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技巧
2016-10-21顾正亚
顾正亚
摘 要:发散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形式,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思考问题不拘一格,更加灵活变通,进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得到极大提升,笔者在此主要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技巧进行探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散思维;培养
发散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小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全面地看待要学的数学知识,达到深化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目的。结合数学学习以及学生特点,笔者认为,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乐于求异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因此,在小学生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方面,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诱导学生具有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使其具有求异意识,并且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帮助学生进行疏导,以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升。
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年龄问题入手,让学生说说“孩子今年8岁,5年后孩子几岁?6年?7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几年以后孩子的年龄。由于这个问题比较浅显易懂,许多学生都可以清楚地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又把学生常说的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引入课堂,让学生一直往下编,可是编着编着有学生不干了,他说:“老师这样太麻烦了,我们用今天学习的用字母表示数来完成,好不好?”学生的说法正合我意,于是我顺势说道:“好啊,怎样才能把这首儿歌的内容简单地表达出来呢?”于是在我的鼓励下,就有了“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的儿歌简化版。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用字母表示数的优势,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在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师主要通过生动有趣的儿歌编造来激发学生的求异意识,如此一来,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仅感受到了用字母表示数的优势,而且还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诱导变通
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当学生按照常规思考方法解答出数学问题以后,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离开惯用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学会从多渠道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不用固定在同一种模式上,进而在转换、假设、化归等思想意识中,发散思维能力也随之得到提升。
如在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首先从学生常见的天气预报入手,在零下几摄氏度与零上几度的学习中,学生明白了人们常用正数或者负数来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使学生对负数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在学生明白这点以后,为了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我又提出了如下问题:负数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结合负数的特点,你能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正负关系来表示吗?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对正负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数轴、天气预报上,而是学会了变通,把目光转向了“上车——下车”“转进——借出”“存入——支出”等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上。这样教学,有效地深化了学生学习效果。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在学生对负数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教师主要从引导学生学会变通入手,找到了生活中更多的此类现象,从而使学生的所学不再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上,同时也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鼓励独创
所谓独创性,就是指学生在分析或解决问题时能够别出心裁地提出自己的思路或想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尽管有时候学生提出的想法并不可取,但是,这毕竟是学生在发散思维成长路上迈出的重要的一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创,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如在解决问题“水泥厂一天生产了98袋水泥,上午运走50袋,下午运走23袋,还剩多少袋?”的训练中,多数学生在计算时都是按照“98-50-23=”的方法来解决的。在这个习题的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再想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求解。在教师的鼓励下,有学生想到了“98-(50+23)=”的计算方法,也就是先求出总共运出的数量,再用总数减去总共运出的,就是剩下的。就这道习题而言,虽然计算方法比较简单,但这毕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步骤,只有学生具有这种独创意识,在遇到数学问题时才能想到别人所没有想到的,长此以往,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才会得到显著提升。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在解决问题的训练过程中,教师主要从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入手,鼓励学生学会创新,学会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相信在教师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在学生学习的渗透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定会得到明显提升。
四、多样训练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并不是唯一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数学学习的具体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培养与提升。
如在教学“超市里运来桃子50千克,是李子的2倍,求超市运来李子多少千克?”时,为了深化学生对“倍”的认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我主要以此为例子,把原题做了如下改变:
(1)超市里运来桃子50千克,李子是桃子的2倍,运来李子多少千克?
(2)超市里运来桃子50千克,李子比桃子的2倍少10千克,运来李子多少千克?
就这样,以一个习题为例子,一题多变,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练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倍”的认识更加深刻,而且也使学生具备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来说,学习数学不能把思维局限在一点上,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多样训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解决数学问题。唯有如此,学生的眼界才更开阔,进而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习惯,以使学生的发散思维真正得到培养与发展。
总之,发散思维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既是一种学习技巧,又是一种学习能力。因此,在平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依据所学内容的特点,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也随之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