中大家一直遵循这个传统已经几十年了。
今年7月,三营镇政府为了提高三营镇商业竞争力,更好地扩大集市贸易,提高金三营知名度,决定面向广大三营群众对于改集的日子进行摸底投票。镇政府经研究,列出了四项选择:农历二,五,八,十逢集;农历二2,四,6六,八,10逢集;农历二,四,五,六,八,十逢集;不同意整改。这时“三营小镇大事”的影响力以及便捷性体现了出来,三营地区广阔,挨家挨户跑请村民投票耗时耗力,效果也不一定明显。镇政府深知这一点,于是恳请“小镇大事”发起一次微信投票让三营的微信用户们进行投票。于是7月12日“小镇大事”发布了改集投票的通知,并且于7月13日发起了为期三天的投票行动。总共有1906人参与了此次改集的投票,最终支持改为农历二,四,六,八,十逢集的人数最多,占据了44%的比例。经过这次微信摸底后,镇政府不久后便在三营农贸市场以及活畜交易市场等地张贴了改为农历二,四,六,八,十逢集的通知。
运用微信平台在村民间投票作出改变存在几十年赶集传统的决定,我们不能说“小镇大事”颠覆了传统,而应该是“小镇大事”顺应了三营信息生活的发展潮流,想必在全国范围“小镇大事”也是为数不多的信息代表了。
(三)“小镇大事”与政府、村民
“三营小镇大事”在三营已经拥有了十足的影响力,但它发布的信息依然是要有理有据的,并不是凭空捏造的。从马镇长口中我们也听闻了政府对“小镇大事”的态度,政府是鼓励这种便民平台的推广的,但发布信息也要接受政府的监督,对于不实信息要坚决打击。从马镇长口中我们听闻三营明月堂前面的铁路隧道下雨后积水问题难以解决汽车无法通行的情况,后来被“小镇大事”发布出来,政府并非不想解决,但因涉及铁路线路,政府也无法很快处理。被“小镇大事”发布后,政府与“小镇大事”进行了推心置腹的对话,最终“小镇大事”平台理解政府的苦衷达成了一致,删除了原来的帖子。“小镇大事”从村民间获得信息反馈给政府,同时也从政府那里获得信息反馈给村民,起到了很好的桥梁的作用,与政府与村民都是相互监督相互反馈的关系。
“小镇大事”与政府、村民的关系
三营的信息生活变革正是中国农村崭新面貌的一幅缩影,信息生活与村民息息相关,有了好的信息生活,人们的生活肯定能越来越美好。
參考文献:
[1]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固原市原州区党史区志编纂委员会.固原市原州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
[3][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2000.
作者简介:史诗悦(1992-),男,江苏省泰州市人,宁夏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语境与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