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剖析利川莼菜大减产原因,探寻破解良策

2016-10-20蔡国勇刘西尧周富忠

长江蔬菜·技术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利川莼菜

蔡国勇 刘西尧 周富忠

特约栏目主持:李崇光

男,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与岗位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跨世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农业部软科学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对外贸易整合》专著及国家规划教材《农产品营销学》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70多篇。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导读: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利川莼菜的商品价值被发现,并人工栽培试验成功,经近30年发展,已成为当地特色支柱产业。但是,自2013年以来,利川莼菜出现大面积减产,年产量下降近1/3,严重打击了莼菜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该产业的规模发展。通过调查、走访等方式发现,虫害是利川莼菜减产的主要原因,病害及局部的水体污染等微生态环境被人为破坏则加剧了莼菜减产。同时,对利川莼菜减产原因提出了3点不同看法,最后提出了生物防治、科学施肥、发展莼鱼共生模式、改善生态等治理措施,有效提高莼菜产量和品质,为当地莼菜产业发展壮大提供技术保障。

莼菜为睡莲科莼菜属多年生宿根淡水水生草本植物,可能起源于毛莨科的古植物[1],是国家一级濒危保护野生植物[2],原广泛分布在北半球的许多地区,现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北美、古巴和墨西哥等地,集中分布在40°N以南的亚热带地区[1]。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及重庆,集中分布在30°N以南地区[2],是我国古代常见的野菜之一,食用可追溯到3 000年前,栽培历史达1 500多年[3]。根据叶色可分为红叶和绿叶2类,红叶莼菜适应性较强,易获得高产,但品质稍次于绿叶莼菜[3]。莼菜含有酸性多糖、蛋白质、氨基酸、组胺、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防癌和抗癌等功效,集营养、医疗和保健等作用于一身[4]。利川莼菜主产于福宝山,现已辐射周边的忠路镇、凉雾乡、汪营镇等乡镇,由于生长生态环境独特,其以胶质丰富、叶肉肥厚、质地柔滑而闻名于世[5],口感和胶质含量都优于其他地区产品。

1 利川莼菜产业的发展历程

1.1 利川野生莼菜商品价值的发现

20世纪80年代以前,莼菜在利川均为野生,其价值不为当地人所知,除食用外,大量用于喂养牲畜[6]。20世纪40年代,新西兰著名传教士路易·艾黎先生在利川忠路花台村当神甫时常食用野生莼菜;1963年7月,武汉大学生物系周凌云教授到福宝山考察,识别、采集野生蔬菜标本;1964年10月,已担任亚洲和平理事会理事的路易·艾黎重访利川时要求品尝莼菜,当地人方知莼菜是宝;1986年,中央电视台记者杨金月在利川福宝山拍摄的《发现野生莼菜原始群落》报道在《新闻联播》播出,引起广泛注意,更吸引了日本高松商事株式会社长高野善隆先生的眼球,同年7月,高野善隆亲临利川考察了福宝山的野生莼菜资源,认定其果胶丰厚、芽粗壮,品质远优于江浙莼菜,认为利川具有莼菜批量生产的气候条件、净水及土地资源[6~8]。

1.2 人工栽培及加工的兴起

1987年3月,日本高松商事株式会社黑羽邦彦部长和工程师池内文男先生来利川洽谈莼菜的基地建设、加工和向日本出口等有关事宜,开始人工栽培试验,并取得成功;1988年,农业部领导到福宝山考察,论证了莼菜开发前景,批准利川莼菜基地建设项目,由福宝山水库莼菜加工厂牵头,以福宝山为中心建立莼菜基地37.3 hm2;1990年,利川莼

菜产量达40万kg,成品22万kg,出口创汇20万美元;1991年,又一家莼菜加工企业——利川莼菜开发公司挂牌成立,新建莼菜基地30 hm2,翌年2家生产企业收购加工鲜莼菜80万kg,产值超1 000万元;1992年6月,农业部、中国营养学会在恩施举办“利川福宝山天然富锌莼菜开发与应用研讨会”,众多国内知名营养学家和植物学家对利川莼菜赞誉有加;1993年9月,利川福宝山莼菜获绿色食品标志;1995年3月,利川被评为“中国莼菜之乡”;莼菜产业在利川逐步兴起,四川雷波于1990年、重庆石柱于1991年、湖北恩施于1996年、湖北宣恩和咸丰于2002年相继从福宝山引种试种成功[6~8]。

