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合唱的种子在每一位学生心中发芽
2016-10-20阎茜
摘 要:本文以“柯达依音乐教学法”为依托,培养学生准确歌唱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的基础上,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实践创作有机结合。通过尝试二声部合唱教学,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以及与老师、同伴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柯达依;合唱教学;课题《小螺号》;四年级;学段中;表现;感受与鉴赏;创造;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
1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1 指导思想
本教学设计以“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为指导思想。《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把创造视为一个新的音乐学习领域,是音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创造作为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的同时,又以具体的活动内容呈现在教学领域中,即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编、创造实践。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的基础上,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实践创作有机结合,通过尝试二声部合唱教学,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以及与老师、同伴合作的能力。
1.2 理论依据
根据新课改理念,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和促进者。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和感受,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展开想象、大胆创新。同时,以“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为依托,培养学生准确歌唱的能力;以我校“3+X习惯培养课题”为突破,继续巩固学生稳定拍感的训练;以“尝试性教学法”为切入,初步培养学生合唱的能力。
2 教学背景
2.1 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核心内容分析。《小螺号》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十册第七课,是一首活泼欢快的儿童歌曲,带再现的单三段体结构,歌词朗朗上口,富有童趣。第一乐段,节奏密集规整,旋律赋予动感,歌词创作上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生活在海边的儿童迎来亲人出海打渔平安返航的景象。第二乐段,节奏前密后舒,旋律优美舒展,歌词创作上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海滩和大海的美丽,更抒发了儿童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第二,本课内容的前后联系。
第三,相关内容分析(可选项)。一是节奏分析。“X X”两个八分音符连接共出现5次,“X X X X”连续四个十六分音符共出现6次,“X X X”前八后十六节奏共出现11次,“X X X”前十六后八节奏共出现2次,“X·X”附点节奏共出现3次,“X X X”小切分节奏共出现1次,“X”四分音符共出现14次,“X—”二分音符共出现3次,“XX X·|X—”同音连线共出现3次。二是音程分析。La,—sol七度音程出现1次是全曲中的难点部分,La,—mi五度音程和La,—re四度音程为歌曲主体音程,此外还有La,—do及mi—sol小三度音程与二度音程穿插在歌曲中间。三是调性分析。歌曲以五声羽调式开始,中间时而巧妙地转向大调式,A段五声羽调式的色彩浓重,但在A段结尾处悄悄转向大调式。B段开始又转回到了五声羽调式,但在B段进行一半后又开始了大调式与五声羽调式的巧妙交替,最终以do音作为全曲结束音。
2.2 学生情况分析
第一,调研目的。对学生进行前测,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原有的音乐知识水平。在掌握了学生情况的前提下,对学生在课上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好充分的预设,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更有效、高效,使学生的学习更轻松、愉悦。
第二,调研内容与方式。一是节奏方面。第一步,教师给出固定的速度,告知节拍数目并提醒学生安静聆听;第二步,教師用节奏小木棒敲击2~4小节的节奏;第三步,请学生模仿拍击上述节奏型。二是音准方面。第一步,教师给出标准音A;第二步,教师弹奏西洋大调式音阶后请学生视唱;第三步,教师弹奏西洋小调式音阶后请学生视唱;第四步,教师弹奏民族五声调羽式音阶后请学生视唱;第五步,教师弹奏简单音程后请学生模唱音高;第六步,教师弹奏稍复杂音程后请学生模唱音高;第七步,教师给出固定音程,请学生与老师合作完成二声部配合。
第三,调研结果与分析。一是调研结果。通过在节奏方面的前测,发现学生对于包含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节奏掌握较好,但是当节奏中包含了附点音符或切分节奏时有70%的学生能顺利完成,另有30%的学生会出现拍击错误的情况。二是调研分析。学生整体的音乐素养较高,节拍感相对稳定,节奏模仿能力较强,但是复杂节奏交替出现时,学生会遇到困难。另外,学生的音准能力和歌唱能力均较好,能做到有状态、有气息支撑的演唱。教师预设学生在完成本教学设计的演唱时,可能会在复杂音程与复杂节奏相结合的地方出现音准问题。
2.3 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第一,教学方式。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把本节课设计成一节以“聆听——感受”“演唱——体验”及“合唱——尝试”为主的课。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课堂的轻松愉悦性以及师生的默契融合性。
第二,教学手段。一是“柯达伊手势示范引领法”。二是视唱法。三是对比——体验感受法。四是师生合唱尝试法。
2.4 技术准备
第一,教学资源整理。用绘声绘影编辑软件将歌曲范唱分割为A、B两个乐段,准备钢琴、录音机、歌曲MP3、课件《小螺号》、视频《小螺号》、二声部录制音频、口风琴等教学资源。
第二,其他技术准备。一是运用视频软件下载相关内容。二是运用绘声绘影编辑视频。三是教师课件(Power Point)、多媒体设备。
2.5 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第一,前期教学状况。《小螺号》这首歌曲采用五声音阶羽宫调式,带再现的但三段体节奏,AB段旋律形成鲜明对比,演唱时A段速度欢快,情绪活泼跳跃,B段可唱得悠扬舒展,感情饱满真挚,学生对本课歌曲的旋律比较熟悉。
第二,存在问题。
第三,解决策略。针对歌曲中五度音程的演唱和歌曲节奏的变化,在学唱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歌曲的音高与节奏唱准确,让学生在学习中巩固前八后十六和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四分附点节奏和八分附点节奏的演唱,对于上波音的演唱要灵巧自然,指导学生运用跳跃与连贯的演唱方法表现AB乐段旋律。让学生为歌曲分出乐段,在进行曲式作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学唱,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三段体(ABA)结构,针对B乐段的节奏较为复杂,可以让学生借助乐器在演奏中去感受歌曲旋律的变化。
