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
2016-10-21林方红
林方红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实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并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帮助学生获取信息,促進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让智力在“奇”中发展
“奇”即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变化,让学生感到新、趣,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比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结合所学内容整合现代媒体的优势,通过创设一组组丰富多彩的卡通画面,让学生感受到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样生动形象的卡通画面不仅让学生有了感官的刺激,还可以让学生从感官的刺激中产生新的问题:为什么圆形的独轮车不会上下颠簸?这与圆形有什么关系?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感进入新知的学习,从而产生进一步认识和探究圆形秘密的动力,为课堂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当然,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与教学内容整合时,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利用小学生好奇心理,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发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让智慧在“动”中闪光
小学数学课堂是灵动的课堂,让课堂充满生命力,让学生的智慧在“动”中闪光,这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因此,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主宰课堂的每个环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形式多样化的活动,在充满情趣的动态学习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眼、脑、手、口动起来,让课堂激情起来,通过师生积极互动,实现良性循环。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一方面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各类三角形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通过各种不同的活动形式,使学生领悟到将三角形转化为已学图形,从而推导出其计算公式,建立图形面积之间的联系;然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学生总结归纳出的“倍拼法”、“剪拼法”、 “折拼法”这几种推导方法通过课件动态展示出来,展示数学学习的过程,突出之间转化的关系,领悟其中的数学原理。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智慧在“动”中闪光。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让知识在“乐”中增长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的,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到枯燥、无味,学生不易感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将数学知识直观展示出来,通过过程性教学,让他们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并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活泼有趣的游戏、形式生动的数学故事等相关内容引入课堂,让知识在“乐”中增长。
例如:低年级阶段学生在学习“6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将6都写在一朵花的中央,每一个得数是6的算式都是一个花瓣,学生每找出一个这样的算式,就给花儿沾上一片花瓣,利用“花开几瓣”的游戏来帮助学生掌握6的加法,既形象直观,又便于学生理解,将抽象的加减法通过这样的游戏呈现出来,课堂充满乐趣。将数学知识生活化、游戏化,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既轻松又快乐,他们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享受快乐课堂。
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在“玩”中成长
有经验的数学专家提出:想要学生学习数学,最佳手段就是科学引导孩子有趣地“玩”数学。这说明要将“玩”数学合理地“存在”于教学之中,让学生在“玩”中成长。因此,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玩”中感知数学,探究数学,获得数学知识。针对课堂学习的内容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形式多样的游戏、故事等,让学生积极参与“玩”数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有关《轴对称图形》时,教师不妨借助多媒体设计出这样的情境:高大雄伟的建筑物画面,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感知两侧相同的建筑物画面,然后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再展示精美手工剪纸作品,引导他们认真观察,比较、感悟,从中发现蕴含的对称美。其次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利用手中的工具剪出具有这样特征的作品。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自主创作,积极投入,充分发挥各自的想像力,就这样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在边欣赏边玩边操作中掌握了轴对称图形,让他们在“玩”中增长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新课程改革以来,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服务于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智力在“奇”中发展,智慧在“动”中闪光,知识在“乐”中增长,学生在“玩”中成长,实现学科教学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