1.3 利川莼菜产业的形成及发展壮大

1998年,利川将莼菜列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进行重点扶持;1999年4月,湖北天佛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主要从事莼菜科研、生产、加工、出口等业务,同时实施了“利川市万亩莼菜基地建设项目”第一期工程,新建基地233.3 hm2,改造基地133.3 hm2,同年天佛莼菜获绿色食品标志;经过几年的发展,初步形成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莼菜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2002年,天佛莼菜获“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2003年,天佛莼菜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2004年,实施“利川市万亩莼菜基地建设项目”第二期工程,新建莼菜基地333.3 hm2,同年底,利川莼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5年2月,利川莼菜基地被列为湖北省第二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同年7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批准实施“利川莼菜加工出口产业化龙头项目”,其品牌效应不断彰显和提升,成为利川最负盛名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和畅销市场的创汇产业。到2008年,利川市莼菜种植面积达到1 000 hm2,年产优质莼菜1 400余t,成为中国莼菜基地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县区。2010年,利川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0 000 hm2,其中莼菜面积2 000 hm2;2011年,利川山野莼菜获有机食品认证;2013年,利川多仁多实业有限公司进入莼菜生产加工领域,开发莼菜饮料、莼菜口含糖片、莼菜饼干等系列产品;2014年利川市继昌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着力打造集莼菜研发、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化农业企业。目前,利川莼菜面积已达

2 067 hm2,年产量达到1.6万t,产值超过1.5亿元,莼菜成为利川重要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莼菜产业正向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快速迈进[6]。

2 利川莼菜减产原因分析

2.1 相关文献报道莼菜减产原因

目前认为莼菜濒危以及栽培减产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莼菜遗传多样性低,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适应能力弱[9];二是人为干扰导致莼菜生长环境片断化、破碎化,特别是栽培群落结构的物种多样性组成简单,抗干扰能力差,在物种竞争中处于劣势;三是水体污染,导致重金属毒害;四是莼菜为小作物,栽培范围狭窄,各地气候环境差异大,栽培管理粗放,缺乏系统研究,尚未形成完善的栽培模式[10];五是品种老化和退化[11]。

2.2 调查走访发现利川莼菜减产原因

自2013年以来,利川莼菜产量和品质大幅下降,部分莼菜田采摘量下降60%以上,少数莼菜田已经绝收,主要表现为茎叶发黄并逐步死亡,这极大影响了莼菜种植户的积极性,利川特色产业莼菜生产现状堪忧,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根据对种植户的走访调查,结合田间实地观察,可将利川莼菜大减产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莼菜田天敌被大量捕杀,导致长腿水叶甲[12]等害虫大发生 当地及周边少数人员因利益驱动,通过化学(甲氰菊酯为主)和物理(电击)方式,大肆捕捉黄鳝、泥鳅等莼菜害虫天敌,严重破坏了莼菜田生态食物链,导致椎实螺、扁卷螺、长腿水叶甲、菱角莹叶甲等害虫大量孳生繁殖,成为优势生物群体,致使莼菜产量和品质降低。目前几乎所有减产的莼菜田都能发现大量上述害虫,虫害是利川莼菜减产的主要原因。

②局部区域为死水田,导致叶腐病和根腐病等病害为害 主要表现为低洼、平坝地带的莼菜田,因田水流动性小而成为死水田,加之施肥不当、农事活动及虫害造成莼菜根、茎、叶损伤,使叶腐病、根腐病等病害偏重发生。湖北天佛食品公司科研人员研究认为,施未腐熟的有机肥是导致莼菜发病的主要原因,若施用腐熟的枯饼、沼液等有机肥,保持水源清洁、流动,则基本能保证没有大面积的病害发生[7]。

