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女班班级管理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2016-10-20施潇
施潇
摘 要:瑶女班班级管理,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但只要能找准学生工作的着力点,了解学生的需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并以“恩”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就能唤起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上进心。
关键词:瑶女班;班级管理;方法和技巧
瑶女班,是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实际出发,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培养合格的初级建设人才而设立的特殊教育班级。担任瑶女班班主任责任重大,工作艰巨。笔者担任第三届瑶女班班主任工作以来感悟颇深,收获匪浅。下面谈一谈瑶女班班级管理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一、善引导,让感恩情怀常驻心中
瑶女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瑶女学生除了享受国家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家庭困难补助和地方财政的午餐补助以外,还享受企业界爱心人士的各种资助。这样,一些学生因此产生优越感,认为国家所给予的、企业爱心人士所资助的都是她们应得的,是理所当然的;说她是一个弱势群体,因为她们来自深山瑶寨,由于受独特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文化传统、各异的民风民俗的影响,她们有向往到外地学习的愿望但又有浓厚的乡土感情。在家能自立,但到了陌生的环境就失去主见,惶恐不知所措。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和实际情况,入学之初,我就将“感恩”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开展了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动。例如,利用班内的《学习园地》,宣传和报道企业界爱心人士回报社会、施恩于人的先进事迹,引导和培养学生构建感恩情怀和感恩文化;每个学期班《工作计划》中有一条硬性规定:要求每一位同学要学会讲一个关于感恩的故事,学会唱一首关于感恩的歌;每个学期段考期考后,让她们动手给资助方爱心人士写一封信,汇报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情况,抒发她们的感恩情怀。
二、抓习惯,让个人行为合乎规范
瑶女班学生心理素质、生活习惯以及文化知识的差异较大。她们进城读书后,一些生活习俗和坏毛病随之而来。习惯的养成,某种意义上讲,事关学生的命运前途。基于这样的认识,我首先从全盘考虑,制订科学的具有层次性和稳定性的管理目标体系,从品德入手,从基本言行抓起,規范学生的起居、学习和言行活动中的行为、用语、着装以及各种行为习惯,使她们成为仪表端庄、举止文雅、纪律严明、尊敬师长、讲究卫生的合格中学生。其次是以学校“三爱育人”工程为契机,科学制定了“自爱养成习惯十要十不要”“自爱行为十要十不要”等规定。由于坚持从班级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制订出合理的管理目标,从小事抓起,从行为习惯的点滴抓起,她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基本得以养成。
三、多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本地瑶族属于“过山瑶”,大都居住在深山老林,吃完这一山后又迁往那一山寻找生活立足之地。由于交通闭塞和独特的居住环境,她们很少与外界往来,造成年青一代孤陋寡闻,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瑶族女生进城读书后,仍像她们的父辈那样独往独来,她们平时的交流工具——瑶话,教师听不懂,要求她们用普通话来交流,她们说得词不达意。我除了经常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之中,倾听她们的心声,了解她们的思想动态外,还要带着一颗真诚的心,虚心向她们学习瑶语,并用学习到的瑶语与她们交流。每次学校举行较大型的活动结束后,我因势利导及时组织她们进行郊游或野炊,让她们聚在一起畅谈活动的感受,增强她们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出现了一个团结向上,其乐融融的和谐氛围。
四、定好位,营造班级的学习氛围
在不断的探索中,我发现瑶族女生来自不同的深山瑶寨,她们虽然遵守纪律,尊敬师长,但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知识面较窄,寡言少问,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一旦学习遇到困难或者考试不如别人,又容易丧失学习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个性特点,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首先,要求科任教师遵循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落实的原则,注重课堂学习的生动有趣,有序地组织教学。其次是在教育原则上,养育结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上,以“补”为主,“预”结合,突出重点,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使她们进入中学后尽快完成从小学到中学的转变,适应中学新的学习方法、学习环境。这样,快者快学,慢者慢学,学生在竞争的氛围中,不但明确了学习目标,培养了学习兴趣,而且来了一个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以“学会”为主到以“会学”为主的转变。
担任瑶女班班主任,有苦也有乐,有愁也有喜。但正如英国小说家萨克雷所说的:“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看到同学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双双好奇而又充满渴望的眼睛,心里是甜滋滋的。
参考文献:
刘冰清.略谈少数民族预科班主任工作的“六心”[J].教育教学论坛,20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