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经营预算收入划转社保的意义
2016-10-20聂日明
国资经营预算收入划转社保的意义
聂日明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2016年调入比例达到19%,并将逐年提高调入比例
1月末,上海市在地方两会中指出,2016年,上海将按不低于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当年预算收入19%的部分,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约16.2亿元,用于补充上海市社保基金。
上海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包括利润收入、股利股息收入、产权转让收入等。2016年的上海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中,利润收入占到58.6亿元,股利股息收入占到11.8亿元,没有涉及产权转让收入。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的通知》,要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力度,2016年调入比例达到19%,并逐年提高调入比例。
实际上,除了财政直接补贴,养老金入市、延迟退休年龄、退休人员缴纳医保等方案渐次进入决策视野,尽能力充实社保。
上海将近两成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补充社保,应该有两层意义:第一,统筹协调,可能将逐步提高国资经营预算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第二,国资经营预算会致力于解决国企的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成本等。
什么是国企的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成本?最大的改革成本应该就是社保。现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筹建于1997年,回到那个时点,绝大多数在职与退休职工都是国有企业的职工,在1998年国退民进的过程中,国有企业濒临破产,为了改制、轻装上阵,退休职工的养老义务大多走向了社会,有些企业后来并没有补缴历史欠缴的社保,形成社保转轨时的遗留问题。
因此,划拨一部分国资经营预算收入列入公共预算,是国有企业经营收益中应该履行的义务。
此外,国资经营预算收入划转社保也可能会为国企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国务院于2015年11月印发的《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国有资本收益管理制度。在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以及实施国有企业重组过程中,国家根据需要将部分国有股权划转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持有,分红和转让收益用于弥补养老等社会保障资金缺口。
2015年5月18日,山东省已经率先将超过33亿元的国有资本正式划拨到新成立的山东省社保基金理事会名下,并表示将在未来几年内,完成全部省属国有企业股权的划转。
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一机制的落地可能会有助于转变传统的国企管理体制。比如划转到社保的国资可以由社保部门自行或委托专业投资机构参与公司决策。不管国资控股公司持有还是社保持有,都是国有资产,又因从属机构不同而避免一股独大对公司治理的不良影响。
更长远来看,社保管理机构有很强的动力去处置名下的国资,可以增持绩优企业的股份,让社保基金可以保值增值,而绩劣的国企则可以顺势减持,这样,既有鞭策国企的作用,也完成了国企的优胜劣汰。
(责任编辑:左沈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