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教学中对特殊儿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16-10-20韩冰
韩冰
[摘要]特殊儿童由于存在生理缺陷,心理问题也更显得突出。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的交流方式,对促进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要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让他们在鼓励中感受快乐,收获成长;在互动中加强融合,开启心灵;在活动中展现成果,增强信心;以歌词敲击心灵,形成健康人格。通过音乐教学使特殊儿童的情绪和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明显改善,恐惧焦虑情绪得到有效缓解。
[关键词]特殊儿童;音乐课堂;心理健康
音乐不仅是情感的艺术,对青少年智力的开发和心理健康的培养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适时、适度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以健康、自信、充满希望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一、在音乐教学中对特殊儿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特殊儿童对于音乐的基本反应与正常孩子是一样的,音乐可以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来改变特殊儿童的行为。特殊儿童最大的障碍在于语言交流,有的儿童可能只会运用有限的几个词语甚至是没有语言,如自闭症儿童。因此,与他们的语言交流会遇到很大障碍,尤其在建立人际关系方面,而接触是改善人际关系的第一步。音乐是非语言的交流,在人与人的接触方式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它可以帮助特殊儿童达到交流的目的,获得成就感。
1.音乐为特殊儿童提供交流的机会
由于特殊儿童与社会接触的非常少,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多不适当的行为,如以自我为中心、孤僻、敏感、多疑等。组建音乐小组,引导特殊儿童加入其中,有助于改善他们的行为,为他们提供在小组中成长的机会。我校开设了“爱之翼”歌舞小组,共九人,由我担任辅导老师。孩子们在创设的音乐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相互间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2.音乐使特殊儿童有安全感
研究表明,新生儿对有节奏的声音更为敏感,它给予新生儿一种安全感,这可能与胎儿期天天听到母亲有节律的心跳有关。特殊儿童与新生儿类似,非常需要安全感,他们渴望听到有节奏的声音。而音乐自身的结构性和律动能够给他们提供安全感,相同的音乐不停地重复多次,孩子就能有预见性,不会对未知的情况产生恐惧。
3.音乐使特殊儿童获得满足感和自信心
在音乐中获得满足感和自信心,对特殊儿童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身体有缺陷,在成长过程中这些孩子非常缺乏成就感,极度没有自信心。音乐可以带给他们满足感和自信心,在音乐的世界里,特殊儿童可以忽视心理的障碍,去体会音乐表达的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获得积极的体验。
4.音乐有助于特殊儿童的治疗和康复
有研究结果显示,早期的音乐训练对个体的大脑神经发育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音乐能够加强并改善大脑神经系统的神经连接与信息沟通,使运动系统、听觉系统、边缘系统等多个脑区得以锻炼和发展。孩子们的感官世界越丰富,大脑就会发育得越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有助于特殊儿童的治疗和康复。
二、在音乐教学中对特殊儿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为自卑、孤僻、依赖、痛苦、沮丧、敏感、多疑,其中的自闭症儿童喜欢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音乐教学中,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不但有利于特殊教育的有效开展,有利于特殊儿童良好人格的形成,更有利于特殊儿童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1.在鼓励中感受快乐,收获成长
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其听辨声音、使用乐器、记忆等享受音乐乐趣所必须的技能都受限制,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声音所传达的意义,也几乎体验不到音乐的乐趣。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参加音乐活动,在活动中充实他们的情感体验,丰富他们的成长经历。在音乐课堂上,有的特殊儿童有极强的表现欲,敢说敢唱,而大多数特殊儿童则显得拘谨、内向。为了调动大多数儿童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经常叫孩子们到讲台前表演,无论他们表现的怎么样都给予鼓励和表扬。孩子们不仅能大胆自信地演唱和舞蹈,有的孩子还能根据自己喜欢的音乐即兴舞蹈。孩子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自信和勇气。
2.在互动中加强融合,开启心灵
在特殊教育工作中,教师应与儿童建立融洽的关系,让他们感到被接纳和受重视。每次课前,我都与每个孩子击掌问好,有的孩子并没有作出反应,我就再次向他问好,直至让他感受到我对他的关注。课堂上有些孩子不能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我就引导他们察觉并感知声音,并带领他们走进音乐世界。例如,针对注意力困难的儿童,我会选择通过击鼓来带动他们走近音乐。当他们感受到我在鼓面上敲击的节奏,就会根据节奏围圈跳动,自闭症较重的孩子也能主动作出反应。这种音乐场景有助于开启孩子的心灵之门,增进相互间的交流互动。
3.在活动中展现成果,增强信心
孩子们都很喜欢音乐课堂的学习氛围,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他们是快乐的。虽然很多自闭症儿童很难流利地演唱一首歌曲,肢体不灵活的儿童很难跳一支完整的舞蹈,但是他们都能够积极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
4.以歌词敲击心灵,形成健康人格
每一首歌曲的感情基调和感染力都蕴含在歌词里。要唱好一首歌,必须先充分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意义。在学习新歌之前,我先引导孩子们理解歌词的含义,然后带领他们朗诵歌词。孩子们由于识字较少,语言能力差,不能完整地读出歌词,我便借用手语来表达歌词大意,让学生从中领悟歌曲表达的意义。比如,在学习《小雨沙沙》这首歌时,我把“小草发芽”“雨水真甜”“我要长大”等歌词内容都以动作的形式呈现给孩子们,让其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意义和所展现的美好,然后带领孩子们朗诵歌词,通过朗诵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三、在音乐教学中对特殊儿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1.善于把握最佳教育契机endprint
在集体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善于把握最佳教育契机,使特殊学生能从音乐教育中获得他们需要的精神食粮。例如,《宁夏》是梁静茹演唱的一首流行音乐作品,歌曲曲调柔和抒情。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随意比划,课堂上有些混乱。见此情形,我建议学生在“知了也睡了”歌词出现时用“睡觉”的动作来表达,这时大部分学生都开始做动作,个别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也跟随着做动作,课堂里明显安静下来。之后,在表演歌曲时学生们的表现力很强,流露的情感也很真挚,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也从中感受到了共同学习的快乐。
2.尊重儿童的个别差异,控制不良情绪
特殊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胆怯心理会越来越重,进而引起忧虑、悲伤、恐惧等情绪反应。尤其是在个别表演时,特殊儿童经常不出声或声音很小,眼睛始终看着地板,表现出焦虑的情绪。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观察学生,帮助他们克服胆怯心理,采取各种方法引导他们摆脱忧虑、紧张、恐惧等消极情绪,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3.加强关注,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
特殊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密切相关,他们很容易接纳师长为他们规定的角色,形成一定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因此,教师要多关注他们,正确引导他们的行为。例如,我的学生都集中在感统教室里上课,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有自闭症学生,有智障学生,他们的课堂表现也不尽相同,有乱跑或蹲下不听课的,有乱站队列的,还有对上课置之不理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如用眼睛注视着他们,不断地到学生面前去展示动作,口中还叫着他(她)的名字,告诉他(她)应该怎样做。经过多次重复,学生就知道我期望他们如何改进,进而自觉改正自己的行为。
总之,特殊儿童非常喜爱音乐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音乐教学,特殊儿童的情绪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得到明显改善,恐惧焦虑情绪能够得到明显缓解。音乐让我们教师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帮助孩子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创建属于他们的美好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张世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冰.儿童音乐治疗理论与实务技术[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3]曹理.普通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 赵永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