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探究

2016-10-20赵海秀

黑河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游戏化生活化数学

赵海秀

[摘要]幼儿的逻辑思维处在萌芽阶段,也是数学概念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由于年龄小,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比较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为了遵循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教师应结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区域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使幼儿园数学活动“游戏化”“生活化”。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给予其适时适当的指导,并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进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关键词]数学;游戏化;生活化

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发展。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只能依靠具体事物,因此教师要灵活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和兴趣将数学知识,逐渐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有计划地投放到幼儿的活动当中,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在培养数学兴趣的同时学习数学知识。

一、生活中的数学活动

杜威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数学存在于生活中。引导幼儿感知和体验数学知识,是以发展幼儿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的各种问题为目的。教师要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感知体验这些问题的存在,巧妙地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数学经验,大胆地尝试解决这些数学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将数学还原于生活。

教师要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教育契机,真正将数学巧妙地融入生活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在不断遇到各种新挑战和不断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感受到和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如,点名时可以报学号,幼儿一个接一个地连续报号,既在游戏中练习了连续接数,又培养了倾听意识。教师还可以变换不同的数数方法,如:单双数数、倒数、对数等;在放水杯时中班体验序数,小班体验上下;在散步时数数院子里的树有几种,每种各有几棵,体验分类与计数;在给图书做标记时,小班在书上贴三角形,在书柜上也贴同样大小和颜色的三角形,中班在书上贴数字,柜子上贴等量的实物,发展数物对应能力;大班书上贴数字,书柜上贴上分解,这些都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二、教育教学中的数学活动

1.在数学活动中运用实物演示法,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具体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幼儿经常见到的实物进行操作。实物演示法能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师在使用演示法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比较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说明,同时还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幼儿的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比较能力和判断能力。

如,在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二等分”中,引导幼儿理解二等分的含义时,可以拿一张正方形的纸进行演示,先把纸对边折,等分成两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教师可以边等分边引导幼儿观察是怎样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长方形。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分成的两个长方形是不是完全相等的。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向幼儿演示长方形、圆形以及其他图形等分的过程,最后使幼儿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及思考,知道二等分的概念:把一个图形分成相等的两个部分,就是二等分。

2.在数学活动中运用引导发现法,让幼儿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

兴趣是幼儿的学习动力,要引导幼儿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充分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及欲望,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探索新的数学知识。如,早操后进行餐后散步,孩子们走到幼儿园门口时,有小朋友喊了起来:“哇!我看见了‘婆婆丁。”孩子们立刻都跑过去看,“真的是‘婆婆丁呀,就是有点小。”我立即鼓励孩子们:“那咱们再去寻找。”孩子们四散跑开寻找,很快就找到了。我问孩子们:“你们找到了几棵?”孩子们一边寻找一边大声地数:“1,2,3,4,5,6……”孩子们大声报出自己的数量,还跟同伴比较谁多谁少。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数学知识。

3.在数学活动中运用操作法,让幼儿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与活动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幼儿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改变了“耳听口说”的学习模式。幼儿的很多经验正是在动手操作中形成的,如果仅给幼儿以语言讲解,而没有实际操作,只是将抽象的数字符号强加给孩子,那么幼儿并不能很好地掌握数学概念。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操作活动的运用,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自主、独立、愉快地体验某一数学概念的属性,探索数学运算的规律,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在材料的选择时要注意所选材料的操作性和趣味性,充分利用自然物或廉价的实物,因地制宜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当作数学材料。

4.在数学活动中运用游戏法,让幼儿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正如福禄贝尔所说:“游戏是幼儿的最高阶段,是这一时期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寓数学知识的学习于游戏之中,使整个教育活动更富有情趣,这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为此,在户外活动中,应着力于在幼儿熟悉的游戏中渗透数学内容。如,在组织幼儿玩“网鱼”的游戏时,当“渔夫”捉住了许多小鱼的时候,不要急于把“小鱼”放走交换角色,而是说:“今天的渔夫捉住了很多只小鱼,可他怎么数也数不清,小朋友来帮他数一数好吗?”幼儿听后很快来了兴趣,帮忙数了起来,一数正好是10条。再继续进行引导,“如果我们把这10条鱼分给小熊和小猫,有几种分法呢?”这样,孩子又兴致勃勃地复习了10的组成。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将一些数学知识巧妙合理地融于充满情趣的游戏中,孩子们会学得更主动,学习效果会显著提高。

三、区域活动中的数学活动

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可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尝试将幼儿数学游戏化操作的探索,从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出发,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在兴趣中学习,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积极性,提高幼儿对数学的认知能力。在制定数学区域活动目标时必须注意:制定的目标应淡化静态的知识、技能的要求,应定位于培养幼儿喜欢数学的情感、态度,以及幼儿的学习方法、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活动设计为幼儿感知周围实物,并不决定于事物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而完全从幼儿的兴趣、意愿出发,自己感兴趣的就是“最重要的、有价值的”。因此,在设计区域活动时,教师应根据目标,依据每个年龄段幼儿的特点,精心设计区域活动,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如小班幼儿具有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思维具体形象、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学习经验少的年龄特征。因此,在设计区域活动时,应采取形象具体、操作性、游戏性强,独立操作为主的方式。中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能力逐步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理解力、自控力不断提高,合作、竞争意识已产生并逐渐加强。在设计区域活动时,主要应考虑具有合作竞赛和挑战性的方式,如棋类游戏、扑克游戏、拼图游戏、走迷宫、转盘游戏以及电子软件游戏等等。让幼儿在与同伴的学习互动中,通过合作、交流、分享共同感知、探索、发现问题,从而获得更多的有关数学经验和逻辑知识,发展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同时也可以让幼儿体验到获得胜利的喜悦,从而促使他们乐于参与,在玩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幼儿是其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幼儿园开展数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等特点,依据幼儿的兴趣需要,以及教学学习的需要,精心为幼儿创设和设计数学活动环境,实现幼儿自主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杜威.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 史玉英)endprint

猜你喜欢

游戏化生活化数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为幼儿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游戏化语言:幼儿园活动游戏化的支柱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