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公车改革问题研究
2016-10-19闻书宁
闻书宁
[摘 要]近年来,职务消费支出居高不下,公车私用日益突出,针对公务用车的改革也在不断推进。本文针对公车改革这一问题展开研究,通过我国现行法规对于公务用车改革的规定,分析公车改革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公务用车;公车改革;公众监督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147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1
1 公务用车制度概述
1.1 公务用车制度
公务用车是指国家为党政机关、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配备的车辆,使其可以顺利完成公务并且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公务用车的管理主要是编制管理,对其有一定的标准控制,按照各单位的需要情况分配,配备车辆由单位所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管理模式的缺陷也日益明显。近些年来,公务用车渐渐成为工作人员的隐形福利,而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超标准配车、超数量配车、公车私用现象普遍,公车支出费用也随之增大。这不仅成为国家财政的负担,同时也是政府管理的黑洞,其更大的危害在于由此而滋长的特权意识、奢侈浪费之风,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腐蚀了党和政府的执政根基。
1.2 我国现行的对公务用车的管理规定
2014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全文向社会公布。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2 公车改革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1994年至今,我国一共进行了4次公车改革,前3次的接连失败,无疑揭示了改革的种种弊端,虽然现行的公车改革对公务用车进行了一定的规制,但公务用车规范仍不健全,在购买、配置、使用、监管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政策不够明确。由于中央对公车管理制度改革缺乏明确的指导意见和操作原则,使长期以来公车改革只是在少数地区、少数部门自发而分散地进行。这就导致一些地区和部门的公车管理、补贴标准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于未进行公车改革的地区和部门,会因为无政策可依或操作难度大而推迟或拒绝公车改革。其次,由于公车改革的补贴范围、标准和发放形式等缺少明确规定,使改革地区和部门的落实方面出现困难,造成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对公务用车的分配和使用情况不平衡。再次是税收问题。使用公车属于执行公务中的行政性消费,未进行车改的地区或部门,公车消费是免税的,而车改后获得货币化交通补贴的公务人员,因收入增加却要交纳个人收入调节税,增加了车改后公务人员交通费支出成本。最后,监督机制不完善。这主要体现在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两方面。内部监督主要是指上下级之间,上级部门有权对下级部门的改革进行管理、监督以及评估。外部监督主要是指人大、媒体以及公众对其的监督。目前,上级机关了解改革情况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下级机关的汇报,下级机关往往是“报喜不报忧”,这样就不能客观准确地了解情况。与此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的改革有着最直观且客观的感受,却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监督力量,使改革难上加难。
3 推进我国公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3.1 完善配套措施
首先,虽然公务用车改革的理论和方案很明确,但是实践起来,就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应当给予相应的政策,明确指导意见和操作原则,制定相应的监督方式和处罚机制。这种增加改革刚性和力度的办法,能从根本上增强各地区和各部门对公车改革的重视,推进改革的顺利进行。其次,应当对车补政策进行详细规定。由于每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及外部环境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各地区的公车改革不可能都达到预期的效果,应当因地制宜,既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的承受能力,又要考虑具体的工作性质、用车多少等问题,根据每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制定其车补范围、标准和发放形式。公车补贴是一种职务消费的报销形式,所以不能依照级别、职称来确定补贴的多少,所以一定要切合实际,结合工作性质和职责,妥善处理好车补的相关问题。
3.2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
首先,要将公务用车的信息向公众公开。纳税人是国家财政的主人,一切的职务消费都是使用纳税人的钱,因此,在保证各项行政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向公众公开公务用车的信息,让公众参与其中进行监督,充分接纳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完善组织的监督机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权力监督机关,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意愿,承載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要做好本职工作,充分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履行职责,对政府的公车改革工作进行充分监督,一旦发现违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调查与处理。最后,要充分利用媒体的监督力量。政府在公车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向公众公开公车的使用及管理情况,提高透明度,媒体在政府的政策宣传方面应当予以支持;与此同时,媒体作为公众的发言人,更应当从旁监督,精准地对违规行为进行曝光,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
主要参考文献
[1]余强.我国公务用车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2]李甲.我国公车制度改革的政策工具和基本模式浅析[D].郑州:郑州大学,2012.
[3]付化政.我国政府公务用车改革政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4.
[4]符晓.深化“三公经费”改革之我见——以公务用车改革为例[D].湛江:广东医学院,2014.
[5]王海龙.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6]曲冰.推进公车改革的思考[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