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冷思考
2016-10-21高红娣
高红娣
摘 要: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利用,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有效联系实际生活,使数学知识的运用更加灵活,但是情境创设并非万能,在教学应用时要明确情境创设的目的性,选用情境的科学性,设计情境的全局性,适时适度运用情境创设,收获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冷思考
我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易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更要渲染生活气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投身于数学概念的研究。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境,但是并非所有的课型都需要情境烘托,也并非所有的知识点都要经过情境创设才可以传授。如果数学学习都依赖于情境,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依赖心理,对单纯的概念、公理的理解缺乏理性认知。所以,情境创设在用得轰轰烈烈时也需要冷静思考,只有适时适度地利用情境,才可以收获恰到好处的效果。
一、情境创设要有目的性
情境创设为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起到导向的作用,情境也属于教学资源的一部分,与所学的数学知识有密切的联系。数学教材上的图片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可以作为情境创设所用的材料之一,但是很多教师认为教材中的例题材料不够新颖,弃置不用的情况较多。也有的教师比较机械,步步按照教材上的要求让学生去剪、去贴,有的学生在预习时已经完成了这项任务,上课时就无事可做。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可以给出统一要求,或者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剪剪贴贴,或者留到课堂上统一使用。教师还可以利用删减增留的方式,对教材中的材料适当利用,借助教材提供的信息,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
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轴对称》时,教师可以用剪纸这种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的素材,让学生先通过“看”来感受剪纸的神奇,再通过“做”来明白剪纸的原理,从而在思考中升华对轴对称的认识。在情境设置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欣赏剪纸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要让学生从中发现数学的元素,也就是轴对称在剪纸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数学味,而不是将数学课上成美术课或传统文化课。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展示更多生活中的轴对称,让学生感受到轴对称的实用与美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向更深层探究的欲望。同时,为了便于让学生明确对称点在应用中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来展示重合其实就是对称点的重合,从而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过渡到理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的关键。
情景创设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有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有目的的设置教学情境,使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也让教学在情境的引领下向更深层发展。
二、情境创设要有科学性
情境创设应始终以“服务教学”为宗旨,情境教学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由课堂走向生活实际,彰显数学的实践性;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可以创设竞争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体现学生的创造力。情境的创设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而定,重点培养学生理解知识、迁移知识的能力。当然,并非所有的课型都需要创设情境,比如复习课就可以直接利用常规复习的方法导入复习,而不必创设情境占用课堂时间;讲评课则可以根据个别题目的需要创设“微型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题目内涵。
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认识图形》时,教师可以用七巧板让学生初步感知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建立起对图形表象的认识,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教学时可以通过比一比的形式来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而在学习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需要通过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如一个四边形鱼塘的四个顶点栽了四棵树,现在要将鱼塘面积扩大一倍,但不改变树的位置,需怎样扩建施工?这样的情境对学生来说,既有思维含量又极具挑战性,学生通过所学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可以发现,作四边形对角线的平行线就可以规划出一个新的平行四边形的鱼塘,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与其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的2倍,则可以实现这一设想,从而使学生在情境的指引下更好地掌握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关系。
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不同,在情境创设时也要有所分别,像低年级的学生要注意创设生动活泼的感性情境,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利于合作探究的理性情境。科学合理的情境设置,才可以提升课堂效果。
三、情境创设要有全局性
情境创设可以激活课堂气氛,但要注意整个教学流程的情境创设需围绕一个“主题”,要有统一性。如果为了课堂的丰富多彩,每个环节创设一个独立的情境,一节课下来,学生就会受太多情境的影响而造成思维的混乱。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从课堂导入开始就要利用相同的人物、相同的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或是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效嵌入教材内容。整个课堂像是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学生不仅乐于沉浸在故事情节中,还可以条理清晰地学习课堂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连续性,并逐层深入,拓展深度。
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关于路程、速度、时间之间关系的情境,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如已知一辆小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那么它行驶的时间与路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通过举出几个时间的例子可以得出这是一个正比例的关系,也就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等。而假设这辆小汽车在A、B两地之间行驶,已知两地的距离为240千米,则速度与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就成了一个反比例的关系,因为时间与速度的乘积相等。由此可见,用相同的情境来演绎不同的故事,得出不同的知识,能够让学生对知识领悟得更深,也能让学生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找出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总之,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利用,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有效联系实际生活,使数学知识的运用更加灵活。数学课堂因为有了情境创设而告别了“枯燥”,但是情境创设并非课堂教学的“万能钥匙”,在教学应用时要明确其目的性,选用情境的科学性,设计情境的全局性。情境创设要蕴含数学知识的参与、数学思维的培养,为课堂教学切实做好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