3 教学目标
第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是感受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二是在歌曲演唱、处理与创新中,体验爱生活、爱自然、爱亲人的美好情感。三是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乐于参与演唱的愿望,感受合唱的魅力。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一是运用视唱乐谱的方法学唱歌曲。二是学习并掌握用波音装饰演唱《小螺号》,使歌声更活力、更动听。三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合作,完成二声部合唱的尝试。
第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4.1 教学重点
第一,用清脆的声音表现歌曲A段活泼欢快的情感。
第二,用悠扬的声音表现歌曲B段优美抒情的情感。
4.2 教学难点
第一,唱准la,—sol七度大跳音程,用对比的方法演唱la,—mi和la,—re音程。
第二,掌握音乐记号在歌曲演唱中的作用,唱出歌曲的韵味。
第三,学生与教师共同合作,完成二声部合唱的尝试。
5 教学过程
5.1 发声练习——找海螺
阶段目标:选取歌曲《小海螺》的创作元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发声练习,提前解决歌曲难点。
5.2 情境导入——看海螺
阶段目标:从歌曲音响入手,初步感受歌曲情绪、结构、旋律,为学唱作准备。
5.3 学唱歌曲——唱海螺
阶段目标:能够准确演唱歌曲。
第一,学唱歌曲A乐段。一是视唱旋律。二是再唱A乐段。三是唱歌词。四是跟钢琴伴奏演唱歌曲A乐段。
第二,自学B乐段。一是视唱。二是唱歌词。
第三,跟钢琴伴奏完整演唱全曲。
第四,唱好歌曲。阶段目标:用清脆悦耳的声音表现出歌曲欢快、热烈的情感。一是分析歌曲两乐段的特点(如表1)。二是分析紧缩的创作手法。三是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5.4 拓展延伸——演海螺
阶段目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乐于参与演唱的愿望,感受合唱的魅力。一是教师示范唱一个声部,弹奏另一个声部。二是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口风琴吹奏练习。三是师生合作完成二声部合唱的尝试。
5.5 评价反馈——听海螺
阶段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与建议,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检测自己学习的成果。
教师出示评价等级表(表2):
设计意图:通过回答问题的方法巩固本课所学,引导学生心平气和地接受同伴们的合理评价。
5.6 课堂小结——爱海螺
阶段目标:通过小结梳理本节课所学相关知识,了解作曲家付林,为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提供思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以“爱”的心生活,以“爱”的心与同伴进行交流,并激发学生对合唱的热爱之情。
6 学习评价方式
6.1 评价设计表(如表3)
6.2 评价设计说明
第一,评价分为五个项目:能有气息支撑地进行发声练习、能学习并掌握用波音装饰演唱歌曲、能有感情地背唱歌曲、能用口风琴吹奏B段旋律、能与他人合作完成二声部合唱的尝试。
第二,每个评价项目分为“自评、互评、他评”三种形式。一是要求学生用彩笔描绘小星星;二是把其他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也如实地进行记录;三是由老师协助把他评的小海螺數量也描绘完成。四是统计每一项的“小海螺数量”。
第三,小海螺总数量为50个。得到40个小海螺为优秀,30~39个小海螺为良好,其他数量为合格。
第四,以鼓励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基础。
7 教学设计的特点
此设计突出了对学生进行前测,侧重了对教学背景的分析。由于学生原有音乐素养较高且教师本人对与合唱教学的长期研究,结合以上两个优势,教师认真地对歌曲进行了二度创作,为歌曲B段编配了低声部旋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笔者使用谈话法、创设情景法、游戏法等教法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教学活动成为了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
7.1 发声练习——找海螺
发声训练曲选取了歌曲《小海螺》的创作元素,由教师精心设计自编而成,进行有针对性的发声练习,其目的是提前解决难点、突破难点、淡化难点。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发声练习,训练学生准确歌唱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唱歌习惯。
7.2 情境创设——看海螺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创设生动的音乐情境。美丽的小海螺形象来到了学生们的中间,很快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有利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7.3 学唱歌曲——唱海螺
从兴趣出发,在轻松活泼、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实施教学活动。在表演活动中,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实践,不仅提高了观察能力、听觉能力,还体验了艺术的魅力。
7.4 拓展延伸——演海螺
此环节是本次教学设计的亮点,完成预期目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乐于参与演唱的愿望,感受合唱的魅力。由于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发现学生原有音乐素养较高且教师本人对与合唱教学的长期研究,结合以上两个优势,教师认真的对歌曲进行了二度创作,为歌曲B段编配了低声部旋律。
7.5 评价反馈——听海螺
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与建议,引导学生心平气和地接受同伴们的合理评价,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检测自己学习的成果。
7.6 课堂小结——爱海螺
“同学们时而清脆时而悠扬的歌声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我们一起完成了二声部合唱的尝试,今后我们还会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合唱的练习,同学们要一起加油啊!”教师用朴素真诚的语言鼓励学生走上合唱的舞台。以本节课为契机,引导学生以“爱”的心开始每一天的学习与生活,以“爱”的心和身边的同伴进行交流。“爱海螺”的深意就是爱合唱!
作者简介:阎茜(1979—),女,北京人,本科,2005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音乐学专业,一级教师,就职于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研究方向: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