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6-10-20马士健
【摘要】对安徽省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研显示,安徽省在校大学生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心理方面均存在非理性;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给家庭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也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对大学生消费进行教育和引导很有必要,应该从社会、学校和家庭几方面加以正确教育和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现状;对策研究
1.安徽省高校大学生消费的状况
2015年1—3月,笔者对安徽大学本部、安徽大学江淮学院、合肥师范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安徽财贸大学的在校大学生消费状况进行了调查,同时对部分大学生家长以及部分社会青年进行了相关调查。本次共发出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08份),主要调查安徽省在校大学生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收入的来源、大学生理财状况。
1.1消费水平状况
统计资料显示,在校大学生月人均生活费收入308元,月人均生活费支出535元。大学生消费存在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2015年安徽省农村居民年可支配收入5724元,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13376元(参见《安徽省2015全省经济运行情况》);2015年合肥市城市居民月人均消费在563元。显然,月消费超过600元的大学生月消费超过合肥市居民平均消费水平,视为非理性消费人群。可以看出,合肥市在校大学生消费水平存在非理性现象。
1.2生活费收入来源渠道
合肥市大学生生活费来源渠道情况,通过对部分大学生的访谈得知,许多家庭困难的学生生活费通过家长给、助学金、勤工俭学多种渠道获得。
1.3消费结构的情况
调查显示,他们除了吃饭、学习用品、日用品、服装、通讯、交通基本消费项目以外还存在恋爱、旅游、请客、上网、自学考试、医疗、吸烟、喝酒等消费项目。可见,安徽省在校大学生在消费结构上存在非理性。
1.4在校大学生理财状况
调查显示:有12.0%的在校大学生不清楚每月生活费花到了哪里;有15.4%的大学生20天左右就把月生活费花完,有3.3%的大学生一周花完全月的生活费;在把生活费花完以后,32.1%的学生会向父母要,24.9%的学生会向同学借钱,18.9%的学生会透支下月生活费。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不能合理支配每月生活费。
2.安徽省大學生非理性消费的主要表现
2.1消费水平非理性表现
安徽省在校大学生消费水平非理性表现在:作为主要依靠父母提供生活费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消费水平高于同期城市居民及社会青年平均水平。
2.2消费结构非理性表现
在校大学生作为依靠父母供养的消费群体,其合理的消费结构支出比例由大到小应该是:吃饭、学习和日用品、穿着、通讯、交通等其他消费,还包括:谈恋爱、手机、吸烟、喝酒、请客、购买名牌服装和化妆品等等。他们这方面的消费占月消费总额的20%以上。
2.3消费方式非理性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方式主要表现在不切实际的高消费、追求“奢侈型”消费方式。他们花父母的钱穿名牌服装、用名牌化妆品、谈恋爱、旅游、下饭馆、进舞厅。
2.4消费心理非理性
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不能依据收入状况理性消费。部分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消费自然就高。身在同龄人的环境中,大学生容易出现攀比心理。这些现象可以反映出一些大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3.安徽省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原因分析
3.1社会方面的原因
对社会青年的调杏显示,合肥市月消费1000元以上的社会青年占9.1%;追求名牌服装和化妆品的占14.1%。有46.1%的合肥青年认为大学生消费受社会消费观念的影响。可见,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产生与社会不良的消费观念存在密切的关系。
3.2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消费观念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次调研显示,独生子女学生从事勤工俭学的比例小于非独生子女学生,而他们高消费人群的比例却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学生。这种现象说明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方法有待改进。
另外,家长对待大学生手机和恋爱消费的态度影响大学生消费结构。凋研显示,有67.4%的大学生家长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旅游,有70.5%的认为大学生应该使用手机,有53.5%的家长不反对大学生谈恋爱。调查显示,有65.9%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独立管理钱财的经历。可见,家长放松对子女的要求、过于溺爱、缺少对于女自理能力的培养和自身消费观念的错误引导,是大学生产生非理性消费的重要原因之一。
3.3学校方面的原因
大学生产生非理性消费还与学校缺乏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和学校不良环境的影响有关。
3.3.1学校缺乏对大学生消费道德的教育
随着大学生消费问题报道增多,各院校纷纷对大学生消费和生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但是,与大学生消费教育的需要相比,还很不够。主要体现在:①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不足。虽然近年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现象,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学校,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不足。②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肖费观念的指导不够。对在校大学生调查反映,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几乎没有涉及,更不用说指导他们科学、理性消费了。
3.3.2
同学的示范效应对大学生个体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大学生消费有从众心理,易受周围同学的影响。对大学生的访谈得知,农村学生容易受到城市学生的影响,经济较困难的学生容易受到经济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影响,个性不太强的学生容易受到个性较强的学生的影响,不追求时尚的学生容易受到追求时尚的学生的影响。如果这些影响是负面的,那么对于那部分受影响的学生来说,就是不良导向,将产生不良的消费行为。
3.4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3.4.1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根本原因。
调研显示,在合肥市有13%左右的贫困人口,在农村,这一比例更高。普通家庭供养一名大学生不易,父母希望他们完成学业能够改变家庭经济状况。部分大学生,不要说考虑民族和祖国的未来,就是自己的未来,也很少思考。不顾家庭的经济状况,盲目追求高消费,他们毕业后是不能够承担社会和家庭的责任的。笔者认为,大学生缺乏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是造成他们出现非理性消费的重要原因之一。
3.4.2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爱慕虚荣是造成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重要原因之一。
部分大學生受到不良社会观念的影响,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试图通过对金钱的挥霍和消费高档商品确立自己的优越地位。造成大学生攀比消费、奢侈消费。
3.4.3自制力不强,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消费行为是造成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生虽身在学校却有很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各种社会风气影响着他们的消费观念,使他们呈现出一种极不平稳的消费心理。调研中大学生表现出的追求名牌服装和化妆品、高档手机、请客、旅游、高额恋爱消费等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对大学生家长的调研显示:有58。0%的大学生家长认为大学生非理性消费是因为与同龄人在一起相互攀比造成的。
4.纠正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对策
4.1社会承担起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的责任
首先,应将消费教育纳人全民教育体系。消费教育对一个人来说应是终身教育,应该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完成。社会对大学生消费的引导体现在: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减少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影响;加强对商业广告的管理,规范商业广告行为,减少不正确消费知识和观念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4.2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消费教育和引导
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应该从小做起,小学的消费教育可以结合劳动技术课或者思想道德等课程,传授有关消费观念、生态消费中的环保意识及介绍如何花零花钱等。大学生的消费教育可以通过开没必修课和选修课引导大学生更深入、更广泛地研究消费结构、消费规模、消费技能及有关法律。
4.3家庭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和引导
家庭在行使消费教育的过程中应从小处着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灌输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知识;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锻炼其适应消费生活变化的能力;不断提高家庭消费的文化含量,使孩子受到熏陶,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对子女的理财教育上,美国家庭的做法值得借鉴。当他们稍大一些的时候,给他们在银行开设信用帐户,提醒他们关注自己帐户余额的变化,理性消费。
参考文献:
[1]文启湘,韩小红.消费经济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1
[2]李银河,王震宇,唐灿,等.穷人和富人——中国城市家庭贫富分化调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3]孙国锋.中国居民消费行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5
[4]邓演平,蒋继平。大学生日常消费状况的调查[J].现代教育科学,2011,(07);26-27
[5]赵样录.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状、原因和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3):23-25
作者简介:
马士健(1990-),男,天津人,安徽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