③局部区域水质恶化,出现富营养化及除草剂污染 部分莼菜田过量施肥使水体富营养化,水绵、青苔、浮萍、红藻、杂草等快速繁殖,与莼菜争营养、争光照、争氧气,抑制莼菜正常生长导致减产。利川莼菜基地水源多为自流梯级灌溉式,若上方农田施用除草剂时污染了灌溉水源,就会出现“污染一块,连累一片”的局面,因此,莼菜基地在建设时多进行水源分流,上方农田水一般不会流入莼菜田,但不排除暴雨漫溢所致。

2.3 对利川莼菜减产的几点不同认识

①利川莼菜尚不存在老化和退化现象 经观察发现,利川莼菜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在主茎上不断分化出地下匍匐茎,匍匐茎上再不断分化出水中茎,匍匐茎与水中茎都可自然脱落形成新的个体,实现自我更新,老主茎自然死亡。种植20年以上的莼菜田,只要未遭受人为生态破坏,莼菜长势良好,水面叶片覆盖率达到90%以上,产量仍然可达2 000 kg/667 m2,品质也相当不错,不存在老化现象,因此,莼菜丰产期为6~8年之说[7,11]有待进一步考证。当然种植密度过大会影响莼菜产量,通过间拔等人为干预,合理控制莼菜种植密度,是保障莼菜产量的措施之一。

无性繁殖是保持植物种性的主要措施之一,莼菜有性繁殖的种子发芽率极低[7],无性繁殖是莼菜繁殖的主要方式,有利于莼菜种性的延续。病毒病是导致植物种性退化的主要病害,在利川莼菜上目前尚未发现该病及传播此病害的蚜虫。因此,利川莼菜是否存在种性退化有待进一步论证。

②利川莼菜重金属污染尚无依据 水质是莼菜生长、产量形成及品质好坏的重要制约因素[13]。利川莼菜田水源多为自流山泉水,水质好,水质污染主要表现为除草剂污染及死水田施肥过量导致的富营养化,但范围极小,在利川尚无代表性。利川山清水秀,气候、土壤等环境优越,目前还未发现利川莼菜田水质重金属超标的相关报道,当地莼菜田水体应不存在重金属污染。

③利川莼菜标准化生产水平较高 早在2003年,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即发布了《利川莼菜》省级地方标准和《利川莼菜种植规程》,2009年,吴云[5]编制了《利川福宝山莼菜高产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2013年,利川市农业局的雷必胜等[14]编制了《莼菜有机生态型高产栽培技术》,可见利川莼菜生产已由粗放种植,走过标准化规范生产,步入无公害栽培,迈向有机生态高产栽培。

3 利川莼菜减产解决措施

针对利川莼菜减产的几个主要原因,围绕莼菜田生态保护、科学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推行莼鱼共生种养生态模式等几个方面提出以下对策,确保利川莼菜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1 提高认识、保护生态,以莼菜田水源保护为核心,完善、优化莼菜田生态微系统

首先是保护水源,加强莼菜基地水源基础设施建设,严格分离莼菜田水源与农田水源的进水口,有效避免农田施用除草剂等造成莼菜田污染;消灭死水田,莼菜田进、出水口呈对角线设置,让田水处于缓慢流动状态,利用“流水不腐”有效预防莼菜叶腐病和根腐病,提升莼菜品质。其次是禁止莼菜田毒鱼、电鱼及诱捕泥鳅、黄鳝,保持莼菜田完整的生态食物链,利用莼菜田害虫天敌有效控制虫害基数。再次是通过补植或间拔等措施控制莼菜合理密度,使水面莼菜叶片覆盖率保持在90%左右,保证莼菜产量和品质都达到最佳状态。

3.2 坚持以农业、物理、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综合防治莼菜病虫草害

主要利用人工清除莼菜田的杂草、水绵、青苔、浮萍等,杜绝使用除草剂;在3月底4月初,莼菜萌芽前,椎实螺大量聚集于田块四周和进、出水口,此时可放掉田水人工捕捞,也可保持3~5 cm水层,用螺威(从油茶科植物的种子中提取的五环三萜类物质,系植物源农药)拌过筛腐叶土撒施,保持6天不灌水,之后换水透田。重点是培育莼菜害虫天敌,通过合理的天敌生物群落控制虫害;调节莼菜田水循环,保持水体流动、水质清洁,有效控制莼菜病害。在冬季非采摘期可使用石灰、波尔多液等对莼菜田进行消毒处理,此时可适量使用高效低残留化学农药(确保安全间隔期)降低病虫基数,莼菜萌芽至整个采摘期严禁使用化学农药。

