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技术大跃进”的教训
2016-10-20宋晓军
宋晓军
9月23日,英国《每日邮报》记者普里格(Mark Prigg)在该报网站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海军价值40亿美元的“太空时代驱逐舰”出现泄露事故返回码头》的文章。文章称:9月19日美海军宣布,世界上最昂贵、技术最先进的“朱姆沃尔特号”驱逐舰(DDG-1000)遭受电力推进系统的泄漏事故将延误正式服役前的海上测试。看到这篇文章后,我马上想到了几个月前国内媒体对DDG-1000将要部署在太平洋方向可能对中国造成威慑的各种猜测。当然,我想说的并不是对被誉为“太空时代驱逐舰”“出事了”的幸灾乐祸,而要说的是——美国海军“技术大跃进”的教训。
美国“朱姆沃尔特号”驱逐舰(DDG-1000)
要说海军“技术大跃进”的教训,可以先从《每日邮报》标题中强调的“40亿美元”是怎么来的说起。根据今年3月美国政府问责署向国会提供的《美国国防部部分武器项目评估报告》中的数据显示,DDG-1000驱逐舰在1998年1月DDG-1000项目启动时,确定的研发费按2016年美元计算为24.443亿美元,采购费为348.969亿美元,项目总费用为373.3411亿美元,单位成本为11.6691亿美元,采购数量为32艘,采办周期为128个月。“报告”还提供了一组对应数据,时间节点是2014年12月,即研发费为107.516亿美元,采购费为123.145亿美元,项目总费用为230.661亿美元,单位成本为76.88126亿美元,采购数量为3艘,采办周期为248个月。从后面这一组数字中可以发现,“40亿美元”指的是采购费,即123.145亿美元除以3艘等于约41亿美元。事实上,若按两组数据中的“单位成本”一项对比,那就是从1998年1月项目启动截至2014年12月,DDG-1000的单位成本实际上升了559.9%。而这正是DDG-1000从计划建造32艘到最终只能造3艘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559.9%的单位成本上升呢?用政府问责署报告中的话说:海军甚至没有打算在DDG-1000首制舰建造之前进行技术成熟度和设计稳定性的演示验证工作。也就是说,在DDG-1000项目启动时,其在设计、建造时运用的如创新型舰体、复合材料的舰岛屿和孔径、综合电力推进系统、双波段雷达等10项关键新技术并没有按规定进行过相关的评估。值得注意的是,在DDG-1000出现这次电力推进系统事故之前,在今年年内美国海军的4艘濒海战斗舰和正在进行海试的“福特级”航母,都出现过至今尚未解决的综合电力推进系统事故。而在过去几年里,濒海战斗舰和“福特级”航母也都像DDG-1000一样,出现过因技术不成熟等问题而造成的成本超支(如2010年前者采购成本超支了76%,后者超支了10%)。也就是说,近来被国内媒体一直关注的已经部署或即将部署在太平洋方向的美海军三型技术上先进的战舰,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技术大跃进”的问题。而这也必然会影响它们威慑能力的发挥。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三型先进战舰存在“问题”而庆幸。因为美国海军毕竟是一支在实力和经验上在全球还没有对手的海军。不要说他们有一整套严格的法规、制度去发现问题和及时制止问题隐患的扩散,而且他们也有过一些成功的案例。如新研制项目仅占全舰设备约20%的“佩里级”护卫舰,以及除“宙斯盾”系统外新研制项目仅占全舰设备约11.1%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不仅在建造周期和成本控制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且在“冷战”后期和“后冷战”初期都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美国海军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大跃进”的教训,对于近些年刚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海军而言,都是很值得学习和汲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