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竹生:突破深加工最后一公里
2016-10-20李婉玲
本刊记者 李婉玲
傅竹生:突破深加工最后一公里
本刊记者李婉玲
作为国内最早成功研发速溶茶粉的企业之一,茗皇天然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的产品远销美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多年稳居国内第一,常年为统一、康师傅、香飘飘等企业提供速溶茶粉。茗皇天然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傅竹生因此也被誉为“国内开发速溶茶粉第一人”。
然而头顶多项光环的傅竹生坦言,“公司最初打算做一款类似速溶咖啡的速溶茶,即冲即饮,即开发茶叶的终端产品。”
历史和市场逼出来的速溶茶企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茶叶原有相对稳定的计划经济秩序被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打乱。竞争加大,一些国营茶厂纷纷改制,主营茶叶出口的龙游茶厂开始转型为茗皇天然食品开发有限公司。
“最早的速溶茶都是由茶叶消费国研发的,他们拿去了我们的原料做速溶茶,而即便是印度、斯里兰卡等茶叶生产国在速溶茶上也有了作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叶超级大国,面积、产量等稳居世界前茅,速溶茶的研发却落后了欧美三四十年。”
傅竹生“不服气”、“很着急”,找到了浙江大学茶学系的张堂恒教授共同研发速溶茶。“转型完全是受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市场环境所逼的。”傅竹生说道。
当时国内的市场还未成熟,根深蒂固的茶文化理念深入身心,喝茶要求个细品慢泡,快节奏的速溶茶在中国还没能形成气候。早在30年代速溶茶已经在英国的军队中兴起,茶是英国人最为普遍的饮用品。而在美国,速溶茶消费量约占茶叶消费量的1/3,每年大约3万吨。生活节奏快,对茶讲求健康方便,加工成本低,加之中国茶叶尤其是名优绿茶在国际上的美誉度。茗皇将转型的方向瞄准到了国外的速溶茶市场。
从88年到92年,茗皇与浙江大学茶学系合作了四年,试验了四次,失败了四次,但是人没有放弃,走到最后,走出了结局。
产业产品要从中端走向终端
92年,投产后的茗皇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并很快攻克了速溶茶的冷溶解的问题。陆续推出了冷溶型和热溶型两大系列的一百余个规格,涵盖红茶、绿茶、乌龙茶、茉莉花茶、黑茶、白茶等十余个系列品种。从功能上覆盖了茶饮料专用型、奶茶专用型、医药保健品专用型、低咖啡因速溶茶、有机速溶茶等多种品种品类。
由于茗皇推出的产品富含茶多酚、生物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保健成份,不加任何化学添加剂,为纯天然茶叶制品,始终坚持安全健康理念,公司从未发生过一起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产品远销美、日、新、韩、台等国家和地区,并被国内数家大型茶饮料公司选用。
尽管公司发展还算顺利,但傅竹生一直寻找着“从中端到终端的跨越”路径。早在12年,茗皇便研发出了含茶的固体饮料,“魔叶”系列冰茶、果蔬茶、花草茶、养生保健茶等含茶固体新饮品。针对易疲劳、犯困、精力差的办公室人群,茗皇推出了魔叶速溶茶咖,精选有机茶原料与特制咖啡粉,顶尖萃取工艺特制的速溶固体饮品,是冷热水均可速溶的提神新品。傅竹生认为卖茶也要给消费者找理由,例如茶饮料,方便、好喝、价格低,健康。茶叶深加工产品也要走上这一步——替消费者找到这个理由、制造这个理由。”
资源需整合 茶企要合力
但这个替消费者制造理由,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从12年到16年,4年时间里,茗皇两次面向市场推广含茶固体饮料,两次问世都铩羽而归。
“这些年深加工行业已经进入了调整期,转折点。我觉得深加工的潜力爆发还差最后一公里路,但这一公里路要走好,并不容易。”
总结两次投产“终端产品”失利的经验,傅竹生指出,人力、营销渠道,推广是攻坚的难点。“快消品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有产品力、渠道力、推广力、品牌力,我们不缺乏产品力,但是后三者往往是深加工企业的短板。统一、康师傅的每年推广费用在数亿元,茗皇前后投入不到千万元,茶叶深加工企业普遍体量较小,难以承受巨额推广费。”傅竹指出,茶企资源整合或将成为趋势。
三年前,茗皇将远在浙江龙游的研发团队以及营销队伍迁往杭州,成立了杭州办事处。西湖科技园的杭州茶叶研究院,毗邻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同城。“应该说这三年,效果还是很明显,研发实力和营销队伍素质都有了一定的提升。”茗皇杭州茶叶研究院院长傅秀花说道。
为了确保营销推广的顺利,市场的有效性,茗皇还邀请国内顶尖的数据分析队伍进行调研,结果显示,中国人对茶的需求正在从“口感”时代迈进“健康”时代。这极大的鼓舞了傅竹生继续攻坚“终端“市场的信心。
“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一款主流产品,而已经开发出来的终端产品,如茶多酚八成以上被销往了国外。倘若某一天,含有茶多酚的口香糖火了,那么茶多酚的市场便极易被撬动;倘若某一天,茶氨酸的使用可以像如今的青春宝一样家喻户晓,那么,茶氨酸的市场就会爆发。更甚者,因为某一成分的影响力,整个茶叶深加工市场都会迎来新的发展。”随着健康红利时代的到来,傅竹生坚信茶叶深加工市场的潜力终将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