3.3 以施用彻底腐熟的有机肥为主,合理搭配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肥料,平衡营养、科学施肥

为了确保利川莼菜纯天然、无污染,既保持高产又能保证优质,在施用彻底腐熟有机肥的基础上,也要科学合理施用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肥料,平衡供应莼菜所需的各种营养。为确保所施有机肥充分腐熟,建议施用符合NY/T 525-2012标准的商品有机肥或符合NY/T 884-2012标准的生物有机肥,比如汇丰有机肥、阿姆斯生物有机肥等。目前尚无莼菜专用配方肥,但莼菜与莲藕同属睡莲目植物,营养需求特点应相近,湖北宜施壮肥业等国家定点配方肥生产企业已根据莲藕的需肥规律生产出了莲藕专用配方肥,可在莼菜上试验示范推广;莼菜是富锌植物(锌含量0.66~1.26 g/kg[3]),可针对其对锌需求量大的特点补施锌肥;还可补施硒肥,让利川莼菜成为富硒食品,更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3.4 推行莼鱼共生模式,创建新的莼菜田微生态系统

通过近2年在福宝山莼菜田试验,在每年4月20日前,667 m2投放10~17 cm鲫鱼和鲤鱼各20~30尾、草鱼5尾,泥鳅或黄鳝2.5~5.0 kg,让其自然繁殖,群体逐步壮大形成优势种群,可有效控制莼菜田椎实螺、扁卷螺等害虫和草害。杜绝投放大鱼,到年底必须将0.5 kg以上的鱼起获,避免大鱼在来年春季莼菜萌发时碰断莼菜嫩茎,造成损失。推行莼鱼共生模式,创建新的莼菜田微生态系统,形成新的食物链结构,让鱼类有效控制莼菜虫害,减少或避免使用化学农药,使莼菜产品提档升级,同时增加了鱼产品收入。还可探索试验创建莼—虾、莼—蟹等莼鱼共生生态模式,丰富新的莼菜田生态系统内容。

参考文献

[1] 于丹.中国北部莼菜(Brasenia schreberi)地史分布与生态适应[J].植物研究,1991,11(4):99-105.

[2] 刘美玉,习向银,罗丽娟,等.莼菜资源利用研究综述及展望[J].长江蔬菜,2011(10):7-10.

[3] 张雷,王凌云,陈淑玲.莼菜的特征特性及栽培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12):101-102.

[4] 隆旺夫.保健水生蔬菜——莼菜优新品种[J].农业知识:瓜果类,2007(5):8-9.

[5] 吴云.利川福宝山莼菜高产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9(9):197-198.

[6] 吴会会,刘乐承.湖北利川莼菜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J].长江蔬菜,2013(18):15-17.

[7] 吴德成.利川莼菜[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8] 何文远.利川莼菜产业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J].中国蔬菜,2007(增刊):120-121.

[9] 刘朝贵,李小孟,须建,等.三大产区莼菜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2012,34(10):

54-59.

[10] 张霞,刘志雄,袁龙义,等.武陵山区莼菜减产原因调查和改进措施探讨[J].北方园艺,2015(10):45-50.

[11] 吴洪梅,于杰.石柱县莼菜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考[J].南方农业,2015,9(22):89-91.

[12] 矫振彪,焦忠久,吴金平,等.高山莼菜长腿水叶甲的为害与防治[J].长江蔬菜,2014(7):49-50.

[13] 李侍楠,董元火.杭州西湖莼菜种质资源保护区的莼菜群落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4 905-14 906.

[14] 雷必胜,王玲.莼菜有机生态型高产栽培技术[J].科技资讯,2013(12):153.

猜你喜欢

利川莼菜
从利川马的发展看畜禽种质资源保护
江西莼菜产业发展现状
石柱县莼菜种植现状及引种试验
“绿色”的莼菜
莼菜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初步研究
利川莼菜发展概况及建议
莼菜
利川市饲料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旅游观光铁路助力利川旅游发展
利川市家禽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