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的临床探讨
2016-10-21王珊珊
王珊珊
白城中心医院,吉林白城 137000
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的临床探讨
王珊珊
白城中心医院,吉林白城137000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与普通预混胰岛素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方法以2014—2015年该科收治的口服降糖药物效果欠佳的8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预混胰岛素制剂和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的方法,以后观察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同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各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2h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P>0.05),FPG和HbA1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14.25,P<0.05),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c=1.36,P>0.05),总有效率和低血糖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χ2=4.51,低血糖发生率χ2=17.58,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和瑞格列奈联合应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效果欠佳的患者,能平稳降低血糖,疗效较为确切,且能降低低血糖反应的发生率,从而降低胰岛素用量、减少用药物量、且全天无峰值,具有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甘精胰岛素;瑞格列奈;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糖尿病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内分泌系统疾病,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且患病率水平逐年上升。2型糖尿病患病人数占所有类型糖尿病的95%以上[1]。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主要以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为治疗目标。所以糖尿病确诊后应终身治疗,对单一口服降糖药物不能有效控制血糖者,应皮下注射胰岛素制剂以控制血糖在理想范围。在临床实践中,对口服降糖药物效果欠佳的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的方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为此,笔者以2014—2015年该科收治的口服降糖药物效果欠佳的8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预混胰岛素制剂和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的方法,以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疗效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研究对象为2014—2015年该科收治的口服降糖药物效果欠佳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999年)[2],且空腹血糖在7.0 mmol/L以上,HbA1c在7.5%~10.5%,连续3个月以上服用口服降糖药物。伴有严重肝、心、肺、肾及胃肠道疾病,既往有使用胰岛素治疗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伴有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患者不作为病例选择标准。研究对象中,男性49例,女性31例;年龄38~77岁,中位年龄56岁;病程2~12年,中位病程7.5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的性别组成、平均年龄和病程以及治疗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平均数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治疗前患者均停用原口服降糖药,应始终坚持规范的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等。对照组患者给予预混胰岛治疗,患者首次应用剂量为0.4U/kg,每日早晚餐前30 min皮下注射。观察组患者给予甘精胰岛素治疗,首次应用剂量为0.2 U/kg,每日睡前皮下注射,每日3餐前口服瑞格列奈3~6 mg。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依据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HbA1C的检测值合理调整药物用量。
1.3观察项目
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反映血糖水平指标的数值,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治疗期间检测上述指标用以调整药物剂量。同时观察两组患者低血糖的发生情况。
1.4疗效判断标准
治疗结束后,以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检测所得FPG数值及其降低幅度进行疗效评价,具体分为3个等级[3]:①显效是指FPG检测值在7.0 mmol/L以下或降低幅度在30%以上;②有效是指FPG检测值在7.0~8.5 mmol/L之间或降低幅度在10%~30%;③无效是指FPG检测值无明显变化或提高或降低幅度在10以下。
1.5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反映血糖水平指标值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PG、2hPG、HbA1C的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计量指标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计量指标的比较(±s)
组别FPG(mmol/L)治疗前治疗后2 hPG(mmol/L)治疗前治疗后HbA1C(%)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t P 11.14±2.25 10.46±2.19 1.37>0.05 6.38±0.53 6.07±0.48 2.74<0.05 13.33±3.26 12.52±3.18 1.12>0.05 8.24±1.53 8.09±1.47 0.45>0.05 11.51±1.52 11.28±1.49 0.68>0.05 6.25±0.35 5.24±0.28 14.25<0.05
假设检验表明,同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各指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均可减低相应血糖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2hPG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PG和HbA1C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符合显效、有效和无效标准的分别有17例、15例和8例,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患者中,符合显效、有效和无效标准的分别为20例、19例和1例,总有效率为97.50%,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假设检验表明,两组患者疗效相同(Zc=1.36,P>0.05)总有效率不同(χ2=4.51,P<0.05),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的总有效率高于单纯应用预混胰岛素制剂。
2.3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的比较
对照组40例患者中,15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糖反应,发生率为37.50%;观察组40例患者中,仅有6例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发生率为1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8,P<0.01),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
3 讨论
糖尿病是内分泌科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认为,糖尿病的发病与β细胞分泌异常和胰岛素抵抗之间关系密切[3],尚有其他尚未阐明的原因。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主要以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为治疗目标。应在非药物治疗基础上,合理选择降糖药物进行治疗。由于糖尿病患者需终身治疗,随着病程延长可加重患者病情,单纯应用口服降糖药物有时难以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提高了急慢性发症的发生概率,患者病情逐渐加重[4]。因此,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效果欠佳时,应在非药物治疗基础上,重新评价药物治疗效果,以便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不断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甘精胰岛素是模拟人胰岛素生理性分泌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其B31与B32为一对精氨酸是与人胰岛素的不同之处[5]。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后,血药浓度较为平稳,无峰值,能发挥长效作用,但起效时间相对较慢。每日应在固定时间皮下注射,首次注射后血药浓度达稳态的时间一般为2~4 d。甘精胰岛素的用药剂量应因人而异,应根据患者血糖检测值和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瑞格列奈属于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可特异性地结合胰岛β细胞膜受体,通过促进关闭ATP敏感钾通道而抑制钾离子外流,细胞膜去极化,开放钙通道并使之内流,促进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可主餐服用或餐前0~30 min内服用,降糖效果较快。临床实践中,可联合应用甘精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如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或其他胰岛素制剂降糖效果不佳时改用甘精胰岛素。从中效或长效胰岛素改为甘精胰岛素时,可能需改变基础胰岛素的剂量并调整联合应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剂量。应用甘精胰岛素时,每天应在固定时间皮下注射1次,每天基础胰岛素用量在变更治疗第1周应减少20%~30%,在此期间,进食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加用胰岛素,1周后应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根据身体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用药剂量,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糖尿病患者可合理控制血糖水平。该研究表明,同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2hPG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PG和HbA1C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14.25,P<0.05),两组患者疗效相同(Zc=1.36,P>0.05)总有效率不同(χ2=4.51,P<0.05),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的总有效率高于单纯应用预混胰岛素制剂。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8,P<0.01),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
综上所述,将甘精胰岛素和瑞格列奈联合应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效果欠佳的患者,能平稳降低血糖,疗效较为确切,且能降低低血糖反应的发生率,从而降低胰岛素用量、减少用药物量、且全天无峰值,具有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1]杨小东.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7):79.
[2]苏胜,张红,李锦华,等.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0,32(9):1062-1064.
[3]陈利强,王川.甘精胰岛素对初次诊断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2006,1(3):161-162.
[4]肖霞,陆茵.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四川医学,2011,32(3):396-397.
[5]刘海波,李晓娜,刘春华.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26):5466-5467.
R587
A
1672-4062(2016)09(b)-0014-02
10.16658/j.cnki.1672-4062.2016.18.014
2016-06-24)
王珊珊(1980.3-),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内分泌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